华清故事知多少

枫叶流丹

<h3>2019年4月8日,五年级同学随崇皇中心校去研学旅行,此次选择的地址是临潼华清池,华清池也叫华清宫,华清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这里发生过故事。这些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女娲造人关系到人类的起源;烽火戏诸侯关系到江山的更替;李扬爱情关系到唐王朝的兴衰;双12事变关系到民族的危亡。这些老少皆知的故事使华清池名扬天下。但因时间关系孩子们只看了双12事变,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了五间亭,杨贵妃的洗浴处等景点,对于缺失的部分,我借美篇告诉他们。</h3> <h3>第一要告诉你们的是女娲造人的故事:</h3><h3>盘古天地开辟后,大地上仍旧毫无生机,死气沉沉。后来,天上有一位神仙,名叫女娲。传说,女娲是以为蛇身人首的神女,化育万物。有一天,女娲异常寂寞,就来到华清池边,蹲下身来挖起了黄泥,按照自己的样子捏起泥娃娃来。不一会儿,这些泥娃娃竟然全活了,变成了有手有脚的活人。女娲满心欢喜,就接着捏了许多。谁知这些小人懂得感恩,围着赐予他们生命的女娲,欢呼跳跃,表示感谢。</h3><h3>女娲觉得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她想造出更多的人。可要是这样捏下去,不光慢,也很麻烦,怎么办呢?后来,女娲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用藤条沾着泥浆朝四面一甩,挥洒出去的泥水,瞬间就变成了有生命的小人儿。可是,人总是要死的,怎样让人类延续下去呢?女娲用稀一点的泥做成了性情柔和的女人,用稠一点的泥做成了性情刚强的男人。这样,男人和女人一起生活就能生儿育女了。看到大地越来越多的人,女娲开心极了。这就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她后来还补过天,所以女娲是黄皮肤人的始祖,每年的六月是女娲的生日,当地的人到骊山为老母祝寿,把这称为单子会,因为六月天气炎热,人们只带一床单,晚上休息盖上床单就可以,据老人们讲,那些结婚多年没有孩子的男女,常常因此而喜得贵子,所以每年老母生日时,骊山上下人头攒动,夜晚满山遍野都是露宿的人。</h3> <h3>第二个故事是:“褒姒一笑失天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烽火戏诸侯”。古代交通和科技落后,遇到紧急军情,就是用最快的单骑传递情报,也很大可能会延误战机,结果导致无可逆转的败局。勤劳智慧的先祖们便发明了一种在很短时间,能把军情传达到很远的方式——修筑烽火台,用烽火传递情报。所谓烽火台就是在各地每隔一定距离的制高点上建立高台,备足烧火冒烟的柴火和动物粪便,一般多用狼的粪便,因其质硬烟直,更易于远距离传播信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讲的就是此景。常年有士兵值守,一旦一方突发战事,烽火立即点着,白天靠滚滚浓烟,晚上凭满天火光,很快把战情传播出去,周边的烽火台依次点燃来接力传递,很短时间四方援兵就会蜂拥而至,危机很快就会化解或战局瞬间逆转。</h3><h3>我们的主人翁周幽王当时就住在骊山脚下的华清宫,此时这里是美女如云,轻歌曼舞,霓裳胭红,温泉水暖,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因为我们的大王知道,这里不但宫殿四周有重兵把守,骊山顶上更有顷刻间能召唤千军万马来护卫保驾的烽火台做护身符。</h3><h3>抖落出来也没用。</h3><h3>一日一脸不悦的周幽王带着整日板着面孔的冷美人去爬骊山,以期能找寻到逗美人一笑的法子。在群臣簇拥下行至烽火台前,不知此为何物的褒姒突然发问了,众大臣忙急于献殷勤去做解说,一大臣见美人对此颇感兴趣,灵机一动,</h3><h3>忙给大王献言,何不现场演示一番,不是更直接明白,没准还真能逗美人一笑,博大王欢心,岂不皆大欢喜。大王一听,眼前一亮,立即来了精神,马上命令守卫士兵燃点烽火。常言道“军中无戏言”,点烽火岂能这般任性?当时也有部分大臣表现异样,这军机大事岂能如儿戏,但大王的旨意谁敢违抗,更何况这一时期伴君如虎的惊恐,于是都选择了沉默。烽火台上滚滚浓烟升起,四面的烽火台也依次燃起很快向周边扩散开来,一时间狼烟四起,不一会只见四周尘土飞扬,各路诸侯正马不停蹄地飞奔而来。我们大王在骊山上有危险,那还了得,将士们一个个风尘仆仆、同仇敌忾、怒目圆睁、势与敌人决一死战,眨眼功夫赶来救驾的将士就围拢到了骊山顶上。看到士兵个个灰头灰脸像一个个土贼,,而且一脸惊恐像极了庙宇里塑着的一幅幅凶神恶煞,我们的冷美人终于按耐不住,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这一笑感动的周幽王如醉如痴,也让多日不得安生的众大臣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但却苦了长途奔袭的各路将士,当他们知道他们冒死跑来尽忠的大王只是为了博得爱妃一笑而不顾他们的死活,可推知将士们的心理应该是怎样的满腹怨言,,但他们敢怒不敢言,既然没有战事,他们只能匆匆而来悻悻而去,谁要他们是军人,服从是军人天职。</h3><h3>这点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的游戏一经操作果然灵验,他如获至宝,为了寻开心于是便经常使用,而且每试不爽的结论更加助长了他的变本加厉和肆意妄为,使他在这条玩火自焚的不归路上渐行渐远。苦于长途奔波的众将士怨声载道,我们大王也真是,为了讨美人一笑,拿军务当儿戏,拿我们当猴耍,我们为什么要陪他这么玩呢!到后来赶来救驾的各路诸侯便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废嫡立庶的前太子宜臼的外祖父,就是因褒姒而被废的前王后的父亲申侯,觉察到潜伏的危机,先发制人联合缯国和西夷犬戎来犯镐京,被困骊山的周幽王赶紧命士兵点燃烽火,由于有前面的先例各路诸侯都很自然认为我们的大王又在逗美人乐,拿我们开涮呢!也不排除有憎恨周幽王的惨无人道,更或许是摄于申侯的极度威严,也或者兼而有之,几乎没有派援兵前来,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王朝就此灭亡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br></h3> <h3>第三个唐代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杨贵妃又名杨玉环,她有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h3><h3>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死了以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十分颓丧。高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遂向玄宗提及杨玉环。</h3><h3>  唐玄宗娶寿王妃杨玉环,在今人看来无疑是父夺子媳的丑闻。然而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想占有自己所爱的一切,本是易如反掌的事。只是由于帝王也要标榜“仁义道德”,多少得避些嫌疑。所以一直过了5年,在天宝四年(745年)的8月,才册封杨太真为贵妃。</h3><h3>  从此,玄宗把后宫其他妃嫔统统丢在一边,天天守着杨贵妃,形影不离,百官宴会,朝廷大典,无不把贵妃带在身边。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专为贵妃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还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h3><h3>  玄宗对贵妃之所以如此痴迷,贵妃的倾城姿色固然是一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有志趣上的情投意合。玄宗是迷恋音乐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诣极高。而贵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对音乐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赋。这显然是她成为唐玄宗晚年知音的重要因素。玄宗在温泉宫初次召见贵妃时,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似乎有先天的感受,当即起舞,如仙女飘逸,极尽其美,使唐玄宗大为高兴。之后,玄宗常令贵妃跳《霓裳羽衣曲》,自己还亲手操鼓,在一旁伴奏。可以说,玄宗与贵妃在一起尽欢,最经常的形式,莫过于歌舞音乐了。</h3><h3>  相传,有一年在华清宫的长生殿,正值七月七日乞巧节,唐玄宗和杨贵妃避开众人在这里仰望牛郎织女二星,双双跪拜,发下誓言:“人寿难朝,但愿我们世世生生,永为夫妻!过了今生,还有来世!”诗人白居易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长生殿之约,写下了永恒不朽的诗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这种感情,在历代帝后间是罕见的。</h3><h3>  封建帝王的任何婚姻,都要带上封建政治的烙印。随着杨玉环的受宠,杨贵妃的兄弟封侯拜相,三个姐妹也都封为国夫人,一时间扬家权势显赫,甲于天子。特别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竟升为宰相,身兼四十余职,总揽朝政,无恶不作。大唐天下,成了杨家的乐园。这就造成了唐朝政治腐败的局面,从而导致外戚祸国,也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h3><h3>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边镇节度使安禄山和步将史思明率领15万人马,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直捣长安,“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消息传来,唐玄宗惊恐万分,遂与杨国忠带着贵妃姐妹及一部分皇子皇孙和近侍、大臣悄悄打开北宫门,往西直奔蜀郡(今四川)而去。行至陕西兴平之西马嵬驿时,随从护驾的禁军忽然哗变。他们首先杀死了杨国忠,又团团围住唐玄宗所在的驿舍,要玄宗交出贵妃。此时,六神无主的唐玄宗,想起了他与贵妃之间十几年的恩爱,又立过生死不离的山誓海盟,哪里舍得交出贵妃!然而,面对这帮刀枪出鞘的军士,玄宗深知大势已去,已救不了自己的爱妃了。不过,他不忍让贵妃惨遭士众的屠虐。在与贵妃泣不成声地抱头痛哭一场后,他赐给贵妃三尺白绫,让高力士把她带走,缢死在一间佛堂前的梨树上。其时,贵妃年仅38岁。</h3><h3>  对于贵妃的死,唐玄宗伤心至极,“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如流”。此后,唐玄宗无论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时间里,终日郁郁寡欢,情意绵绵地思念着贵妃杨玉环。长安光复后,玄宗回到京城。他处处触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着贵妃,还特地叫人画了一幅贵妃肖像挂于殿中,朝夕视之。岂知,这场“至死不渝”的爱情,完全是葬送在他所酿成的政治悲剧之中。此时的唐玄宗,悔恨交加,终于在宝应元年(762年)的四月五日,怀着对贵妃的缠绵情意,郁闷而死。正如《长恨歌》中所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h3> <h3>第四个故事“双12”</h3><h3>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h3><h3></h3><h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并利用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导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进入抗日战争的局部战争阶段。</h3><h3>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h3><h3>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h3><h3>1936年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h3><h3>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h3><h3>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h3><h3>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h3><h3>蒋介石与张学良</h3><h3>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h3><h3>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h3><h3>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h3><h3>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h3><h3>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h3><h3>1936年12月10日,张学良带着白凤翔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h3><h3>1936年12月11日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参加晚宴,晚宴期间,蒋介石宣读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h3><h3>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h3><h3>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正式爆发。</h3><h3>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h3><h3>1936年12月12日晚,宋美龄在上海收到西安发生事变的消息,就邀请澳籍友人端纳到寓所,与孔祥熙共商,端纳对于西安一行,认为义不容辞,即随同宋美龄来西安商量救蒋的对策。在宋美龄的斡旋下各方势力达成协议。</h3><h3>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h3><h3>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h3><h3>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h3> <h3>以上四件大事都与临潼华清池密不可分,所以说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以3000年的皇家园林史和6000年的温泉利用史而享誉海内外。更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驰名中外。</h3> <h3>张嘉梦同学代表徐吾学校设置我们的队旗,大家你言我语的出谋划策!</h3> <h3>集体诵读“少年中国说”</h3> <h3>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很多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的快乐写在他们的脸上!</h3> <h3>滨出结束,沉漫在剧情中</h3> <h3>紧张快乐的旅行结束了,留给同学们的东西太多了,为巩固研学旅行成果,特作此美篇,告诉同学们华清池的故事,随后进行有奖知识问答,对于获奖的同学给于表彰,从而使研学旅行更有趣味性!</h3> <h3>带队的老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