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宠儿,在战争中往往是冲锋陷阵、克敌制胜的法宝。</h3><h3>大宋时期,同时代颇有名气的骑兵主要有大宋静塞军,辽国铁林军,西夏铁鹞子,金国铁浮屠,全是重装骑兵。</h3><h3>这四支骑兵部队各有千秋。</h3><h3>比如大宋静塞军,是宋朝最有战斗力的重甲骑兵,主力骑兵仅1000骑,但确实是精锐中的精锐,装备都是重金打造。所骑的战马都是从西域进口的大宛良马(汗血宝马也出自此处),比辽国的蒙古马更加高大、威猛。配备精良的甲具和武器,军中骑士大都是从河北众多武林高手选拔而来。</h3><h3>这支部队在唐河之战中大获全胜,在驸马李继隆率领下创造了一千骑兵加一万步兵,力挫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的八万部队,其中包括三万铁林军。</h3><h3>这是宋史记载的,战后统计杀敌一万五千人,获马万匹。胜利毋容置疑,但对斩首的数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步兵在与重甲骑兵对战中丝毫不占优势,只有被宰的份。单指望跟在一千静塞军后面冲锋,速度跟不上还不说,弄不好还被人家的骑兵包围。假设这些步兵能砍死几千人,那也是前面骑兵的功劳,是静塞军枪挑刀砍弄下马的。</h3><h3>辽国铁林军也全是重装骑兵,骁勇善战。宋朝静塞军再厉害指望一千骑兵能以一敌二就不错了,按我推算,最多也就是斩杀辽军四五千骑兵,已经是很不错的战绩了。</h3><h3>近读《宋史》,之于唐河之战反复思考,突然恍悟,似乎印证了我的疑问。</h3><h3>《宋史》是元朝人脱脱写的,他当然对宋朝所发生的一些事不甚了解,他肯定要搞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无疑就是宋朝的那些遗老遗少们,这些人对于前朝还是有感情的,提起前朝那些值得大书特书的胜利,难免会夸大其词一点。唐河之战如果有不同的版本,肯定会参考战绩优秀的版本来描述,所以夸大胜利也正常。</h3><h3>辽国铁林军的战马是蒙古马,个头矮小,但体力好,耐力强。因此,铁林军的特点是速度快,善于伏击和攻城略地。</h3><h3>金国铁浮屠重装骑兵以重出名,全身都有护甲,身上携带的护甲平均约六十斤重,只露出两只眼睛。除此之外还携带有刀、长枪、弓、还有约一百只箭,这些重量约三十斤。加在一起约九十斤的负重,这些东西要是放在我们身上别说打仗了,光背在身上就会呼吸不畅。</h3><h3>铁浮屠配合拐子马作战这种战术也是很厉害的,拐子马是轻骑兵,铁浮屠是重骑兵,打仗的时候,拐子马在两翼,铁浮屠在中间,协同作战,擅长野战和攻城。</h3><h3>但金国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有骑兵但缺马。金国版图在东三省,没有好的产马基地,女真族也不是游牧民族,因此也不擅长养马。那金国的马匹来源只能来自外购:辽国的蒙古马,西夏的河曲马,都是它的邻国。还有一个邻国是大宋,但大宋本身就缺马,不可能从大宋购买。西夏比较圆滑,不会卖给金国好的马匹。金国的战马应该大部分采购辽国的蒙古马(当时的蒙古族还没成气候,只是辽国的附庸)。</h3><h3>金国的战马是比较吸金的,全靠进口,拿钱买人家也不好好卖给他。因此铁浮屠和拐子马自从被岳家军剿灭后,金国的骑兵就此一蹶不振。</h3><h3>这四支重装骑兵队伍,我最看重的是西夏的铁鹞子。</h3><h3>西夏铁鹞子是一支三千人的重装骑兵部队,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战马选用优质河曲马,高大威猛,体重在八百斤以上,负重能力强。骑兵全身重甲,防护全面,只漏出两只眼睛,连战马身上都裹上了护甲,西夏的护甲是比较先进的,采用冷锻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钢铁的强度,这种技术制成的铠甲特别坚固,用很强的弓弩都不容易射穿。</h3><h3>同时每位骑手的弓箭、长枪、腰刀等,配备的一应俱全。</h3><h3>每三匹战马用锁链锁在一起,骑兵用锁扣固定在马背上,即使战死也不会坠落。</h3><h3>三千队伍分为十个队,每三个人锁在一起为一小组,打起仗来简直就是坦克部队的机械化推进,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在蒙古骑兵崛起之前所向无敌。</h3><h3>这种类似于自杀式袭击的打法非常可怕。《宋史.兵志》记载:“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h3><h3>这让我突然想起一种动物,平头哥蜜獾,他们之间性格有点相似,谁招惹就怼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h3><h3>凭借着铁鹞子的骁勇善战,小小的西夏在和宋军数次战斗中大多都获得了胜利,稳固了西夏的地位。</h3><h3>宋朝从“澶渊之盟”后国力逐渐衰退,从宋徽宗时期一直到灭亡,一直被辽、金吊打。一个最关键原因就是战马的缺失。</h3><h3>西夏的崛起,使宋朝缺失了青海、宁夏、甘肃地区的优质养马场,辽国、西夏因为和大宋是敌对国,实行了战马禁运。</h3><h3>北宋时期,由于和西北吐蕃关系处的还不错,就从西北吐蕃进口一部分战马,然而那里的战马大多是高原马,到了中原后水土不服,存活率是个大问题。后期随着西北吐蕃的灭亡,就连进口这些战马的渠道已经没有了。</h3><h3>赵恒时期,在“澶渊之盟”之前,曾经有个机会夺取了河套地区灵州,还占领了两年,但由于宋朝廷决策的失误,把灵州像一个孤岛一样丢在西夏的地盘上,没有巩固成果,把灵州与宋朝边境连成片。最终灵州又被李继迁攻陷,从此河套地区被李继迁牢牢控制,宋朝也失去了最后一个获得良马的基地。</h3><h3>宋朝廷也曾尝试着在国内把农田开辟为牧马场,但一直不太理想,受程朱理学影响,想培养优质马,然而对马的杂交,也被斥为乱伦。由于气候不适合,战马的死亡率也高,马约养越少。</h3><h3>到宋徽宗时期国内仅有战马1800匹,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骑兵打仗,一个骑兵需要两三匹马来回换骑。在没有火器的时代,步兵与骑兵作战相当于自杀式袭击,后来刘琦培养了一批刀斧手,专门砍敌方的战马,效果也不是很理想。</h3><h3>如果宋徽宗不破坏“澶渊之盟”,不贸然向辽国进攻,而是把精力放在攻打西夏上,很可能会改变</h3><h3>宋朝的历史。</h3><h3>当时西夏已经国力愈下,应该趁机把西夏征服,获得大量的优质战马,休养生息,培养一支有战斗力的骑兵部队。等辽、金两国拼的差不多了,再趁机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统一全国则指日可待。</h3><h3>岳飞的词《满江红》里有这么几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h3><h3>贺兰山就是西夏的地盘,我理解的他的本意就是要先收复西夏,再图打败金国,迎回徽钦二帝。</h3><h3>得骑兵着得天下,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是靠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征服天下的。</h3><h3>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骑兵部队依然受参战各方重视,无论是进攻还是突袭对步兵来说还是有很大威慑力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