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长城钢厂第四钢厂,座落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题下千古绝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四川省江油市武都景色秀丽的窦圌山又名(团山)角下。而武都著名的二万八广场就在长钢四厂生活区中心。</p><p><br></p> <p>上个世纪60年代未,在建设内地三线长钢四厂时,在当时"靠山隐蔽","先生产后生活"的指示下。为生产准备,长钢四厂人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在武都一块有二万八千平方米荒芜土地上,建起了长钢四厂职工生活小区。二万八的名称也由此而来。</p><p><br></p><p>七十年代,二万八成了长钢四厂生活区中心广场,成了坐标地名。二万八附近建有长钢四厂厂部办公大楼,图书馆,商店,职工宿舍,职工食堂,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家属生活区等等。</p><p><br></p><p>实际二万八广场,就是个裸体露天坝子,由于这里场地宽阔,就自然形成了当时没有礼堂会议室的长钢四厂露天大会礼堂了。原北边沟旁还搭建有一个一米高砌砖抹水泥的大会主席台。每次,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时,台下各机关单位和车间职工都排队就地而席,这里可容纳几千人。</p><p><br></p><p>印象深刻是1976年,厂里造反派批斗所谓走资派四厂临时党委书记魏小南情景。他站在这个台上,大热天,足足被批斗了一个时辰。魏小南是建长钢初期领导老干部,外貌白白胖胖,走起路来一条腿有些跛,看身躯虽矮,但形象高大,很有气质。后来他调到中国核工业部857厂(亦称654厂)当党委书记。八十年代,写长钢四厂志书时,我去了654厂采访过他。他面色红润,气质仍在,没多大变化。</p><p><br></p><p>当时厂里没有影院礼堂,二万八广场又成了四厂露天电影院(看坝坝电影),那时每周都放映一场电影。就几部国产片和从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进口几部风靡一时影片来回放映,电影里许多台词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如"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都成了年轻人见面举起拳头惟妙惟肖打招呼流行语了。</p><p><br></p><p>但在当时文化匮乏年代,晚上又没其它娱乐消费,电影成了最大奢侈。放电影那天,吃了晚饭天还没黑,二万八广场上的人群就象过年赶庙会一样热闹起来了。有厂里职工家属,周边老乡,还有走十几里山路的知青都来了,万人空巷,广场黑压压一片人群。小孩子和学生也场场不落,挤不过大人,就都跑到影幕后看背面电影去了。</p><p><br></p><p>屈指算下,当年被挤到影幕下看背面电影的那群孩子,如今也是50岁左右人了,相信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段儿时的快乐!</p><p><br></p><p>八十年代,随着长钢经济的腾飞,为建设企业文化,长钢四厂投资三百万元兴建落成长钢四厂"群怡堂”(职工俱乐部)。从此,二万八看坝坝露天电影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看露天电影那情景却永远存在我们二代人的美好记忆中!</p><p><br></p><p>今天,记忆中的长钢四厂二万八广场还在,对面的二万八职工食堂不在了。在旧址上建立一座综合大楼,二楼"小世界”,现也改为茶楼了,楼下是电信和超市。</p><p><br></p> <p>长钢四厂二万八单身宿舍楼,原是红砖三栋楼房,现黄色外墙体是5.12地震后粉刷的。第一栋为女宿舍,当年,住的是刚招工进厂的清一色十七八岁女青年,第二三栋为男宿舍,住的是刚招工进厂的知青,社青,和部队转业兵。</p><p><br></p> <p>二万八广场单身女工宿舍楼,七十年代初,这栋楼在二万八小有名气,一时成为长钢四厂乃至武都镇一道靓丽风景线了。因为钢厂是重工企业,本来职工男多女少,加上都是刚进厂的青工,人年轻,个个又是单身汉。每天上下班或者上街路过楼房时,就会岀现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词唱的那样"每天路过她的帐蓬都要抬头望望"的情景。其实,楼里许多名花早就有主了。</p><p>后来,有部分人将这栋楼戏为"尼姑楼",这一定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那帮人吧。</p><p><br></p><p><br></p> <p>这是当年长钢四厂幼儿园,这里成长的是长钢"钢二代"的子弟。今天,在这张照片里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年童年的你?</p><p><br></p><p>(照片摄于1984年二万八"五千幼儿园")。</p> <p>原冶金工业部长城钢厂第四子弟学校(简称长钢四校),位于长钢四厂二万八广场旁,原校址为江油师范老校。</p><p>这是三线建设者子弟自己的学校。</p><p><br></p> <p>七十年代初建校,学校老师来自华东师大,天津师院,成都师范等院校。建校初期,长钢四校的师资力量就显出小荷才露尖尖角。</p><p>果然不负众望,八十年代,长钢四校学生考试成绩开始进入江油市前列。</p><p>九十年代,长钢四校被列入绵阳市教科所联系的17所重点学校之一。</p><p>随后几年,长钢四校办学特色逐年显著出来。每年高考,考上清华,北大,人大,川大等国家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始终名列江油市前茅。</p><p>1998年,长钢四校被绵阳市教委授牌命名"绵阳市甲级校风示范学校"。</p><p>1999年,长钢四校被四川省教育委员会授于"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称号。</p><p>2002年,长钢四校更名为: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p><p><br></p><p><br></p> <p>这又是一个七月流火毕业的季节,空空的教室,静悄悄的校园。又一批高年级莘莘学子毕业生,在即将跨进大学校门时,再次依依不舍地回校感恩,感谢曾经陪同自己生活学习12年的母校一一长钢四校。</p><p>行前,将上届长钢四校的学哥学姐传承下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言励志,又传递给下一届长钢四校的学弟学妹。同学加油!清华北大见!</p><p><br></p> <p>长钢四厂原厂部办公大楼。当年,能在这里上班的人,可算得上四厂的精英人物。那时,在这里上班的人很有优越感和自豪感,甚至连到这里进进出出办事的人,个个脸上都洋溢着自豪,这里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p><p>如今,当年的风光不再了,大楼还在,但门脸变了,变成当地的医院了。</p><p><br></p> <p>昔日长钢四厂厂部办公大楼,今天己变为江油市第四医院第二住院部。</p><p><br></p> <p>长钢四厂工会大楼和二万八大道。这里曾经是长钢四厂人及武都人民美好记忆的地方。</p><p>每逢春节,这里年味最浓。庆祝春节活动的职工游行队伍,从厂工会大楼一直延伸到二万八广场。舞龙,舞狮,划龙舟,踩高跷,腰鼓队......,成了春节演出大戏台。</p><p>还有,具有钢厂企业文化特色的,流光溢彩的灯会,从三十跨年夜到正月十五免费供游人观赏。</p><p>正月十五闹元宵节时,五颜六色的烟花,绚丽多姿在二万八广场天空绽放开来,吸引了周围十几里老百姓围观,驻足的人们,此时此刻仿佛站在北京天安门前观夜景。</p><p>每年春节,这里都成了人们喜气洋洋欢乐的海洋。</p><p><br></p> <p>随着长钢的兴衰,如今,这里己经人去楼空,门口罗雀。依稀可见,只有楼顶和墙上挂的往年过节时搭的一条条旧电线,一串串旧彩灯,在风中摇曳着。</p><p><br></p> <p>昔日的长钢四厂"群怡堂",又称职工俱乐部。这是长钢四厂辉煌时期,企业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亦为江油著名建筑之一。</p><p>当时“群怡堂"的设计风格,高大尚,二十年不落伍。建成后的"群怡堂",仅凭气魄的外观就能甩"中坝剧场"几条街。</p><p><br></p> <p>富丽堂皇的"群怡堂"内景。</p><p><br></p> <p>电影放映室。</p><p><br></p> <p>邀请中国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来长钢四厂"群怡堂"为长钢工人慰问演岀。</p><p><br></p> <p>来长钢四厂慰问演出的演员,还有著名相声笑林和李国盛等演员。</p><p><br></p> <p>原长钢总厂厂长刘立中(前排三,右三),和长钢四厂厂长熊振邦(前排三,右二),与长钢四厂职工一同观看演出。</p><p><br></p> <p>演出结束后,原长钢领导与谢丽斯,王洁实等演员同台合影留念。</p><p>左起:孙维礼,郝居龙,熊振邦,王洁实,蒋光荣,谢丽斯,马新业,罗运淮,甘永达。</p><p><br></p> <p>一张群怡堂电影票,看到这张旧电影票,让人怀念那回不去的过去。</p><p><br></p> <p>如今,长钢四厂群怡堂不在了,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后,群怡堂因受损被拆除。在"群怡堂"旧址上扩建了江油太白中学(原长钢四厂子弟学校)。</p><p><br></p><p>图为今日江油市太白中学。</p><p><br></p> <p>古镇武都老照片,七十年代武都镇旧街(所在地址为现在武都汇星超市)。</p> <p>今日武都镇老街,五十年代的江油老县城。是四川马列主义先驱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的故乡。亦是长钢四厂所在地。</p><p><br></p> <p>这是一部长钢四厂发展史志书,里面装着沉甸甸的长钢四厂老一辈和钢二代两代人的记忆。</p><p><br></p> <p>谨此将《记忆中的长钢四厂二万八广场》美篇,献给曾经在长钢四厂和武都生活工作过的朋友们!</p><p><br></p><p>作者原《长钢四厂厂志》副主编 初德超</p><p>2019年4月16日于北京</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