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探故春风行

老蔡

前言:老汪   诗:郭 <h1>   人间四月天,草长莺飞鸣。</h1><h1> 原湖北省松宜矿务局庙河煤矿部分老职工怀着无比怀旧的心情,踏上了庙河煤矿原址这块曾经抛洒青春热血的故地。举目四望,马子岩依然昂首负重,四面青山环抱,林木青葱,花团锦簇。五十年啦!一幕幕情景历历在目。矿车隆隆,汽笛鸣长空。往事如烟,岁月如歌,怎不令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如今兄弟姐妹们各处一方,均已子孙满堂,人生苦短,我们要珍惜时光,享受夕阳。让我们通过网络,常相思,常相忆,常联络,常互慰,心心相印,生生不息!</h1><h1> </h1> <h1> 二零一九年四月五日,天气晴朗,我们一行人三辆车,开进五十年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h1> <h1>  左边就是松木坪通往王畈的县级公路,右边这条小道前行三十来米,就是原庙河煤矿机关所在地,这条小道右边就是煤矿食堂。在前面两路间,有个邓家铺子,就是邓绍全生儿育女的地方。</h1> <h1>  从前面台阶上去,就是矿机关的两层楼房,现已成荒地。这个台阶,已成唯一可见的遗迹之一。</h1> <h1>  从县级公路左边的岔道进去,就是庙河煤矿的主井口,现在的庙河山庄,就座落在原煤矿调度室的地方。</h1> <h1>  我们爬上散落石块的山坡,寻找主井口的遗址。</h1> <h1>  走在最前面的叫郭玉宝,山西人,1973年来庙河煤矿任机电技术员。1977年调离庙河,虽然年过古稀,但仍然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还写得一手好诗,本篇中的诗词大多数岀自老郭之手。</h1><h1> 他终于在不太远的地方发现主井口。</h1> <h1>  这就是当年年产五万多吨煤炭的主井口,为了安全起见,现已经封闭。还用钢架棚保护起来。</h1><h3><br></h3><h1> 忆往昔,炮声隆隆,车轮滚滚,好一派繁忙景像。 </h1><h1> 看今朝,资源枯竭,矿井封闭,往日繁华成奢望。</h1><h1> 望未来,竭力转型,喜迎来人,造就青山绿水长!</h1><h3> </h3><h3> </h3> <h1> 我们在主井口前合影留念。</h1><h1> 左边第二位是刘锡光,湖北监利人,1971年招工来庙河工作,曾在松宜机修厂、水泥厂任厂长。现虽然退休,还宝刀不老,励志创业,创办了中山市神驰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陶瓷轴承远销海内外。产值税收年年翻番,为国家做岀了很大贡献。</h1><h1> 右边第一位是屈万山,秭归人,1975年知识青年内招到庙河,曾担任白云边酒业公司动力车间和包装车间书记,主任职务,是这次活 动的组织者之一。</h1><h1> 右边第二位是本人蔡传武,湖北松滋人,1970年来庙河工作,现退休在家。</h1><h1> </h1> <h1>  左边第一位是王爱华,东北人,1975年来庙河担任广播员工作,庙河山庄老板评价说:“这位身材修长的姐姐,当年就是矿区一枝花。”</h1><h1> 右边第一位是黄延春,湖北秭归县人,1975年来庙河工作,现退休在家。</h1><h1> </h1><h1><br></h1><h1> 故友难得庙河聚,</h1><h1> 追忆青春岁月迹。</h1><h1> 残迹封口留身影,</h1><h1> 未尽情谊不言中。</h1> <h1> 庙河分手数十载,</h1><h1> 今日相逢马子岩。</h1><h1> 矿山遗迹合个影,</h1><h1> 留作来日倍思君!</h1><h3> </h3> <h1> 夫妻合影</h1> <h1> 好姐妹合影</h1> <h1>  大家尽力寻找矿山遗迹。</h1> <h1>  原矿山的建筑没有一处存在。</h1> <h1>  我们一行人来到庙河山庄门前休息。</h1> <h1> 这位女士叫周小祥,湖北松滋人,1977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h1> <h1>  这位是吴正权,湖北武汉人,1971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现已退休。</h1> <h1> 姐妹俩合影,左边是姐姐周莉珍,湖北松滋人,1975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现已退休。</h1> <h1>  右边这位名叫赫正传,湖北松滋人,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h1> <h1> 夫妻俩合影</h1> <h1>  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万山同志你辛苦了!</h1> <h3>  这张照片有一个难忘的故事。</h3><h3>左边一位是汪德超,湖北松滋人,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曾任松滋轻工业局办主任。</h3><h3> 右边这位老人名叫陈学芬,现年78岁了,是庙河村村民。</h3><h3> 中间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就是庙河山庄老板周祥玉。就是陈学芬的女儿。</h3><h3> 当年正处七十年代,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电力相当匮乏,为了夺煤保电,庙河煤矿在70年就仓促上马,当年参加工作的一百多人中有一部分就住在当地农民家,记的我住在杨清兰家,汪德超就住在陈学芬家,据老汪回忆,陈学芬当年不足三十岁,女儿周祥玉还是一个幼儿。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叫毛子的,(小名)是周祥玉的哥哥周祥国,郑家脑生态养殖场厂长。周祥玉还告诉我,这位可爱的汪叔,18岁来庙河就住在我家,这次来还特意看了我老爸,接来了我老妈,还给我老妈准备了红包,还记得当年摇过我的老摇窝……。可见当年工农一家亲!真是鱼水情深啊!<br></h3> <h1>  庙河山庄热情接待了我们,大家品尝了庙河山珍野猪头肉,手工制作的芍粉瘦肉糕,香喷喷的玉米饭。大家对这些食品赞不绝口!特别是野猪头肉,色香味俱佳,肥瘦相间,肥而不腻,口口入味。</h1><h1> 时代变迁让这里曾经的繁华逐渐消褪,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番欣欣向荣之景,勤劳智慧的庙河人,在煤矿产业关停的严峻形势下,毅然成功转型,那些年滋养过我们的地方美食,被他们逐一开发出来,形成家乡品牌“庙河山珍”!通过自己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对于我们这群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志来说,这些产品都不陌生,每一样都早已融进了我们的灵魂,每当我们想起,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这里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啊!</h1> <h1>  后排左边第一位是袁士俊,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h1><h3> </h3> <h1>  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大家依依不舍,挥泪惜别。</h1><h3><br></h3><h1><b> 庙河朋友汇</b></h1><h3><b><br></b></h3><h1> 四十二年重聚首,四面八方汇荆州。甲子古稀放情诉,满目苍凉岁月留。故地重游留残迹,唯有山水暮云旧。恋恋不舍含泪别,天涯芳信多交流。</h1> <h1> 左边这位老人叫黄光业,现年八十有余,湖北秭归人,一九五八年就参加煤矿工作,曾任庙河煤矿车间主任、付矿长等职务。因腿脚不便没参加我们一起活动,相约在松木坪满子商店门前和老郭相见。 </h1> <h1> 老友一抱泪连连,</h1><h1> 健康潇洒心自安。</h1><h1> 祝福一声多保重,</h1><h1> 明年有幸再想见。</h1><h3> </h3><h1> </h1><h1> </h1><h1><br></h1><h1> 这次庙河之行,已经圆满的划上句号。老汪,老郭也要重返松滋。但在来庙河之前,我们还参加了松滋白云边大酒店的一个隆重聚会,参加人员都是受湖北荆州市万联置业公司董事长陈为新同志之邀的原庙河煤矿的老矿友。</h1> <h1> 这张照片拍摄于松滋最豪华的白云边大酒店门前,前排左起:周莉珍,周小祥,邓辉莲,王爱华,黄延春。二排左起:杜中华,刘锡光,陈为新,郭玉宝,赫正传,吴正权。后排左起:屈万山,夏锦华,郭林,汪德超,蔡传武,吴德安,尤其西,杨书义,周登双,邓绍全。</h1> <h1>  这张照片拍摄于万联人和广场酒店,曾任松宜矿务局党委书记的黄万新同志会见了参加聚会的一行故友。</h1> <h1>  左边这位就是陈为新,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是从松宜庙河煤矿走岀来的民营企业家,现为荆州市万联置业公司董事长。企业入驻松滋后,为地方经济和公益事业作岀了突出贡献。</h1> <h1>  这位女士就是李娅书记,是当年庙河煤矿主要负责人之一,曾任松宜党委付书记,庙河煤矿党委书记,松滋市经委付主任。现退休常住新江口镇。</h1> <h3>&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h3><h1> 当年小鬼杜中华,勤奋上进一枝花。熔炉锤炼长成才,人民忠诚好检察。</h1> <h1>  左边这位叫杨书义,湖北松滋人,从松滋电力局退休。现居住新江口镇。右边这位叫吴德安,1977年进矿,现退休住新江口镇。</h1> <h1>  热情诚信汪德超,全程陪同服务到。浏览万联成功路,故友狂热品行高。</h1> <h1>&nbsp; 兄弟球友刘锡光,深情厚谊交际广。勤奋实地业绩创,情真意切接待忙。</h1> <h1>  这位就是尤其西,四川人。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从松滋财政局退休,现居住新江口镇。</h1> <h1>  右边这位叫郭林,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曾任白云边酒厂行政科科长,现退休居住新江口镇。</h1> <h1>  这位漂亮,端庄的女士就是屈万山的夫人邓辉莲。</h1> <h1>  中间这位是屈万山公子屈邓凡。</h1> <h1>  左边这位叫夏锦华,武汉市人,1970年由知识青年招入松宜煤矿,曾担任白云边酒厂车间主任多年,现退休居住新江口镇。</h1><h3></h3> <h1>  右边这位就是邓绍全,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现退休在家。</h1> <h1>左边第一位叫周登双,湖北松滋人,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h1> <h1>  左边这位是宋芝俊,湖北松滋人,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现已退休。中间这位是郑定芝,湖北松滋人,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现已退休。</h1> <h1><b> </b></h1><h1><b> 编后絮语</b></h1><h3><b><br></b></h3><h1> 这次庙河探故和松滋相聚,使我感触良多:</h1><h1> 老郭,老汪,锡光等都是携带强烈的怀旧情怀与对好友的深深牵挂,才从千里之外的北京、广东赶来相聚的。从年轻的情谊中回味纯真,在成长的艰辛中感悟人生。为了怀旧,我们重返故里,为了友谊,我们汇聚一起。</h1><h1> 我端祥每个人的照片,深感岁月的无情,人世沧桑,四十多年岁月花落去。曾经风华正茂的我们,而今皱纹多了,黑发也少了,步履也不再矫健,但我们无须叹息,不必伤感,风物长宜放眼量,世事沧桑当自强!</h1><h1> 这次聚会的人数,不足庙河煤矿总人数的百分之八。有多少熟悉的名字,熟悉的面孔,你们在哪?</h1><h1> 老汪是个非常重情谊的人,多次要我打听老矿友黄古元,李世英的下落,我通过多方面打听,到现在没有结果,你们在哪啊?</h1><h1> 身处各地的矿友们,希望你们看到这篇美篇报导后,主动和我们联系,我们想你们啊!</h1><h1>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会岀现各种错误和不妥,敬请提岀宝贵意见,以便修正,这遍美篇报导受到汪德超,郭玉宝,屈万山,黄延春等同志的大力协助,多数照片由黄延春同志提供,在此表示感谢!</h1> <h1> 这位是熊家新,湖北松滋人,1970年参加庙河煤矿工作,从庙河煤矿保送到工农兵大学,现任广州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技术付总监。看到这篇美篇报导后,深受感触,特发表读后感言如下:</h1><h3><br></h3> <h1>  拜读你编写庙河美篇。。。报导后我的心情好久才平静下来。参与这次故地游的成员想当年都是庙河煤矿的中坚力量。这次的组织者可谓谋事慎密、用心良苦。当你将那些耳熟能详名字和所处的地点告诉我时,回想几十年前在一起生活工作的情景怎么能平静下来呢?在庙河煤矿旧址上照几张像留着纪念意义深远,换醒追思。这次本人未能成行,甚觉遗憾。看到照片上这些曾经共过事的人荣光焕发,精神饱满,身体健康确实另人欣慰。我衷心祝愿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健康长寿,晚年幸福!</h1> <h1>  这位就是易绍定,湖北松滋人,1974年调入庙河煤矿,现退休家住刘家场镇。看了这篇美篇报导后,心情很激动,并且和我们取得联系,发表感言如下:</h1> <h1>  我读完这遍美篇报导后,看到这多曾经朝夕相处的老故友,心情非常激动!因没有联系方式未能参加这次聚会,感到非常遗憾和不安!希望今后多联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