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海声

乐乐

<h3>1968年我家在无锡</h3> <h3>建厂初期用来压实路基的轱辘,现遗落在公司基地的一处角落</h3> <h3>69年我家刚来时住的职工宿舍所在位置</h3> <h3>71年的六一文艺晚会舞台就搭建在这里</h3> <h3>72年我和我姐在大垭垴山上的合影</h3> <h3>我们姊妹仨的合影,地点是风景最美的大垭垴山坡上</h3> <h3>这是我好想当兵时的模样,地点也是在大垭垴风景最美的山上</h3> <h3>85年冬于渤海船校海滨</h3> <p class="ql-block">86年夏季渤海船校海滨浴场</p> <h3> 2019年,海声公司迎来50周年华诞。</h3><h3> 彩旗飘扬,天清地明,公司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随着50周年庆典日的临近,一波波一批批自发的和由公司组织的原612厂退休老员工们回厂参观。他们一边参观着全新的厂房和设备,一边讲述着各自记忆中的612厂,抒发着对海声的一片真情以及对公司未来的深深祝福。</h3><h3> 作为4岁就与海声结缘并伴随她一同走过50年风雨历程的我内心又怎能平静,倘若我的父亲还在世,想必他定会在这激动人心的庆典时期回厂看看,一吐情怀。</h3><h3> 1958年,我的父亲由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分配在721厂(国营江宁机械厂)表面处理车间工作,主要从事电镀工艺。后担任电镀工段工段长。</h3><h3> 1969年初,721厂接到援建宜昌612厂(国营江新机械厂)的上级命令,工厂发出号召:鼓励职工自愿报名支援三线建设。父亲主动报了名,成为第一批援建人员,7月份抵达宜昌大垭垴,共100人,全部是原721厂职工,没有家属。</h3><h3> 9月份,612厂临时领导小组安排父亲等几位同志返回无锡721厂做进一步的动员和号召工作。动员任务完成后,11月份,父亲带着我、我姐还有我母亲合着另外几家一同乘江轮至宜昌市九码头,转乘解放牌卡车经两小时颠簸到达大垭垴。</h3><h3> 建厂之初的一年内还称不上是工厂,因为根本还不具备生产能力,准确的讲是建筑工地。工地上有两支来自江苏省江阴县的建筑队,由他们负责专业的建筑任务。所有612厂职工和家属不分男女、不分干部和群众,全都干的是搬运建筑材料的活儿。挑砂搬砖、扛水泥、抬片石等。</h3><h3> 有了几栋水泥房屋后工厂开始边生产边建设了。白天上班干活,下了班常常会在傍晚时参加装卸建筑材料的义务劳动。只要工地上的广播站有通知,人人都会自觉迅速的放下手中的家务事到厂三岔路口集合,接受分配任务。有一次吃过晚饭父母将我和姐姐锁在屋里一块去宜昌九码头装运红砖,直到凌晨才回家,稍息片刻依然上班去了。</h3><h3> 那时工厂引用部队的称谓,车间叫连队,车间主任叫连长。父亲所在的七连是负责油漆、电镀任务的,就是后来的七车间,父亲任连长。母亲在后勤工作,岗位是仓库保管。学校和托儿所还没建,我和姐姐常去仓库,我总躲在仓库的杂物间让姐姐来找。</h3><h3> 70年9月,姐姐到了上学的年龄。工厂还没开办学校,姐姐是在姜家湾村小学读的一年级上半学期。学校距工地大约三公里,若是翻山走小路能近许多,路线是从现在的下料库那翻越过去。冬季夜长,天不亮就往学校赶,早晨去校是父亲护送的,下午放学姐姐是和几个同学一块回的。</h3><h3> 71年厂里办了子弟小学和托儿所,那年的六一儿童节由学校和托儿所联合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舞台搭建在现车库靠27号宿舍楼的一边。有一个节目的主题为“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我参演了。别看我小,我可是领衔主演,绝对的男一号。剧情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如饥似渴的吃着一块糠饼。我的表演非常成功,博得阵阵掌声。下了舞台我冲着托儿所阿姨说:糠饼好好吃,我还要。</h3><h3> 69年11月份,才来时我家住了几天工棚,晚上打开铺盖卷休息,次日早晨起来再把铺盖卷收起来,否则一天下来的水泥灰和尘土会覆盖厚厚一层,跟露营扎寨差不多。幸好只有几天,若长久这样还真受不了。</h3><h3> 住了几天的工棚后我家搬进了职工宿舍,说是专门的宿舍,其实还是个棚子,只是好在早晚不用再动弹铺盖卷儿了。宿舍位置在现在的厂医院后面那栋平房处。房子构造十分简陋,先用粗圆木搭建一房屋框架,再用油毛毡隔成一间间小屋,每间十来平米,泥巴地,每间住一户。</h3><h3> 70年的春夏之交,有一天天气突变,大风袭来,卷走了油毛毡,屋顶没了,墙也没了,你家我家相互看了个透彻。大人们焦急忙碌着,加紧抢修着,而我们一群小屁孩却开心得不得了,这家串到那家。</h3><h3> 那个年月物资匮乏,无论有钱没钱,总之没有东西。珍惜粮食是当然的,吃饭时父亲总要求我吃多少就盛多少,盛了就必须吃完,碗里不得留有一颗饭粒,饭桌上也一样。违反就挨揍。按现在的说法叫光盘行动,其实我的光盘行动无需党中央费那么大劲号召,我已经自觉执行五十年了。</h3><h3> 为了改善伙食,每家每户开荒种地,养鸡养鸭,逢星期天节假日就去远一点的下坪河捉鱼虾摸螺丝,鳝鱼泥鳅乌龟甲鱼还有河蚌一样不放过。当地老乡说我们这些来自长江下游的人嘴真馋,啥都吃,也难怪啦,本地人除了鱼其他的都不吃。</h3><h3> 72年我上厂子弟小学一年级。年底我妹妹出生。</h3><h3> 83年夏天父亲意外身亡,我以顶替的身份进厂。</h3><h3> 84年春节,父亲走后的第一个春节,家里格外冷清,妹妹还小,母亲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年夜饭是我和我姐一起做的,第一次做大餐,一桌菜全没烧熟,闹了一个春节的肚子。</h3><h3> 84年的冬季征兵开始了,我想去当兵,但并非是有多么伟大的报国志向,只是想去外面看看。母亲不答应,害怕失去我。</h3><h3> 84年的冬季征兵我最终没有报名。但参加了85年5月份在武汉应试的成人高考。7月份收到辽宁渤海船校的入学通知书。88年毕业回厂在生产科工作。</h3><h3> 再后来,在厂结婚生子,直到现在临近退休,成了个半老头子,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深感愧疚,但公司给予了我太多太多。</h3><h3> 在公司迎来50周年华诞之际,我衷心的祝愿海声科技的未来更加辉煌。</h3><h3> </h3><h3><br></h3><h3><br></h3><h3>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从那个火红的年代走过来的人们</h3> <h3>《不忘初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