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随笔: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maisie之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系列节目《古村追梦人》创作谈 </h3><h3><br></h3><h3> 年关前是最忙碌的时节,春节将至未至,2019年元月17日,还处在凛冽的寒冬之中,接到《时代先锋》栏目联办单位省委党建办两位同志的通知,为使2019年度的合作项目更加丰满,更有新意,邀我到屏南县踩点。 </h3><h3> 屏南县与我而言十分熟悉,不过那是三年以前。这个县是福建省26个重点苏区县之一,也是省定的26个重点侨乡之一。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还特别牵挂着福建老区群众。他说:“福建山区多、老区多,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散落在全省逾千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大都是革命苏区,不仅记录着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老区人民为解放事业的卓越功勋,还承载着闽地人民浓浓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如果不去保护和振兴这些古村,特别是其中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乡土文化等,这些在古村生长、绵延的灵魂将在现代文明的荡涤下灰飞烟灭。留旧、留古、留魂,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是留住老苏区先人的智慧创造,留住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特别是在当前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些苏区老区大多地处偏僻、发展落后,如何解决因空心化导致日益凋敝的问题,如何活化复兴、脱贫致富,不让其掉队,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难点、重点问题,如何找到可借鉴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解决路径呢?</h3><h3> 省委党建办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给我出了个题目:在各级党委政府引领下,如何弘扬我省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并告知我,屏南县有几个古村很有看头,已经引起省领导的关注,希望我以此为题,把这几个古村的经验做法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得以总结推广,建议我尽早去实地走走,了解情况。 </h3><h3> 早在三年前也是为着与省委党建办合作的第一个系列节目《希望的田野》,我已到过屏南踩点过厦地、北乾村等古村落,说实话,对于两三年间屏南古村可能取得较大变化并不抱有希望。带着十二分的内心戏,经过一个多小时高速车程到达屏南,路况环境的巨大改观,让我对此行程期待不油而生...... </h3><h3> 到访的第一个村是四坪村,村文创总策划、“人人都是艺术家”免费公益画室创办人林正禄老师带着我们,穿过路边一个在建的文化长廊,走到一条狭长的小巷,巷子两旁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民居。林老师自豪地带我们走进一家工作室,狭窄低沉的层高让我一度窒息,木质房屋,十几万的造价,十五年的使用期,各种油画作品以及文艺青年普遍喜爱的蓝色蜡染布铺陈期间,两层楼布局,二层有两个房间,一层是个开放式空间,也作为工作室起居室。这样经过改造大小不一的民居达几十座之多,全部由外地新居民出资租赁,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让有情怀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与古村的原有生态结合,衍生出新的生活方式:文艺手创产品通过网店销售,小小空间也可以进行民宿出租。在此既可以有经济收入,又聚集许多价值观相同的人生活在一个活跃的文创空间。这个空间方圆数百里没有工厂,青山绿水,黛瓦白墙,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栖息画卷呈现眼前,让人不禁想去深入了解为什么原本在工业化浪潮中凋蔽、空心化的古村,能够重新焕发如此生机?是什么吸引这些来自城市的中产阶级新村民能够到此长期定居?为什么在此见到的新老村民都洋溢着自信自得的神情?带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好奇,我们陆续走访了三个村落:赫赫有名的文创新星龙潭村、三年前曾经探访拍摄的厦地村、地处深山但印象最深最具文化品质的前洋村,接触了三位屏南引进的文创人才:林正禄、程美信、张勇。这种通过文创人才主导古村保护和活化的模式确实非常吸引人,成效也十分明显,如果没有实地踩点,肯定无法感受其中的勃勃生机。</h3><h3> 通过这次的前期踩点调研,使我对我省古村落发展现状这个课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用了一个春节假期开始查阅大量资料,理出脉络,从党建层面去破解这个课题。</h3><h3> 201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七,我就带领摄制组前往龙潭村实地拍摄,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甚至是参与到公益画室的艺术创作中。通过与当地党委、政府、政协、文创办、乡镇干部、村干部、新老村民的采访座谈,我脑子中形成了一个越发清晰的策划案,在龙潭的第四天下午我突然脑洞大开,想出了三个题目:古村追梦人、古村复兴记、追梦在古村。。。介于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人着实印象太过深刻,省委党建办挑选了《古村追梦人》这个片名,重点拍摄各个层级“古村追梦人”的群像,展示“追梦人”在古村活化进程中努力奔跑的风采。主题定下来,随后又到全省各地踩点调研,确定了四个县,六个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古村保护和发展案例,通过这些古村落“活下来,活起来”的实践经验,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如何在古村保护与发展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期望从一个个小切口、人物故事,细腻真实地体现乡村振兴这个时代大主题。</h3><h3>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一线媒体工作者,特别是担任制片人以来的十八年,我正是真真切切在践行“四力”: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总有人认为我们是党建栏目,很难做出人文情怀,毕竟党建的内容体裁都比较严肃主流,并承担党员教育功能。但我努力去打破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在诗词散文等等方面做一些尝试,笔耕不缀,并转换到电视节目的语境中来,期望展示出党建栏目的人文情怀跟诗情画意,使得节目更具文化韵味和可视效果。</h3><h3> 随着深入到党建这个领域,我开始日益感到一个巨大的世界扑面而来,通过各个系列节目的策划制作得以深入了解我省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党建特色亮点,我也从一名党建领域的门外行,成长为专业策划和编导,由此也前瞻性地推出了一系列专题片《美丽乡村领头人》、《八闽人才风采录》、《新时代风采》等,策划《八闽先锋》党员e家“六好”大型颁奖晚会等等有影响力的获奖节目。</h3><h3> 人是需要精气神的,记得第一次遇到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孙处长时,她跟我说:我们接触党员先锋多了,人也随之变得更加乐观、积极向上,变得特别有正能量。是的,这正是党建节目制片人这份职业带给我向上向善的改变。虽然365天可能有近乎1/3的时间在一线基层踩点采访,但我感觉收获颇丰:收获了人生的价值,收获了正能量,收获了朋友,收获了安身立命的本领。因为长期在乡村田野基层一线跑,喜欢上了摄影;因为看到那么多的风土人情,所感所悟,所以喜欢上了诗词创作;因为听到了太多感人故事,所以忍不住记录喜欢上了写作。正如诺奖获得者朱棣文所言:“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 如果个人的兴趣爱好恰好与工作完美结合,那就是最幸福的人生。我想说我真的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乐趣,倾注了我的深情。</h3><h3> 以上即是我这两个多月的创作体会,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期间还很多一闪即逝的灵思,现在已经无从忆起,但那瞬间的美好,所衍生的升华,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生命里不能抹去的巨大财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好的机缘,我想我是幸运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系列节目《古村追梦人》创作谈</h3><h3>&nbsp;</h3><h3> 2019年1月17日还在凛冽的寒冬之中,春节将至未至,正是年关前最忙碌的时节,《时代先锋》栏目联办单位、省委党建办两位合作多年的同志通知我到屏南县踩点,为着2019年度的合作项目。</h3><h3> 屏南县是福建省26个重点苏区县之一,也是省定26个重点侨乡之一。</h3><h3> 2014年11月来福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牵挂着福建老区群众。他说:“福建山区多、老区多,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散落在全省逾千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大都是革命苏区,老区,承载着福建人民浓浓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的“根”与“魂”,如果不去保护和振兴这些古村,特别是其中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等,这些古村生长、发展的灵魂将在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留旧、留古、留魂,对这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是留住老苏区先人的智慧创造,留住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特别是在当前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些苏区老区大多地处偏僻、发展落后,如何解决空心化日益凋敝的问题,如何活化复兴、脱贫致富,不让其掉队,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难点、重点问题,如何找到可借鉴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解决路径呢?</h3><h3> 省委党建办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给我出了个题目:在各级党委政府引领下,我省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并告知我,屏南有几个古村很有看头,已经引起省领导的关注,希望我以此为题,把这几个古村的经验做法通过电视手法得以总结推广,建议我尽早去实地走走,了解情况。</h3><h3> 早在三年前也是为着与省委党建办合作的第一个系列节目《希望的田野》,我已到屏南踩点过厦地、北乾村等古村落,说实话,对于两三年间屏南古村可能取得较大变化并不抱有希望。带着十二分的内心戏,经过一个多小时高速车程到达屏南,瞬间路况的巨大改观,让我对此行程期待不油而生。。。</h3><h3> 到访的第一个村是四坪村,穿过路边一个在建的文化长廊,这个村文创总策划、“人人都是艺术家”免费公益画室创办人林正禄老师带着我们走到一条狭长的小巷,巷子两旁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民居,林老师自豪地带我们走进一家工作室,狭窄低沉的层高让我一度窒息,木质房屋,十几万的造价,十五年的使用期,各种油画作品以及文艺青年普遍喜欢的蓝色蜡染布铺陈期间,两层楼布局,二层有两个房间,一层是个开放式空间,也作为工作室起居室。这样经过改造大小不一的民居达几十座之多,全部由外地新居民出资租赁,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让有情怀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与古村的原有生态结合,衍生出新的生活方式:文艺手创产品通过网店销售,小小空间也可以进行民宿出租。在此既可以有经济收入,又聚集许多价值观相同的人生活在一个活跃的文创空间。这个空间方圆数百里没有工厂,青山绿水,青砖黛瓦白墙,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栖息画卷呈现眼前,让人不禁想去深入了解为什么原本在工业化浪潮中凋蔽、空心化的古村,能够重新焕发如此生机?是什么吸引这些来自城市的中产阶级新村民能够到此长期定居?为什么在此见到的新老村民都是一副自豪满足文艺的状态呢?带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好奇,我们陆续走访了三个村落:赫赫有名的龙潭村、三年前曾经探访的厦地村、地处深山但印象最深最好的前洋村,也接触了三位屏南引进的文创人才:林正禄、程美信、张勇。这种通过文创人才主导古村保护和活化的模式确实非常吸引人,成效也十分明显,如果没有实地踩点,只是介绍肯定无法感受其中的勃勃生机。</h3><h3> 作为《时代先锋》栏目18年的制片人兼栏目策划、撰稿人、编导等角色,如果不做这类的踩点工作可以说无法去感知当下热点,无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就谈不上做阶段性、年度性的策划,甚至将导致栏目无法正常运行,更无法做出精品。</h3><h3> 通过这次的前期踩点我对我省村落发展现状这个课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就要查阅大量资料,理出头绪,从党建层面去破解这个课题。春节期间的年初七我就带领摄制组前往龙潭村实地拍摄,期望通过更加深入的了解、甚至是参与到公益画室的艺术创作中,通过与党委政府政协文创办、乡镇村干部、新老村民的采访座谈闲聊,我脑子中形成了一个越发清晰的策划案,也创作了生平前三幅油画、随笔、摄影作品、诗词,全方位多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创作。在龙潭的第四天下午我突然脑洞大开,想出了三个题目:古村追梦人、古村复兴记、追梦在古村。。。最后,省委党建办挑选了《古村追梦人》这个片名,确定了以县为单位进行拍摄,总结几个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古村保护和发展案例。通过古村落“活下来,活起来”的实践经验,介绍各级党委政府在古村保护与发展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展现各个层级“古村追梦人”的群像,宣传“追梦人”在古村活化进程中的风采。期望从一个个小切口、小故事,细腻真实地体现乡村振兴这个时代的大主题。</h3><h3>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一线媒体工作者,特别是我担任制片人以来的十八年,正是真真切切在践行四力: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总有人认为我们是党建栏目,很难做出人文情怀,毕竟党建的内容体裁都比较庄重和正式,说教式的。但我努力去打破这方面的束缚或者说是惯性思维,努力在诗词散文等等方面做一些尝试,笔耕不缀,并转换到电视节目语境中来,展现出党建栏目的人文情怀跟诗情画意,使得节目更具文化韵味和可视效果。</h3><h3> 随着深入党建这个领域,我开始日益感到一个巨大的世界扑面而来,我通过各个系列节目的策划制作得以深入了解我省党建特色亮点的各个层级各个领域,也从一名党建领域的门外行,逐步了解研究探索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由此也前瞻性地推出了一系列专题片《美丽乡村领头人》、《八闽人才风采录》、《新时代风采》等,策划《八闽先锋》党员e家“六好”大型颁奖晚会等等有影视力的获奖节目。</h3><h3> 人是需要精气神的,记得有一天遇到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孙处长,她跟我说:我们接触党员先锋多了,人也随之变得更加乐观、积极向上,变得特别有正能量。是的,这正是党建节目制片人这份职业带给我正面向上向善的改变。虽然365天可能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我都在一线基层踩点采访,但收获多多:收获了生命的价值,收获了正能量,收获了朋友,收获了安身立命的本领。因为长期在乡村田野跑,喜欢上了摄影;因为看到那么多的风土人情,所感所悟,所以喜欢上了诗词创作;因为听到了太多感人故事,所以喜欢上了写作。正如诺奖获得者朱棣文所言:“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如果个人的兴趣爱好恰好与工作完美结合,那就是最幸福的人生。我想说我真的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乐趣,倾注了我的深情,这也是我18年来,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的最大动力和精神源泉。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