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自驾游2—兴化篇

笔芯

历史文化名城兴化 <h3> 阳春三月携日渐失忆的老母自驾南下,探亲,踏青,赏花。一行四人于2019.3.28自北京出发由老公驾车南下,中途停靠台儿庄古城逗留两日后到达探亲目的地镇江,与亲人相聚祭拜先人后,于4月1日携舅舅共五人从镇江出发前往兴化——到老妈的第二故乡寻找儿时的记忆。</h3> <h3>  兴化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地处泰州、扬州、盐城经济发展区心,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占地面积2393.35平方千米,人口156万。兴化于公元920年设县,1987年撤县建市,名称“兴化”取“兴盛教化”之意,是一座历经2300多年沧桑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和名胜景观众多而闻名于世。<br></h3><h3> 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据考证,境内人类生存史可追溯到,距今约6000多年。兴化诞生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兴化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有262人中举,93人中进士,1人中状元,全国罕见。</h3> <h3>进入‌兴化城已是下午,街面饭馆已不营业,一行人只得进入“胡同”觅食,来到一条较窄但有很多小店的街道,随机选了一家可以就餐的夫妻小店,根据店家推荐点了河蚌,虎头鲨,砂锅百叶包,春卷等,吃后我们颇感意外,一是味道非常好,二是非常便宜,五个人¥150就吃的心满意足。感叹店主人的烹调手艺与实在。<br></h3><h3>‌</h3><h3>‌</h3><h3>‌</h3> <h3>  繁华的兴化城东门外大街上,一幢坐南朝北的明清建筑分外显眼,这就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化百年老字号------“上池斋”药店。</h3> <h3>金东门老街位于兴化市古城东侧(毗邻上池斋药店),金东门老街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明清以来,由于商业发达、日进斗金,街区因此得名“金东门”。金东门老街街区保护面积为5.33公顷,发展脉络分明、街巷肌理清晰,以东城门外大街为主轴,拥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传统风格特色。金东门老街内有上池斋、赵海仙洋楼、状元坊等多个历史文化景点。</h3> <h3>兴化老街内的状元牌楼(本人手机电量不足,未拍此照,本照片取自网上)</h3> <h3>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h3><h3>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h3> <h3>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h3> <h3>郑板桥故居内的碑廊</h3> <h3> 千岛菜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和李中镇黑高村东侧,总面积近万亩。千百垛田漂浮于水中,云蒸霞蔚,煞是壮观。千岛菜花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千垛景区以“垛田”特色地貌享誉全球。<br></h3><h3> “垛”是里下河地区独有的一种农业景观。据史料记载,形成于750年前。在泥土缺乏的泽国,勤劳智慧的兴化人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一方一方使其堆积如垛,成为了可以耕作的垛田,形成了具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兴化垛田奇观。由于垛田地势较高每年清明时节,千垛景区四面环水的“垛田”上长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幅“油菜花开金满地”的壮阔美景,吸引了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正是兴化垛田菜花的真实写照。</h3> <h3>  妹妹的发小说三月的江南田头路边油菜花随处可见,不必去兴化看,一路走来还真有些忐忑,担心带着老妈长途跋涉只是多了人挤人排队的煎熬。</h3> <h3>  当进入景区便被千垛油菜花海的壮观景色震撼到了,油菜花颜色形状虽然质朴无华,但千垛油菜花被弯弯曲曲的碧水环绕,水面上时时划过的小船 、水田中别致的小木桥、楼阁,使黄绿相间的花海在壮观的同时凭添了几许灵动、秀美和趣味。</h3> <h3>  赶上好时代,姐弟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如此健康,同赏美景重叙姐弟情谊,真是件幸福的事,我们也不虚此行。</h3> <h3>  兴化是外婆的祖籍,抗战期间老妈随家人逃难在此,一住就是八年,是妈和舅舅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三十多年前我也曾随外婆来此投亲求医。非常遗憾的是,老家早已今非昔比,一行人未能找到已故亲人的老宅院。老城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可能再也找不到曾经的老巷和祖屋。此次兴化之行虽未能唤醒老妈儿时的记忆,但以近九十高龄,仍能承受舟车劳顿之苦,实属不易。老妈与亲人携手游走在花海和故乡街巷之间的开心笑容告知我们不虚此行。由于时间仓促及前期准备不足,老城的十五个景点也只走了三个,期盼不久的将来再来兴化漫步寻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