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柳桥是这次己亥清明南疆行的最后一站。</h3><h3> 没有张师傅专车随行,感到处处都不方便。我和爱人在崇左汽车站等了近1个小时,乘班车1个多小时,才来到了扶绥县柳桥镇。</h3><h3> 柳桥镇归属扶绥县,但离崇左市更近。这里是我们79年初到广西进行战前训练的地方。当时我们住的地方叫扶绥县柳桥公社柳桥大队,但具体住的村叫什么名字还真想不起来。唯一印象是离公社所在地不远,村前边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池塘临村边处有一口用石头围起来的水井,全村老百姓和我们连都吃这口井的水,池塘三面搭了很多用两根木材伸出去的厕所,全村人及我们连队解大便都是在这些厕所里解,我记得刚开始很不适应,解一次大便都吓得胆战心惊……仅靠这些零星散乱的信息,在柳桥街上问了好多人都不知道。</h3> <h3>柳桥班车停车点。</h3> <h3>热心的老黄,68年老兵,387团老战友,79年时任柳桥大队支书,现已卸任退休。就是通过老黄找到了我们原来住的村庄一一下屯。</h3> <h3> 当走到一个卖肉的摊位旁时,一个看上去有60多岁的当地人站起来走到我跟前讲:你们是找人还是找什么地方?你穿这身军装我原来也穿过。一听说都是当过兵的,立马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我讲我在找79年战前我住过的村庄。当时部队番号是53317部队43分队。他说:我知道,387团的,我们是一个部队的,是战友。我很惊诧,在这里还能碰到战友?他讲他姓黄,今年已72岁了,68年兵,原部队就是387团。当时部队就驻在贵阳花溪,74年退伍回家。79年时他任柳桥大队支部书记。我把我连住的地方又讲了一遍。他讲就是他们村,叫下屯。</h3><h3>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又喊来一位骑电动车的,稍带上我和我爱人向下屯奔去。</h3> <h3>与下屯村我们连队驻地老乡合影。</h3> <h3> 一进村庄,我这身老式军装引来很多村民围观。当听了我的来意后,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讲了起来。我听不懂他们的话,老支书黄建武充当翻译。他们边回忆边给我指点位置:这里是你们的炊事班所在地,这里是伙房,这里是连部,你们班在最后边……再往远处看,独立山左边是你们的营部所在地,左前方山林过去是你们团部所在地……我讲起79年春节除夕夜伙房着火的事,他们都能回忆起来,指着一位姓林的村民讲,他的屋就在伙房的左侧,当时只害怕火烧到他家的屋子。在救火时,有一位战士从屋顶掉了下来。村民们都跑出来在池塘里取水救火……</h3> <h3>与炊事班房东老林回忆炊事班着火事件。</h3> <h3>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炊事班伙房前边的空场,当时全连吃饭就在此。当时没有后边的房子。</h3> <h3>与老林家人合影</h3> <h3> 现任支部书记刘贵新闻讯也赶了过来。寒暄过后他又介绍了村里的情况。说到当年我们在这里住时他才6岁,常跑到村庄左边山凹里的靶场里拣子弹壳……老黄又指着几位老年妇女一一介绍,我们走时大队组织村民为我们送行时她们都参加了……</h3><h3> </h3> <h3>与现任柳桥村委会主任刘贵新同志亲切攀谈。</h3> <h3>下屯村现存的老屋。</h3> <h3>柳桥镇客运站</h3> <h3>这座房子的后边就是五班原住的地方。现旧房已拆迁。</h3> <h3>山坡下是我们当时的训练场。</h3> <h3>这是原炊事班伙房,原是草房。现改建成砖混结构,改门朝路。</h3> <h3>翻过这座山的林场里就是当年团部所在地。</h3> <h3>这就是原村头的水塘局部。</h3> <h3>柳桥现街景一角。</h3> <h3> 太激动人心啦!相隔40年,偏僻的小山村,竟然还能故地重游,还能找回曾经的记忆。村民们争先恐后地与我们合影留念,我也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真是不虚此行啊!</h3><h3> 清明时节南疆之行所有预定议程全部圆满结束了。坐在返程的列车上,看着窗外如画风景一闪而过,脑海里象放电影一样不断闪现着短短几天来的每个镜头。云飞演唱的《怀念战友》的旋律从心底慢慢升腾……</h3><h3> 再见了我的战友!</h3><h3> 再见了那些故地那些朋友!</h3><h3> 再见了热情秀丽的广西!</h3><h3> </h3> <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 注:己亥清明南疆行(1)(2)(3)系一整篇。草拟于2019年4月6日。因美篇限定每篇字数不能超出5000字,只能分篇制作。临近花甲,新生事物接受很慢,玩不好美篇。故制作粗糙。好在仅是据实记录,由感而发。没有艺术技术可言。另,由于当时是新兵,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记述的事件可能会有片面或不足或遗漏,敬请谅解!</h3> <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