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利●“美丽乡村”摄影作品赏析(之二)

摄影教育专委会兴安分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关 于 艺 术 家</font></b></h1><h3><br></h3><h3><b><br></b></h3><h3><b>潘春利</b>,男,汉族,1973年8月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硕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自治区级教坛新秀,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带头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负责人。国家高级广告设计师、摄影师;内蒙古艺术设计与传媒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内蒙古高教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会员;教育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教育厅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成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摄影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员高级考评员;内蒙古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学校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h3><h3><br></h3><h3>1998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同时分配到内蒙古工业美术设计学校;200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至今工作于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历任艺术设计系教学副主任、学校科技处副处长、艺术设计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和摄影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创作。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专业和教学论文40余篇、作品20余幅,曾获得中国摄影教育优秀教学奖和德艺双馨奖等各类奖励40多项。</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美丽中国行”活动起因</font></b><br></h1><h3><br></h3><h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要“留的住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推动乡村绿色和谐发展,实现乡村建设生态可持续。2018年7月底,我随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西南乡村建设创新营建人才培养计划”的全体成员,由四川美术学院潘召南教授带队从重庆出发,由安徽省黄山市经江西、浙江和江苏三省,历时十天考察了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江湾、晓起、思溪和延村,浙江省江山市的大陈村、衢州市的廿八都镇、杭州市的东梓关村和文村等十余个优秀乡村建设案例。<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6.村歌发祥地——大陈村</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大陈村位于浙江省江山市西北部,这个拥有600年历史的村落,旧以经商办学扬名;近年,又以弘扬传统文化与中国村歌发源地闻名遐迩。是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十大最美村庄、首批中国幸福乡村、全国第三批美丽宜居村庄、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村庄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里巷村道青石铺砌,曲径通幽。其房屋和村巷,均依山建造与分布。村落的古建筑大都建于清代,以徽派建筑为主。公共建筑恢宏大气,民居小构细巧精美。现保存的古民宅、古祠堂、古戏台等古迹有111处,其中明、清时代的古建筑75座,青石路3000多米。灰墙黛瓦,穿斗架梁,呈现显著的徽派特色。其中以汪氏宗祠、汪汉滔旧宅为主的一批古建筑更是充分展示了大陈汪氏文化的魅力。大陈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有村歌《一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整个村庄环境干净、安静,村民自律、自信,幸福感极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7.风格迥异的历史重镇——廿八都</font></b><br></h1><h3><br></h3><h3>廿八都镇位于浙江省江山市西南端,浙、闽、赣三省结合部,仙霞岭山脉腹地,是一个古老小镇,属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7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设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二十八,故得名廿八都。小镇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由于历史上少受战乱,使镇上古建民居风貌依旧,保存完好,而且它的建筑风格与别处民居迥然不同。廿八都民居最具特色的是大门和门楼的处理,门楼绝少见到砖雕,多以精致木雕构件组合而成,门楣多为楼阁式的四柱三楼形式,上覆黛瓦,檐角起翘,风貌独特。各个部件都有精细的木雕装饰,特别是斜撑,装饰最为精美。在公共建筑中以大王庙规模最大,孔庙最雄伟壮观。看这徽式的马头墙、浙式的屋脊、赣式的檐橼、闽式的土墙,其内涵的丰富足以使建筑学家所惊叹。廿八都历史悠久,保留完整,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是我国江南传统村镇和集镇生活的一个典型的活标本。<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8.网红最美回迁房——东梓关村</font></b></h1><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东梓关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西部,面临富春江,背靠小山群,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因郁达夫同名小说而著名。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人居环境优越,是沿富春江的一个古村落,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了改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采用政府代建的模式进行回迁安置,打造具有一定推广性的新农居示范区。2016年下半年,东梓关村核心长塘周边39幢古建筑整治改造以及46幢“新杭派民居”回迁房相继完工。这使东梓关村安置房成为网红的最美乡村回迁房,被众多网友称为现实中的“富春山居图”。在村里能欣赏到100多年历史的清末民初古建筑,也看到如今红遍网络的“新杭派民居”,形成一个集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江南古村落。建筑师孟凡浩团队,将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笔下的江南白墙黛瓦的水墨画卷“实体化”,成为了乡村改造的一股清流。同时东梓关村沿富春江景观带打造“江心一条街”,发展渔家乐和精品民宿,还引进文旅休闲度假医养小镇项目,打造富春山居田园综合体。<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9.新旧共融的“浙派民居”——文村</font><br></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文村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的一个小山村,国家级美丽宜居村。为了留住乡愁,由我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大师带领团队,在富阳文村打造出了14幢新“浙派民居”,也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新落成的“浙派民居”邻溪而建,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为外立面,整体上保持了古民居灰、黄、白三种基础色调。白色的墙和原木色的门相配,更透露着江南独特的质朴之美。夯土外墙的融入使得新建筑与文村现存的40多幢古民居形成了较好的融合度,同时大面积白墙的应用使新老建筑形成较好呼应。文村新“浙派民居”打破了兵列式的农居点布局,以村庄自然风貌、地形结构为依托,将房屋与村庄肌理有机结合,形成生长的、延续的村庄发展模式。建造了一个具有浙江地域文化特色、融合了浙江区域性传统建筑的风格与现代居住功能的新民居,呈现出一个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样貌。</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虽然乡建之路困难重重、任重道远,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相信,只要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乡村将会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虽然乡建之路困难重重、</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任重道远,但路虽远,行则将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事虽难,做则必成。</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相信,</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只要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丽乡村将会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