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霁蓝釉 留白云龙纹 八面梅瓶 老化痕迹显微观察

微 笑

<h3><br></h3><h3> 霁蓝釉,宫廷传统单色釉制瓷工艺的珍品,属于一种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工艺,1280至1300℃高温下一次烧造而成。其釉色色泽深沉,蓝如深海,釉面不流不裂匀净无痕,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器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h3><h3> 所谓“青花留白”是指用釉下青花表现蓝地白花纹饰或图案的一种方法。高温蓝釉地填白(或堆白)器是在胎体表面施以高温蓝釉(如祭蓝釉)后,待釉干,剔去纹饰部分之蓝釉,填以乳浊质白釉,或直接在蓝釉上用乳浊质白釉绘画纹饰,然后高温烧成。而低温蓝地白花属于蓝地粉彩器,是用低温蓝彩做地色,在蓝色地上以白色粉彩料敷画纹饰,然后经低温烧成。“青花留白”则同青花器制作工艺完全相同,只不过纹饰的表现色彩正好相反:在青花器上白色为地,蓝色为花。而青花留白器上是蓝色为地,白色为花。“青花留白”工艺繁杂,青料消耗量大,在纹饰填绘上又颇费工时,因此这品种的青花器产量较少,一般皆为高档产品。</h3> <h3>  笔者运用国家、国家文物局认可,国家正在制订的(国家古瓷器老化痕迹鉴定标准)和国家公安部痕迹鉴定中心的研究成果(即古瓷器老化痕迹鉴定方法),相关详细资料可在网上查询。这一成果在目前出现的古陶瓷科鉴种类中是唯一通过国家部级验收的。老化痕迹显微观察,使用工具是500~1000倍电子显微镜。</h3><h3> <b><font color="#ed2308">需要说明的是:</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1、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微观观察,和传统的目测鉴定并不矛盾,而是肉眼视力的科技延伸,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2、近10年来,经过对不同窑口、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几万件瓷器进行显微观察,在国家公安部痕迹鉴定中心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一,腐蚀线;二,几何图形;三,腐蚀的坑点;四,腐蚀斑块;五,局部釉面脱落;六,变色气泡;七,破口气泡;八,腐蚀网纹;九,胎体析盐;十,釉面混融。)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五种有规律性的老化痕迹。比如釉面内部的蛤蜊光,有些古瓷器,外表没有蛤蜊光出现,但是釉内金属分子的聚集处,确是蛤蜊光生动自然,绚丽夺目。</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3、就如,很难把世界上所用的疾病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诚然,瓷器老化也是一样,不太可能把所有的老化特征,都出现在一件瓷器上!一般情况下,一件瓷器有几种老化痕迹,就能说明问题了!</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4、把传统目测方法和科技设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用老化痕迹判断新老,用传统目测方法综合断代。</font></b></h3><h3> 下面是瓷器多角度照片</h3> <h3>下面是变色气泡和破泡,破泡里面有臭干黑</h3> <h3>下面是腐蚀形成的腐蚀线、腐蚀坑点和腐蚀斑痕</h3> <h3>下面是矿物质分子析出,在釉面形成的结晶斑痕</h3> <h3>下面是釉内的黄金般光泽</h3> <h3>下面是陈旧的擦拭痕迹</h3> <h3>下面是陈旧的腐蚀和擦拭痕迹中,蛤蜊光生动自然,绚丽夺目</h3> <h3>下面是底部侵蚀痕迹陈旧,火石红自然</h3> <h3>  通过对上面图片的观察,这些丰富自然的老化痕迹,符合元代霁蓝釉瓷器的老化特征,也是新瓷器难以仿制的。综合分析如下:</h3><h3> 这个元代 霁蓝釉 留白云龙纹 八面梅瓶,高34公分,口径4.8公分。霁蓝釉,色泽深蓝, 胎质细腻,釉面温润,抚摸如玉,宝光流动。有留白的“内府”题款和云龙纹画面,一条巨龙形体硕大,神态威武,里面都画有暗纹,画面精美,神态灵动。手工制胎,手工绘画。</h3><h3> 内部老化痕迹丰富自然,气泡大小相差很大,有层次感;有变色气泡和破泡(里面有臭干黑);多有腐蚀形成的腐蚀线、腐蚀坑点和腐蚀斑痕;釉面内部闪烁黄金般光泽;有矿物质分子析出,在釉面形成结晶斑痕;擦拭痕迹陈旧自然;在腐蚀、擦拭的陈旧痕迹中,有蛤琍光闪现,生动自然,绚丽夺目。底部圈足露胎处,侵蚀陈旧,火石红自然。</h3><h3> 🌹🌹🌹🌹🌹🌹🌹🌹🌹🌹🌹🌹🌹</h3><h3> 相关资料:</h3><h3> 官名。《周礼》谓天官所属有内府,为府藏诸官之一,有中士二人及府、史、徒等人员。掌保管由大府拨交的珍贵物品。</h3><h3> "内府"就是皇宫内负责监管制造器具的部门,就是内务府。古代指“内府”为皇室仓库,是管理各种钱粮物品的。有“内府”款的瓷器应是为内府定烧之物。内府”款瓷器,最多见于元代磁州窑系梅瓶和小口大腹瓷罐上,以梅瓶为最多。“内府”款用于陶瓷,有人说始于宋代,但不见实物,且明代“内府”款的瓷器并不多见,史料上都只讲明代永乐、宣德内府在景德镇烧制瓷器,而永宣以后很少再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