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戰紀念館(四)

马湘衡

<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2ufa7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滇西抗戰紀念館(一)</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3lbsm2"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滇西抗戰紀念館(二)</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4yp3zh"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滇西抗戰紀念館(三)</a><br></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戰兵人</h3><h3><br></h3><h3>二戰兵人展是根據玩具兵人小模型而設計的,以二戰真品的遺留文物精心組合,再現當年二戰時期中國遠徵軍、美軍和日軍各個軍種的原貌特徵而創意的展出。由三組軍種的23個兵人組成,有陸軍、海軍、航空兵、裝甲兵和工兵,突破傳統布展手段上的靜止狀態,使展品「動」起來,更真實、全面、完整的瞭解二戰歷史,領略戰爭風貌。</h3><h3><br></h3><h3>兵人展是二戰遺物收藏的集大成者,堪比十年磨一劍的是三十年拼湊一個兵人,即使這樣,但仍然有一雙草鞋、一雙皮鞋和旗冠、手套為現在製作物,完美無缺的展示出來,難度太大,還需要繼續努力!</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戰老兵盧彩文書畫展</h3><h3><br></h3><h3>盧彩文,騰衝人,生於1925年12月。</h3><h3><br></h3><h3>1942年騰衝淪陷後考入滇西戰乾團第1期,1943年9月畢業分配到中國遠徵軍第十集團軍總司令部任少尉參謀,派駐騰衝淪陷區偵探敵情。1944年1月因功升為中尉,5月調龍陵、潞西一帶偵探敵情。滇西抗戰勝利後,申請返鄉,攻讀學業。1950年任下北區人民政府法治股長,後任教37年,1988年退休。晚年擔任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雲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至今。</h3><h3><br></h3><h3>盧彩文先生一生喜愛詩書畫,常年耕耘丹青,長期擔任騰衝縣(市)老年詩書畫協會常務副會長,書畫作品參加國內外展出獲得省級以上金獎四次,獲得中國當代老年書畫家等多次稱號,出版《盧彩文書畫集》一冊,作品入選多個書刊出版。</h3><h3><br></h3><h3>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盧彩文先生作為抗戰老兵代表參與了在北京舉辦的「9.3」大閱兵典禮。</h3><h3><br></h3> <h3><br></h3><h3>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期,在我國西南邊地的保山、德宏和怒江、臨滄等地,爆發了一場以保衛滇緬國際通道,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為目的的抗日愛國戰爭,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滇西抗戰。這場血戰,以日本軍隊對我國西南後方出海通道——緬甸和滇西的進攻為肇端,前後延續約3年時間,戰爭進程大致分三個階段:從1942年2月至5月上旬為日軍進攻時期。這期間,日軍從東南亞一路北上,攻入緬甸,中國政府為保衛滇緬國際通道和西南後方安全,派遣10萬遠徵軍出國抗日。但因盟國各方的指揮協調失當,緬英軍隊不戰而逃,致使日軍先得利,切斷我遠徵後路,我10萬將士有心殺敵,無力回天,聲勢浩大的援緬行動以失敗告終,緬甸全境和我滇西德宏、龍陵、騰衝等大片國土相繼淪入敵手。</h3><h3><br></h3> <h3><br></h3><h3>從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為敵我相持階段。這期間,我國滇西守軍為扼制日軍進犯攻勢,及時炸毀滇緬公路惠通橋,阻敵於怒江之西,同時派部隊深入騰衝、龍陵等地,組織淪陷區人民掀起聲勢浩大的敵後游擊戰爭,極大地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h3><h3><br></h3><h3>從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為中美盟軍大反攻時期。這期間中國政府為打破日軍封鎖,重開滇緬國際運輸線,重組的以衛立煌上將為首的20萬中國遠徵軍,利用國際反法西戰爭發生轉折的有利時機,在美國盟軍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適時強渡怒江,向盤據滇西的數萬日寇發起全面反攻,經過8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斃敵21000多人,最終於1945年1月20日將侵略都趕出國門,取得了滇西抗戰的最後勝利。</h3><h3><br></h3><h3>騰衝光復後,在雲貴監察史李根源先生的倡導下,各方集資在風景秀麗的來鳳山下、氣勢雄偉壯觀的疊水河畔修建了國殤墓園,以安忠魂。工程於1945年7月7日落成。</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遠徵軍名錄牆</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飛虎隊騰衝臨時機場示意圖</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騰衝八個臨時軍用機揚概述</h3><h3><br></h3><h3>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徵軍渡過怒江,滇西大反攻開始。為配合中國遠徵軍收復失地,美國盟軍根據戰爭的需要在騰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先後修築了8個臨時軍用機場。這些臨時軍用機場主要為反攻部隊進行空中偵察、運送傷員及聯絡協調小型飛機起降。由於這些臨時軍用機場的合理分布和高效使用,曾為中國遠徵軍反攻騰衝全殲日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戰遺址示意圖</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言</h3><h3><br></h3><h3>1942年5月初,日軍逼近騰衝,時國民政府行政監督出逃、縣長攜印而走。10日,日軍292人佔領騰衝城,縣境26萬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騰衝(含梁河)6000余平方公里的國土淪入敵手。究竟苟且偷生抑或共赴國難?在遠徵軍預備2師的支持下,騰衝愛國士紳劉楚湘、張問德、徐友藩、謝樹楷等率27個鄉鎮保甲長恪守「戍邊守土」的祖訓,自發組織成立臨時政務委員會(後改組縣務委員會、縣政府),積極籌措互救,宣傳抗戰,配合遠徵軍行動。在2年零4個月又4天的敵佔時期,騰衝的縣鄉保甲長帶領廣大淪陷區民眾為遠徵軍蒐集情報、營救盟軍飛行員、運送彈藥糧草,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史詩;從大理乾訓團畢業的騰衝學子們進入遠徵軍成為衝鋒陷陣最前列的驍勇戰將……在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中,有20余名鄉鎮保甲長被日軍殘酷殺害,慷慨成仁。數十名青年才俊勇猛殺敵,用年輕的生命譜寫了最壯美的詩篇,鑄就了騰衝抗戰不屈的「民魂」。1947年8月8日,騰衝縣教育局向雲南省教育廳呈報了騰衝抗敵官民烈士事跡報告,其中二十人得到了國民政府追認的抗日英烈證書。時光荏苒,七十餘年過去了,當年的英烈早已成為了一抷黃土,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永遠在告誡著我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英烈事跡表(民國檔案)</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結束語</h3><h3><br></h3><h3>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說:騰衝攻城之戰最烈,戰果亦極輝煌。國家中興,日本投降,殆以此為轉捩點。騰民雖歷盡艱苦,而戰志愈強,出力出錢出命。始則協助十一集團軍之預二師、三十六師游擊,繼則追隨二十集團軍反攻,先後死於戰陣及偵察、勞役、被寇殺害者六千餘人;又戶帕運糧及攻城時,運輸各軍、師並增援龍、芒運輸,死亡民夫七千餘人,共計萬三千人,可謂忠矣烈矣!</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騰人尚忠義,民族意識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飽經險難後,益勵報國心。</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引自李根源《滇西戰役紀事詩》</h3><h3><br></h3><h3>注:騰衝在抗戰前有人口26萬人,戰後僅剩14.5萬人。在2年零4個月又4天的戰爭中,有11.5萬人死亡或失蹤。</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烈祠</h3><h3><br></h3><h3>循石級而上,至嵌有蔣中正題李根源書之「碧血千秋」刻石的第二級台階擋土牆,沿牆分兩側上至第二台階,建有忠烈祠。忠烈祠上檐下懸蔣中正題「河岳英靈」匾額;祠堂正門上懸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於右任手書的「忠烈祠」匾額,祠內外立柱懸掛何應欽及遠徵軍二十集團軍軍、師將領的題聯;走廊兩側有蔣中正簽署的保護國殤墓園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布告」,二十集團軍總司令何揆彰的「騰衝會戰概要」、「碑」等碑記。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兩側牆體嵌陣亡將士題名碑石,共9618人。</h3><h3><br></h3><h3>忠烈祠後為相對高度31米的圓錐形小團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陣亡官兵骨灰罐,墓園大門一側築有「倭冢」一座,埋日軍屍於其中,並由李根源先生題書刻石名「倭冢」,以示侵略者的失敗。</h3><h3><br></h3> <h3><br></h3><h3>美國前總統布什給時任保山市長熊清華先生的信</h3><h3><br></h3><h3>保山市市長熊清華先生</h3><h3><br></h3><h3>親愛的市長先生:</h3><h3><br></h3><h3>60年前,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年輕軍隊在怒江戰役中並肩作戰,將日本皇家軍隊驅逐出去。</h3><h3><br></h3><h3>美國飛行人員在給地面被圍困部隊空投物資時犧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的戰場上,美國和中國的步兵猛攻山上的據點,美軍醫務人員勇敢地冒著敵人的槍彈到中國傷員的身邊救治。</h3><h3><br></h3><h3>1946年,可敬的騰衝人民在英勇的中國將士長眠的墓園裡修建了一個紀念碑,以紀念美國人為此所付出的努力。60年後,為紀念那動人的一幕,我們兩國人土在確認每一位美國墜落人員的身份上付出了心血。如今你們為他們重建紀念碑。</h3><h3><br></h3><h3>我代表所有美國人民,自豪地感謝雲南人民對那些很多很多年前犧牲者所給與的榮譽。這不僅僅是一個對當時所發生的亊實的紀念碑,還是現在我們兩個偉大國度的友誼的佐證。</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最良好的祝願</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喬治·布什</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04年9月28日</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滇西抗戰盟軍陣亡將士紀念碑</h3><h3><br></h3> <h3><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紀念塔</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紀念塔建於坡頂。坡上蒼松翠柏,青草黃花,相伴著3168座排列整齊、挺然屹立的碑石,每塊碑石上刻有一位當年攻城陣亡烈士的姓名、籍貫、軍銜、職務等。墓園西邊,大盈江水洶湧狂奔,滴水瀑布的巨大轟鳴回應著墓園之松濤嗚咽;隔澗相對的龍光台上,明將鄧子龍所書「劍掃風煙」4個大字依稀可見;風嶺晴崗在它的東側,高聳的文筆塔與紀念塔相對應;向南望,美麗的和順僑鄉煙霞檬攏,風光晴旋;極目北眺,籠籠朝雲,瑞祥生輝;有名的史迪威公路——那條壯士們用生命捍衛的「抗戰大動脈」,從它的旁邊婉蜒而過。坡前,是抗日英烈紀念堂。堂中陳列有碑刻的「總理遺囑」及「天下為公」之訓言。</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徵軍第二十集團軍克復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寸性奇將軍之墓</h3><h3><br></h3><h3>寸性奇從雲南講武堂畢業,曾參與辛亥革命, 1923年任孫中山大本營少將參軍兼任滇軍憲兵司令。1937年底任國民革命第三軍12師少將師長。率部奔赴抗日前線駐守山西中條山長達4年,守必固,攻必克,累敗日寇,被尊為「戰神」。在1941年5月那場腥風血雨、慘絕人寰的中條山戰役中,寸性奇和軍長唐淮源將軍雙雙戰死在陣地上,時年46歲。蔣介石題贈輓聯:「百戰功勳著河山,雙忠大節壯中原」,並追贈他為中將。鄉賢李根源賦詩紀念他:「百戰捐軀寸與唐,中條山色暗無光,傷心最是黃河水,日夜奔騰吊國殤」。現騰衝國殤園裡專門特設了一方墓地供奉他的忠骨雄魂。</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遠徵軍抗日將士紀念碑</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史迪威將軍</h3><h3><br></h3><h3>史迪威(1883~1946),美國陸軍上將,生於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中緬印戰區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1943年兼任東南亞盟軍最高副司令。</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陳納德將軍</h3><h3><br></h3><h3>陳納德(1893~1958),祖籍法國,少將銜司令官。1941年應國民政府邀請組建「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又名「飛虎隊」。1942年,編入美國第十航空隊。1943年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負責中印緬戰區的對日空戰。</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滇女情深</h3><h3><br></h3><h3>一位傈傈族婦女,在深山裡碰到一位身負重傷、昏迷不醒的美國空軍飛行員,因當地找不到飲水,她便用自己的乳汁搶救,使其得以脫險。</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根源</h3><h3><br></h3><h3>李根源(1879~1965),騰衝人氏,滇軍名將,民國元老。民國十二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署國務總理。抗戰時任雲貴監察使。1942年,日軍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線襄助軍務,為主將日軍阻於怒江西岸。發表《告滇西父老書》,極大地鼓舞了軍民抗戰的決心。</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築路民工</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史迪威公路之——八莫之戰</h3><h3><br></h3><h3>1944年1月上旬,新38師完成對莫日軍第2師團約1個聯隊的包圍,經過一個多月攻堅戰,於12月15日攻克日軍號稱至少能堅守3個月的水陸要塞八莫,擊斃敵守城司令原好三大佐以下5000余人。</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史迪威公路之——孟關之戰</h3><h3><br></h3><h3>1944年2月下旬,中國駐印軍新38師、新22師、美軍加拉哈德突擊隊完成對孟關日軍的包圍。3月4日,新22項攻克孟關,日軍被包圍在瓦魯班與孟關之間的狹小地段。3月8日中午,新38師第113團戰車第1營和美軍突擊隊向瓦魯班發起攻擊。此役,中國駐印軍與美軍突擊隊共斃敵近3000人。</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史迪威公路之——達羅</h3><h3><br></h3><h3>1944年1月28日拂曉,從新平洋起飛的美軍飛機開始對達羅日軍陣地實施猛烈轟炸。地面上的新22師戰車營撕裂敵人的防線,掩護步兵在日軍陣地上反復絞殺。1月31日,戰車營佔領日軍第18師團司令部,日軍師團參謀長瀨尾少將及數十名軍官被擊斃,師團關防大印被繳獲。此役是中國軍隊第一場使用機械化裝備全殲日軍的輝煌戰例。</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國殤墓園綠線界碑</h3><h3><br></h3><h3>騰衝國殤墓園始建於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國遠徵軍收復滇西,策應密支那抗日作戰取得勝利之後,為紀念攻克騰衝的第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而修建的烈士陵園,也是全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宏大的國軍抗日烈士陵園。國殤墓園由近代名士、國民黨元老,上將,愛國人士李根源倡導修建,國民黨要人蔣介石、於右任、何應欽、衛立煌及二十集團軍將領都題了詞,裡面種植有松杉竹柏,山茶等植物。佔地88畝,建築面積98268平方米。國殤墓園是雲南僅有、國內少見的大型抗日戰爭紀念陵園,在海內外廣有影響,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h3><br></h3> <h3><br></h3><h3>資料來源:滇西抗戰紀念館 互聯網</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