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以“道德”的名义“反道德”

如惠文堂

子贡赎人 <h5>在《吕氏春秋》中有个故事,关于子贡赎人,对于现代人也极具启发意义。<br>&nbsp;<br>鲁国人在外面沦为奴隶,用钱将之赎回可以在鲁国国库中报销,这是鲁国的一项法律。<br>&nbsp;<br>子贡是最有钱的孔门弟子,鲁国的大富商。他游历各国时用钱赎回外面的鲁国奴隶,却拒绝了国库的赔偿。<br>&nbsp;<br>他以为孔子会表扬他,熟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开了一个坏头,说从此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本国同胞赎身了。</h5><h5><br>如果取回国库中的赎金,并不会损害善行的价值,但是拒绝国家的赔偿,就破坏了国家为救回本国人民的好方法。<br>&nbsp;<br>我想子贡正为自己的高风亮节满心欢喜,不料孔子一盆凉水泼下来,彻骨地冰凉。</h5><h5><br>他一定也不服气,辩解这不过是他的个人行为,并非破坏法律,穷人当然可以收国家的赎金,有钱人愿意收回赎金也可以,不至于因为他而放弃善行啊!<br>&nbsp;<br>这辩白听起来颇有道理。</h5><h5><br>“Go&nbsp;your&nbsp;own&nbsp;way,let others talk!”(“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名言,几乎成了人类为自己辩护的最佳说辞,无论勇敢还是懦弱,无论高尚还是卑微,无论智慧还是愚蠢。<br>&nbsp;<br>去语境的格言往往成为人类的海洛因,沉迷自嗨。<br>因为,无论任何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在走自己的路,即便有人觉得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好,那也是他自己选择了这种安排。<br>&nbsp;<br>所以,子贡的委屈就是一个愚人在脱离社会环境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一次自嗨。</h5> 道德与反道德 <h5>欧阳修在《纵囚论》中说:“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br>&nbsp;<br>所以圣人之法必然要本于人情,不立异,子贡在这里就是违逆人之常情而企图获得名誉。</h5><h5><br>《庄子》对孔门弟子批评道:“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br>&nbsp;<br>从前跟学生谈定目标,特别强调目标不可以脱离现实,如果目标触手可及,毫不费力,那不是目标而是惰性。</h5><h5><br>人需要的目标应该是跳起来能够得着,跳起来,奋力地跳,这需要智力和体力的双重消耗,这是一种健康的新陈代谢。</h5><h5><br>但如果怎么跳都够不着的目标,那就是幻想了,幻想破灭的结果往往是堕入深渊,爬出来异常艰难。<br>&nbsp;<br>道德也是如此,道德并非与生俱来,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磨合后产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公共准则。</h5><h5><br>所以,道德的目的不是要人做损己利人的牺牲,而是做无损于己、有利于人的善行。<br>&nbsp;<br>我们曾试图一步迈向完美的道德,高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口号,争相恐后地抬高标准,甚至毫不利己变成了损己,损得等级越高越彰显其高尚。<br>&nbsp;<br>毋庸多说,在违逆人本性的高道德标准下,人性滑下谎言的深潭,这本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其后遗症需要长时间的修复。<br>&nbsp;<br>过分抬高道德的标线,实际造成“反道德”的效果。</h5> 君子不立异以高 <h5>就拿子贡的行为来看,他把本来人人可以到达的道德标准抬高到极少数人可以企及的高度。要有钱并且慷慨,但这两个标准都相当空泛。<br>&nbsp;<br>如果这个赎金占到自己储蓄的百分之二十,然而拒绝国库赔偿后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那么,这个人如果取了国库的赎金,是不是就是不慷慨呢?<br>&nbsp;<br>子贡拒领的赎金究竟在他的生活中是多少分量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九牛一毛。<br>&nbsp;<br>然而他把一个清晰的规则变得极为不清晰,让任何去赎人的人都有可能背负“自私自利”的骂名。</h5><h5><br>如果一个人去做一个善行,却得到“不善”的骂名,他怎么会去做这件事?最终“道德”变成了“高调”,只谈不行,岂不悲乎?<br>&nbsp;<br>子贡立异以为高,就好像现在的教育以无限接近满分作为目标,而学生又不得不接受这种教育,所以教育培养出大量厌学的学生,即便那些985、211的大学生,又有几个真正热爱学习呢?<br>&nbsp;<br>故行善非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非要立异,那便需要匿名而不要在人世间试图获得赞誉。</h5><h5><br>法律以律为原则,以刑罚为手段,而道德以情深为原则,以感化人心为原则,必要令人可身体力行地效仿。<br>&nbsp;<br>如果是为了求赞誉而故意与众不同,以体育运动员的精神不断创造道德的世界纪录,那反而成为扼杀道德的帮凶。</h5>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h5>后来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鲁国人,那人送了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想起孔子的教导,欣然接受。孔子表扬他:从此后,鲁国人都愿意救溺水者了。<br>&nbsp;<br>再谈一个道德与反道德问题。</h5><h5><br>人们在《论语》中断章取义了“以德报怨”这句成语,似乎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不仅不要埋怨,而且还要以善行去回报,这简直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的特写。<br>&nbsp;<br>但孔子并不是这样说的,他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正是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所以,他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br>&nbsp;<br>或者有人说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了“报怨以德”,而老子在这句话前,说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h5><h5><br>所以老子的德不过是教人在怨面前,保持无为的状态,和不区分大、小、多、少一样,事无事,味无味。</h5><h5><br>圣人之语言常常被伪道德者利用,成为无限抬高道德标高的法器。<br>&nbsp;<br>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不平等中,“抱怨以德”“以德报怨”就如同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无外乎是令被压迫的人心甘情愿接受现实而已。</h5><h5><br>那时文字稀罕,能读到书的人少之又少,为这种伪道德家的“断章取义”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br>&nbsp;<br>无论老子提倡清净无为,还是孔子说以直报怨,并非以怨报怨,在怨面前,保持自心清净,以客观正直的态度对待,都是极其健康的人生态度。</h5><h5><br>人容易压抑怨恨,任其在心底滋生蔓延,直至吞噬自己的人生。圣人告诫我们切不要因别人的过错伤害自己,但也要令对方明白其问题。<br>&nbsp;<br>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到,人类有两种道德标准,第一种完美无缺以至于所有人都应该受到责备。第二种是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们只要达到它,无论距离完美多远,是值得喝彩和鼓励。<br>&nbsp;<br>而如今,很多人在网络上隐匿自己未达到第二种标准的同时,大肆挥舞第一种标准的大棒,棒杀各类他看不惯的人类。</h5><h5><br>这不光是他个人心理病态的表现,病态心理和传染病一样具有令人失去知觉力的效用,一旦集腋成裘,后果不堪设想,值得警惕。</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夏花秋叶作品链接</font></b></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yjp01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从安妮宝贝到庆山,她依旧是她</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lgod8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一个人的异国他乡</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ruwh7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新梁祝传奇</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dfpnb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带着皮囊跋山涉水</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16jcq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假如桃花源被人找到了……</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