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b>巴东县野三关的“三关”传说</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 野三关镇属于全国的明星乡镇之一,是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大西南的陆路咽喉,恩施州的东大门,巴东江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集镇海拔1100米,东距宜昌市中心128公里,西到恩施州府157公里,东北至巴东县城67公里,东南到水布垭水电枢纽工程27公里。全镇面积530.9平方公里,1958年分属野三关公社、眠塘公社、鼓楼公社。1984年为野三关区,1988年分设野三关镇、马眠塘乡、鼓楼乡。之后再次机构改革将野三关镇、马眠塘乡、鼓楼乡合并为“野三关镇”。</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民国年间,野三关只有现在“千年老街”的一条街存在,那时候就记载着“三关”的来历。野三关有通往鹤峰方向、武汉方向、四川方向的三条银大路(路面就是用石板做成的人行步道),每条大路都有一个故事,一是四川方向的银大路(现在的邮政局背后),一个石头上自然形成了十八步阶梯,为来来往往的行人通行提供了便利。二是通往武汉方向的有个龙洞,传说每天15时是龙翻身的时间,那时候流出来的水是浑水,一小时后自然变化成清水,据说是龙在洞里面翻身停止了,人称“龙洞曹”。三是通往鹤峰方向的大路有个“补疤碑”人称地名为:补疤碑。三条大路形成了三个重要的关口,无论到哪里去三条路是必经之地。</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如今的野三关按照州、县党委政府对野三关“高位谋划、跨越发展”的总要求;一是政策机遇,既享受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扶贫与鄂西旅游生态圈建设的政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二是武陵山与恩施州实验区建设的推进,湖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建设的开展;三是县域经济中心的确立与开发区推进带来的机遇。高速公路、铁路、318国道、清江水布垭成了真正的交通枢纽-------野三关。</b></font></h3> <h3>湖北巴东县野三关的传说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