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曾有人说:理想之中的退休养老生活,必得有这样几“老”——一些“老本”以防病保命;几个“老友”常往来解闷;一处“老宅”供安享余生。窃以为,在“老宅”前后或左右,还需这样一座小院,才算功德圆满。可惜的是,在寸土寸金、房价如天文数字一般的当下,这样的小院,既不可遇亦不可求了。<br></h3> <h3>小院从前、左、右三面环抱着三层的小楼,一起座落于群山之间。即使在这样叫做“乡下”的地方,这种小院也并不多见,一则是受地势所限,房屋跟前没有这么开阔的地面;二则虽有几百上千平方米的地,却没有一个好主人来打理,这看似质朴、清雅的院子,其实处处都有主人精心设计、匠心打造、苦心雕琢的痕迹呢!<br></h3> <h3>院中必得有一株大树,方显其历史悠久,也才能与“老宅”匹配。这株桂树是主人考上大学之日父亲栽种,取“夺桂”之意。“庭中种桂,其叶常绿,秋日开花,或深黄,或淡黄,微风吹来,浓香扑鼻。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三十年过去,当初那株小树苗已是绿荫如盖、枝繁叶茂了。<br></h3> <h3>依着大树,顺着栅栏,建起一方不规则的防腐木平台。朴素的桐油四方桌、舒适的藤编座椅、小清新的红格子桌布,冬日暖阳,夏日荫凉,无论是午后斑驳树影中的下午茶甜点,还是入夜灯盏里的烹茶品茗,都能感觉到时光如手中沙从指缝缓缓流泻的慵懒与闲适,又似乎离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的自在与惬意近了许多。生命的藩篱无处不在,庞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也许就在这一个刹那,你找到了心中的“桃花源”。<br></h3> <h3>冬日清冷的空气,若有若无的暗香浮动,那是主人最爱的梅树著花了。黄色的腊梅、白梅、红梅,疏影横斜、清寒瘦枝。<br></h3> <h3>梅树脚下红艳艳的郁金香如杯盏;随意摆放的小盆中风信子宛如一串或粉或紫的小铃铛;还有那盛在各种古朴陶盆陶罐陶砵中的花中君子——兰草,绿得亮你的眼;即便从缝隙中也要向暖而生的杜鹃偏要开得花团锦簇。正是因这一切,这小院的几树梅花不再是“寂寞开无主”“一任群芳炉”的愁苦,也并非“凌寒独自开”、“清极不知寒”的孤独,却有“一夜清香发,乾坤万里香”的豁达,更兼“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热闹。<br></h3> <h3>小院最难得的当属这一角水池了。引山上清溪之水,累大小不一、色形各异的山石,池中一群小鱼小虾自得其乐,几条锦鲤时不时秀一秀它们美若云霞的衣衫,朋友送来一只白鸭,拴在院角,眼看日渐憔悴,解开了缚着的绳索,终子找到属于它的领地,“扑通”一声跳进池中,欢呼雀跃、扑腾嬉戏、卧颈而憩、顾影自怜,再也不愿意“踏入红尘”了。有了这源源不断的溪水,小院就鲜活了起来,在美之外更添一种“秀气”,一份勃勃的生机。<br></h3> <h3>走到院子最里端,看见一座仿若森林小木屋的建筑,这是主人不满足于房屋中的欧式餐厨,后来单独兴建的充满江浙乡土气息的土灶间。和屋内的红木橱柜、大型中岛以及足供十四人同时进餐的实木餐桌不同;这里白色简洁的灶台,两口黑得发亮的铁锅,舀水的铁瓢,供奉给灶王爷的祭品,灶后烧火人坐的小矮凳和各种粗细、长短不一柴禾,使得人们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一下子切换到休闲、质朴的慢生活中来。<br></h3> <h3>到院子西头摘新鲜的青菜,倒出用网兜挂在水池中的水库打来的鱼虾,切好山上挖出的冬笋,自己种的红薯、玉米、萝卜、土豆,爆炒、油煎、蒸煮、清炖,趁着冬日里难得的阳光,青山近在咫尺,梅香飘在鼻间,亲人欢聚一堂,来一顿原汗原味的露天大餐。<br></h3> <h3>这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小小院落,是行走于钢筋水泥都市的心灵慰藉地,每年有这样一个处所安然度过两月闲遐时光,幸甚至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