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随想——作家与医生

快乐的渔

<p><b style="font-size: 20px;">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绿的不仅江南,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柳绿桃红、莺语燕喃、绿水盈盈、幽香飘飘。</b></p><p><b style="font-size: 20px;">春天唤醒了生命、激扬了文字。在文字的春光里,默默的祈祷、静静的守候、把鲜活的日子开在春风十里的柔情中。</b></p><p><b style="font-size: 20px;">诗是最能表达春天旖旎的文字。人们忍不住吟出一首首短短的小诗,含在嘴上、融化在心里,诗中的画面醉了踏春者的梦。</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nbsp;</b></p><h1><b style="font-size: 20px;">  </b></h1><p><br></p> <h3><b>在古代描写春景的浩瀚诗海中,我对韩愈的诗情有独钟。他的《晚春》和《初春小雨》道出的是清新淡然、积极向上的春天,他推崇的不是重墨绚烂,而是淡雅的山水画面。</b></h3><h3><b><br></b><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晚春<br></b><b>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br></b><b>扬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br></b><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br></b><b>  </b></h3> <h3><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初春小雨</b></h3><h3><b></b><br><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b><br><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b><b><br></b><b>  </b></h3><h3><b><br></b></h3><h3></h3> <h3><b>当代作家中诵春的作品也很多,我最喜欢的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冯唐的《春风十里,不如你》。</b></h3><h3><b></b><br><b>&nbsp; &nbsp; &nbsp;&nbsp;面朝大海,春暖花开&nbsp;</b></h3><h3><b> 海子</b></h3><h3><b>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br>喂马,劈柴,周游世界<br>&nbsp;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br>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r>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br>告诉他们我的幸福<br>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br>我将告诉每一个人<br>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br>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br>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br>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br>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br></b></h3><h3><b>我只愿面朝大海</b></h3><h3><b>春暖花开</b></h3> <h3><b>春风十里,不如你</b></h3><h3><b> 冯唐</b></h3><h3><b>春水初生,春林初盛</b></h3><h3><b>春风十里,不如你</b></h3><h3><b><br></b></h3><h3><b>  </b></h3> <h3><b>他们都是用浪漫的语言,写出了春天的美好、人们的向往。</b></h3><h3><b>海子和冯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无论人生际遇、价值观还是生活态度都不相同,他们共同的就是对文学的爱好、都是天才(海子十五岁上了北大、冯唐十七岁写了小说&lt;欢喜&gt;)、都来自北大(海子学的是法律,冯唐在协和医科大学学了八年医)。</b></h3><h3><b>海子在写下我有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在孤独贫困中卧轨自杀。</b></h3><h3><b>而十八年后冯唐把海子的浪漫理想变成了现实,在北京后海买了一座四合院(每年在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b></h3><h3><b>今天是清明节,愿只在人世间停留了二十五年的海子在天国里安息!<br></b></h3><h3><b>冯唐是文学界的一个异类存在。</b></h3><h3><b>他的过往是一连串的辉煌传奇:北大协和医院读了八年书的医学博士、妇产科肿瘤专家、美国麦肯锡前合伙人、华润医疗集团前CEO。他把日子过的风生水起。当别人问他说为什么要弃医从商从文时他说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死人太多第二挣钱太少。但他说:学医的八年是我练习素描人类的八年,是我了解生死的八年。这两点,对于我的世界观和写作至关重要。</b></h3><h3><b>  </b></h3> <h3><b>读冯唐的作品了解冯唐的人生,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作家都有从医经历。</b></h3><h3><b>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吧。</b></h3><h3><b>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英国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现实主义作家毛姆、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日本的渡边淳一、澳大利亚《荆棘鸟》的作者女作家考琳.麦卡洛</b></h3><h3><b>我国的有鲁迅、郭沫若、冰心、余华、池莉、毕淑敏、冯唐等。</b></h3><h3><b>  </b></h3> <h3><b>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医的人成为了作家呢?</b></h3><h3><b>其实医生和作家面对的对象都是人,工作都是观察人、了解人;-医学探究的是人的身体状况,作家探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医生解决的是人身体上的痛苦,作家解决的是人精神上的痛苦。做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好的医术,还要有好的、细腻的、能够感受到病人痛苦的心。</b></h3><h3><b>触摸和谈话是医生的两件法宝。曾经听诊器很好的把医生和病人联系起来。现在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生依赖先进的医学机器,看片子、看检查报告成了医生和病人沟通的方式,双方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了,所以医患矛盾愈演愈烈。</b></h3><h3><b>近几年我陪着家里老人经常去医院,对医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医生成为作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病人在医生面前是最放松的,对医生的依赖感最强,愿意把自己全部呈现在医生面前。医生最能了解人的内心。</b></h3><h3><b>我家老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看医生,他并不指望医生给他开什么灵丹妙药,主要想从医生那得到精神安慰。我父亲不是个案,病人都希望和医生有很好的语言沟通</b></h3><h3><b>最反感的就是医生让你做n种检查,要耗用三、四天的时间,当你拿着各种报告找医生复诊时,他用一分钟草草的看了报告用二分钟告诉你结果,然后就把你打发了。在医生的角度看,他沒有错,检查报告己把你的病情告诉他了,他只要告诉你就行了。他每天要看几十个病人,没必要和你闲聊。所以急需社区医院的发展,让慢性病人、常见病病人到社区就诊,这样医生和病人就能够有效的进行语言沟通。</b></h3><h3><b>  </b></h3> <h3><b>能够把五至八年医学院读完的医生都是高智商的人,先天的高智商加上后天的复杂思维的培养,医生更容易成为优秀的作家。契诃夫甚至说医生比作家更容易成为优秀作家。</b></h3><h3><b>希望有更多的医生能够感同身受病人的痛苦,用他们精湛的医术、贴心的精神鼓励来缓解病人的痛苦;同时病人的喜恕哀乐也能成为他们的素材,让他们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医生成为作家,能够让普通人对医学有更多的了解,有利医学的发展。</b></h3><h3><b>  </b></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