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故事】钱希均:革命一生 初心不忘

女红军纪念馆

<h3>  红军长征行进的队列中,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是一支由上百人组成的特殊编队,他们装备的武器,不是长枪刺刀,也不是炸弹大炮,而是160多副扁担挑子。肩挑手扛的担子里,载有黄金150斤、白银840斤,以及大量的珠宝、银元、苏维埃国家银行印制的纸币,还有几台死沉死沉的印钞机和铸币机……为了实现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守护红色金融仅存的微弱火种,服务党中央财政需求,保障红军物资供给,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被挑在了肩上,踏上了征途。而钱希均,就是国家银行的创始人之一。</h3> <h3>钱希均(1905-1989),浙江诸暨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与毛泽民结婚,并协助毛泽民办工厂,创办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统一苏区货币。1934年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任中央纵队运输大队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轻工业部人事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等职。<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挑着银元换苏币</h3><h3>钱希均,1931年进入苏区,在瑞金担任中央政府机关党支部书记,丈夫毛泽民担任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钱希均任会计,夫妻二人协力同心,为了改善根据地的财政和经济状况,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遵义,她协助毛泽民发行苏维埃钱币,用缴获的大量珍贵的食盐低价出售,使红军手中的苏维埃钱币能够在市场上购买东西,活跃遵义市场,补充广大指战员的物资需要。红军离开遵义时,她又协助毛泽民,每天挑着大量的银元在街市上回收苏维埃钱币,用银元换回老百姓手中的苏币,使老百姓不因红军撤离遵义而受经济损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捉虱子的乐趣</h3><h3>在长征中,由于行军紧张,卫生条件差,大家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脱衣睡觉,住处也不定,老百姓房子、草垛、墙角、野外,什么地方都睡过,女红军的头上、身上长满了虱子。虱子多到什么程度,有一个细节足以说明。过完草地上的一条河,走在后面的钱希均,远远看到哥哥钱之光摇摇晃晃地走过来,就站住等她。钱之光挂着根棍子,手上提溜着一件用草绳捆着的毛衣,一瘸一拐地走着,什么行李也没有了。脸上瘦得不成模样,腿却水肿得厉害,样子十分可怜。等他走近,钱希均问是怎么回事。钱之光叹息一声,告诉她,行李都放在马背上,过河的时候,由于河水流得急,把马冲走了,只剩下一根棍和一件毛衣,这件毛衣还是钱希均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时候买了送给他的。她接过毛衣一看,都破成了一个个洞,洞里藏着一堆堆子,蠕动着,看了让人汗毛都要竖起来。钱希均接过毛衣,坐下来捉虱子,捉了半天也没有捉干净。</h3><h3>对这种现象,彭德怀用一句精辟的话概括:“无虱不成军,没有虱子的不算长征干部!”</h3><h3>女红军身上的虱子更多,浑身刺痒难耐。尤其在行军走热了身体,或晚上睡暖了身子,虱子得到适当的气温,便放肆地活动起来,在身上到处蠕动,弄得人全身的神经都紧张起来。休息的时候,姐妹们便围在一起互相捉头上的虱子。捉虱子遂成了一种乐趣。</h3><h3>徐特立还编了一个“捉虱舞”,他在路上和到了瓦窑堡、延安,都亲自表演过。舞蹈动作很简单,但他表演起来却很有趣。只见他将羊皮反过来穿,羊毛露在外面,戴个破毡帽,左一举,右腿一抬,身子一歪,然后右手一举,左腿一抬,身子一歪,摇摇扭扭地走出场来。两只手轮番到羊毛里拽拽,装着捉住一只虱子,口里说:“虱子!”放进嘴里“哗剥”一声,又肯定地说:“是虱子!”就这样手脚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嘴里连连地说:“虱子!虱子!”“又一个,又一个!”由于他幽默的长相,幽默的神态,幽默的表演,逗得大家笑疼了肚子。</h3><h3>以后女红军觉得捉虱子太费事,捉不胜捉,索性剃成了光头。邓六金学过理发,她便施展自己的技术,教会了大家理发,互相推成了光头。秃颅怕人笑话,便做个帽子戴上。有时,调皮的小伙子突然出现在她们背后,一把将她们头上的“遮羞帽”摘掉,然后连声叫道:“尼姑!尼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h3><h3>这已成了一乐,男战士叫她们“尼姑”,她们自己也互叫“尼姑”。</h3> <h3>钱希均同志参加革命六十五年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共产主义事业。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整奋斗了一生。她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