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瓷 出戟尊 老化痕迹显微观察

微 笑

<h3>  出戟尊是尊的一种式样。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到北宋早期,都为铜制,后因青铜短缺,改为瓷器代替。出戟尊以其特有威严的造型,处处张扬着皇家的气魄和威武,用于封建皇朝祭天祀地神器。古代陶瓷出戟尊,皆是为皇家烧制的贡品,由于它的制作难度和皇家专用器形,实物的确十分稀少、稀罕,到了千百年后的今天,就更如凤毛麟角、珍稀罕见了,从国家级的馆藏瓷器来看,也真是稀少,对此研究被忽略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皇家礼器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给予极高的礼遇和敬仰。</h3> <p class="ql-block">  笔者运用国家、国家文物局认可,国家正在制订的(国家古瓷器老化痕迹鉴定标准)和国家公安部痕迹鉴定中心的研究成果(即古瓷器老化痕迹鉴定方法),相关详细资料可在网上查询。这一成果在目前出现的古陶瓷科鉴种类中是唯一通过国家部级验收的。</p><p class="ql-block"> 老化痕迹显微观察,使用工具是500~1000倍电子显微镜。</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需要说明的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微观观察,和传统的目测鉴定并不矛盾,而是肉眼视力的科技延伸,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近10年来,经过对不同窑口、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几万件瓷器进行显微观察,在国家公安部痕迹鉴定中心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一,腐蚀线;二,几何图形;三,腐蚀的坑点;四,腐蚀斑块;五,局部釉面脱落;六,变色气泡;七,破口气泡;八,腐蚀网纹;九,胎体析盐;十,釉面混融。)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五种有规律性的老化痕迹。比如釉面内部的蛤蜊光,有些古瓷器,外表没有蛤蜊光出现,但是釉内金属分子的聚集处,确是蛤蜊光生动自然,绚丽夺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3、就如,很难把世界上所用的疾病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诚然,瓷器老化也是一样,不太可能把所有的老化特征,都出现在一件瓷器上!一般情况下,一件瓷器有几种老化痕迹,就能说明问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4、把传统目测方法和科技设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用老化痕迹判断新老,用传统目测方法综合断代。</b></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瓷器多角度照片</p> <h3>下面是层次丰富的变色气泡和破泡,破泡里面有臭干黑</h3> <h3>从上面图片可以看出,气泡大小差异很大,有数十倍之多,层层叠叠,立体感强,能错位移动,釉相分离明显。而且釉内有黄金般的光泽和气泡</h3><h3><br></h3><h3> 下面是腐蚀形成的腐蚀线、腐蚀坑点和腐蚀斑痕</h3> <h3>下面是次生结晶形成的簇状条纹,宛如小草般生动自然</h3> <h3>下面是陈旧的擦拭痕迹</h3> <h3>下面是开片缝隙破损自然,有矿物质析出结晶,形成的蛤蜊光生动自然</h3> <h3>下面是底部露胎处,陈旧的侵蚀痕迹</h3> <h3>  通过对上面图片的观察,这些丰富自然的老化痕迹,和北京故宫用显微观察馆藏的北宋官窑瓷器,里面内部特征是一致的。综合分析如下:</h3><h3> 这个北宋 官瓷 出戟尊,高26.8公分,口径20公分 。釉面温润,酥油感强,抚摸如玉,宝光流动。开片灵动,铁丝金线,紫口铁足。手工制胎,器型规整,品相完好。 </h3><h3> 内部历史侵蚀痕迹丰富自然,气泡大小差异很大,相差数倍,层层叠叠,立体感强,能错位移动,釉相分离明显;有层次丰富的死亡气泡和破泡形成的空洞(里面有臭干黑);气泡之间弥漫着白雾,闪烁着黄金般金属光泽;开片处晕散充分自然,有丰富的矿物质氧化结晶;多有腐蚀形成的腐蚀线、腐蚀坑点和腐蚀斑痕,擦拭痕迹陈旧,蛤琍光自然闪现;有次生结晶形成的簇状条纹,宛如小草一样生动自然。底部腐蚀痕迹陈旧。底部有北宋“天禧年制”印章款。</h3><h3><br></h3><h3> 相关资料:</h3><h3> 北宋皇帝赵恒,是宋代的第三位皇帝,在位25年。期间,使用了5个年号,天禧是其第四个年号,公元1017---1021年。</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