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戰紀念館(一)

马湘衡

<h3><br></h3><h3>滇西抗戰紀念館始建於1944年,位於騰衝縣城西南來鳳山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騰衝人民為紀念中國遠徵軍第20集團軍抗日陣亡將士及死難民眾而修建的烈士陵園。主要由大門、甬道、忠烈祠、烈士墓、陳列館、紀念塔等組成。它是抗戰中全國最早建立的抗日烈士陵園,而且保存完整、規模空前,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h3><br></h3> <h3><br></h3><h3>地址:保山市騰衝市疊水河小區169號</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警鐘</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警鐘碑記</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榴彈炮擋板型屏風</h3><h3><br></h3><h3>這是一道以二戰美式M1—75mm榴彈炮擋板為原型設計製作的屏風。M1—75mm榴彈炮機動靈活,適於山地作戰,是一種組合式火炮,運動時可以迅速拆成幾個部分便於炮兵攜行。該炮曾裝備中國遠徵軍,並隨徵緬甸,因炮身上的長蓋,被中國遠徵軍稱為「烏龜殼」山炮。</h3><h3><br></h3><h3>屏風選用酸枝木製成。中空是縮小的炮管位置,關閉的窗口是觀察射擊孔,五星的數量代表該炮擊毀了敵人的碉堡或坦克數量,邊上放置的是二戰遺留的各種炮彈筒。</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滇西抗戰紀念館平面示意圖、導覽圖</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言</h3><h3><br></h3><h3>中國之近代,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先有乘清未王期朽敗懦弱,恣行瓜分,強使簽約,鷹攫熊據,神州碎解矣!</h3><h3><br></h3><h3>日本帝國主義對我覬覦既久,野心狂張。1895年,借「甲午」我戰敗,在強奪諸多殖民利益後蓄謀吞噬我大好河山。</h3><h3><br></h3><h3>1931年,日本謀發「九·一八」事變,強佔我國東三省後,於1937年製造「七·七」盧溝橋事變,瘋狂發動全面侵華戰爭。</h3><h3><br></h3><h3>中國共產黨出於拯救民族危亡之大義,積極提出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全面抗戰興起。</h3><h3><br></h3><h3>雲南成為全國抗戰的大後方,滇軍出省抗戰,傾力支援前線。沿海及內地工廠學校機關遷滇,雲南鼎力擔當。1937年舉全省之力搶築「滇緬公路」。「滇西抗戰」肇始於此。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陡然轉變,日本侵略軍開始施行「南進戰略」,進攻馬來半島、繼後奪香港、佔越南、陷緬甸,意圖與西方戰場德、意聯手。應英國政府請求,中國遠徵軍出征緬甸,雲南·滇西即成為中緬印戰區結合部。不久,由於英國當局始則遲滯遠徵軍入緬時間,致戰機喪失;繼而英軍望風而潰,使遠徵軍絕地孤懸、死戰求勝,最後兵敗緬甸。1942年5月,日軍由緬甸長驅入滇,滇西遂成抗戰最前線。未幾,日軍奪取包括騰衝在內的怒江以西我國領土。由於中國軍隊的拼死抵抗,戰局遂成隔江對峙。由於滇緬公路被截斷,「飛虎隊」援華參戰,中美兩國又開闢「駝峰航線」,保障援華物資源源而來。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轉變,1943年10月,中美英軍隊開始反攻緬北,節節勝利。1944年5月,又發動「滇西反攻」。經松山、騰衝、龍陵空前慘烈的戰鬥,全殲佔領軍。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徵軍和中國駐印軍在緬境芒友勝利會師,同時,中印公路開通,極大地支持了全國對日本侵略軍的總體反攻。雲南作為中國最早將日本侵略者逐出國土的省份,為中國正面戰場抗戰樹立了一面光輝旗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抗戰遂告勝利。</h3><h3><br></h3><h3>「滇西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一部分,是中國人民、軍隊傾民族之力、煥民族之魂鑄造的血肉之盾、正義之劍!是中華民族宏闊歷史上永遠屹立的豐碑!</h3><h3><br></h3> <h3><br></h3><h3>上:1942年日軍進攻東南亞、南亞態勢圖</h3><h3>下:緬北滇西作戰圖</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部分 抗戰後方</h3><h3><br></h3><h3>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經過長期陰謀策劃、製造「九·一八」事變,進而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受到全國人民熱烈響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國共合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大舉進攻中國。中國軍隊阻敵於正面戰場;中國共產黨在敵後開闢抗日游擊戰場。日寇氣燄熾盛,先後佔領華北、華中,上海失據,南京陷落,中國人民慘遭屠殺。西南——雲南成為全民抗戰背景下的大後方。</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日救國十大綱領</h3><h3><br></h3><h3>1.打倒日本帝國主義</h3><h3>2.全國軍事的總動員</h3><h3>3.全國人民的總動員</h3><h3>4.改革政治機構</h3><h3>5.抗日的外交政策</h3><h3>6.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h3><h3>7.改良人民生活</h3><h3>8.抗日的教育政策</h3><h3>9.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後方</h3><h3>10.抗日的民族團結</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陵縣長王錫光和《滇緬公路歌》</h3><h3><br></h3><h3>龍雲以「雞毛信加手銬」下令搶修公路,龍陵縣長王錫光一夜之間急瞎左眼。他緊急召集鄉鎮長開會,表示如不能如期完工,就帶大家跳怒江謝罪,並寫成《滇緬公路歌》印發全縣,激勵民眾踴躍修路,報效國家……</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歌築路</h3><h3><br></h3><h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貧窮落後,抗戰所需的大量物資均需進口。面對日軍封鎖,雲南省主席龍雲於1937年11月以「雞毛信加手銬」,嚴令沿線28個縣徵工修路。任務火急,各地迅速徵工25萬,由縣官帶領開赴工地,開始了一場搶修公路的全民大會戰。為了抗日救國,民工們不懼生死,用血肉築成了這條事關國家存亡的輸血線。期間,因工傷、疾病和飢餓而死的民工達3500多人。</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利斯吉普車(通信偵查車)</h3><h3><br></h3><h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軍開始用汽車裝備軍隊,經過測試後,軍方決定採用僅重250千克車身高度不超過850毫米的四輪驅動越野車,由威利斯公司設計製造。威利斯吉普裝用2211毫升發動機,最大功率44乾瓦(匹),採用高底盤設計,主要送步兵裝備的輕武器及兵員,且可作通訊、偵察、作戰急救和指揮車,多種用途和強大的機動性極大的滿足了戰時美軍的需要。由於自重很輕,用船或飛機運送到各個戰區亦極為方便。這輛是偵查通信用的。</h3><h3><br></h3><h3>二次大戰結束時,威利斯吉普的產量已超過60萬輛,成為這一時代美國軍隊的形象。當時的美國大兵甚至戲稱沒有威利斯吉普就沒有二戰的勝利,形容該車:像狗一樣忠誠;像驢一樣負重;像羚一樣靈巧。這一說法在很多二戰老兵口中得以證實。時至今日,吉普車以其卓著的設計和優異的性能在世界各國軍隊及車壇中仍然並將繼續享有盛譽。</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部分 禦敵前線</h3><h3><br></h3><h3>1939年4、5月,日本帝國主義以「火」計劃開始對雲南轟炸。昆明和滇西重鎮保山遭受空前災難。1938年9月28日對昆明的首次轟炸,日軍出動9架「三菱」重型轟炸機,昆明小西門、潘家灣一帶頓成火海、生靈塗炭,血流成河。保山損失最巨,全城半毀,死難百姓上萬。這個由侵華日軍頭目板垣徵四郎授意的計劃,首要目標是摧毀中國陸上補給線,以絕源斷血,摧垮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國抗日戰爭隨即進入最艱苦的時期。</h3><h3><br></h3><h3>滇緬公路成為摧不垮炸不斷的中國抗戰輸血管道,日軍深以為恨。始以外交向英國施壓,繼在1940年7月17日與英國簽定《關於封鎖滇緬公路協定》(又稱《克萊琪——有田協定》),將公路封鎖3個月。</h3><h3><br></h3><h3>1942年1月,日軍從泰緬邊境入侵緬甸,奪下仰光。直接佔領滇緬路出口,進逼中國大後方和西南門戶。雲南遂成日軍南進戰略重要目標。</h3><h3><br></h3><h3>英軍防備不足而又怯戰。日軍借此長驅直入,佔據戰場主動。應英國當局請求,同時為保衛中國抗戰運輸生命線滇緬公路,中國軍隊組成「遠徵軍」入滇,以200師為前鋒的中國軍隊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由於英軍棄陣逃跑,遂使中國軍隊陷入被動,被迫後撤。200師師長戴安南在撤退中受傷身亡。「遠徵軍」兵敗緬甸。日軍長驅直入,先後佔領我芒市、龍陵、騰衝,中國軍隊不得不炸斷惠通橋,並與「飛虎隊」共同奮力拼殺、阻敵於怒江以西、由此進入了長達兩年余的對峙局面。怒西淪陷,各族人民與中國軍隊奮勇開展兩年阻敵、游擊戰爭,中國軍民經受著嚴酷的考驗。</h3><h3><br></h3> <h3><br></h3><h3>中:96師徽章</h3><h3>緬甸失利,翻越野人山的96師嚴重減員,回國的只有3000多人。</h3><h3><br></h3><h3>下:遠徵軍佩戴的胸標</h3><h3><br></h3> <h3><br></h3><h3>1941年日軍侵佔東南亞,1942年3月國民黨戴安瀾將軍率第二○○師遠徵緬甸,抗擊日寇,戴師抗擊五倍之敵,以傷亡800勇士的代價,殲敵5000有餘,成為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1942年5月在率師返國途中戴將軍遭日軍伏擊,身受重傷,不幸犧牲。1943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書寫輓詩一首《五律·海鷗將軍千古》:「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湯沙竟殞命,壯志也無違。」</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部分 怒江對峙</h3><h3><br></h3><h3>第一次遠徵軍的失利,怒江以西領土為日寇佔據,給中國堅持抗戰的天空帶來陰霞,但英勇不屈的中國軍民決心養蓄精力,以待反擊,收復失土,以洗血恨。在美國盟軍支持下,陳納德「飛虎隊」在參戰之初幫助中國奪回制空權,給予日軍極大打擊遇制;在怒西失陷、滇緬公路被截斷後,中美又共同開闢由印度阿薩姆邦飛越喜瑪拉雅山到昆明的「駝峰航線」、以極大代價維持了三年半。而怒江以西的各族人民在日本侵略軍佔領下,飽受摧殘蹂躪。他們奮起反抗,組建敵後政府和抗日游擊隊,給日寇以有效的牽制打擊,直至迎來1944的「滇西大反攻」。</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斷臂怒江</h3><h3><br></h3><h3>緬戰失利,工兵總指揮馬崇六在惠通橋下達斷橋阻敵的命令。5月5日,橋被我工兵及時炸斷,日軍500多人泅渡過江攻奪東岸陣地。危急時刻,我11集團軍36師趕來救援,打退了日軍的攻。之後,為確保安全,又先後派71軍第87、88師及騎兵團沿江布防,在北起六庫栗柴壩、南迄施甸舊城罕拐渡約250公里的戰線上布設重兵,與敵形成隔江對峙之勢。</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根源</h3><h3><br></h3><h3>騰衝曲石千雙人。字印泉,又字養溪、雪生,號曲石老人,別署高黎貢山人。同盟會員,國民黨元老。早年留學日本。曾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總辦(為朱德元帥老師)、陝西省長、北洋政府航空督辦、農商總長、國務總理等要職。淞滬抗戰爆發後,呼籲成立「老子軍」抗日。1939年任雲貴監察使,發表《雲南人之真精神》、《拼死》、《告滇西父老書》等文章,號召全滇父老抗日,為滇西抗戰的主要倡導者和踐行者。</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告滇西父老書</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愛國鄉紳寸大進,寧死不做亡國奴</h3><h3><br></h3><h3>騰衝抗日名將寸性奇之父寸大進,學識廣博、一身正氣,1942年5月日軍佔領騰衝城,88歲的老人逃進小西羅綺坪避難。國破家亡,他恨自己年邁體衰,無力報國,乃天天在雷打樹下遙望故里,不吃不喝,含恨而亡。</h3><h3><br></h3> <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3lbsm2"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滇西抗戰紀念館(二)</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4yp3zh"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滇西抗戰紀念館(三)</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5waf1u"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滇西抗戰紀念館(四)</a><br></h3><h3><br></h3><h3>資料來源:滇西抗戰紀念館</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