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苍英洪家村红色文化的摇篮

洪传锐

<h3>海口苍英洪家村红色文化的摇篮。</h3><h3>水有源,树有根,血缘和宗族观念,需要代代传承。家族意识和孝悌观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心中有家才有国,小到家族,大到国家,正是宗族和血缘让人们的认同感、荣誉感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发展和壮大。</h3><h3> 中国人非常重视祭祀,祭祀完全是一种不忘本的精神,天地是根,父母是本。祭祀跟宗教没有关系,当然也不是迷信,而是用一个共同的目标,来齐一家人的心。苍英洪家村洪氏男丁,64人,26户,共计人口,135人。2019年清明节期间!</h3><h3>叶茂枝繁仰望大树连深根 ,家兴族旺缅怀先祖承厚德 。团结宗族兄弟姐妹大聚会联谊活动!海南洪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洪光和先生等各县市代表参访!</h3> <h3>苍英村大门</h3> <h3>苏维埃政府演讲台</h3> <h3>洪开泽,洪妚拾烈士</h3> <h3>琼山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h3> <h3>琼崖红军改编旧址</h3> <h3>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庆祝大会</h3> <h3>铁血琼崖归侨将士</h3> <h3>广州中山记念堂受降一琼崖抗战终雪耻</h3> <h3>红色娘子军</h3> <h3>红色文化光辉历程</h3> <h3>苍英村历史展馆</h3> <h3>村里部分宗亲与各县市宗亲代表合影</h3> <h3>亲情互动</h3><h3>宗族文化丨字辈是家族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今天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字辈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 儒家倡导的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道德观念,并用家庭成员约定俗成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中国人的姓名系统,是早年维系血缘秩序的重要环节;而“字辈谱”正是这一血缘秩序文化的象征。 典型的“姓--名”形式,是由一字姓与二字名所构成。姓为祖先遗传;名字中的第一字(如张正权中的“正”字)是作为家族辈份的象征,须按字辈谱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张正权中的“权”字),则按父母意愿自由选取。因字辈谱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皆按系谱取名,所以这类名字在民间又称“族名”、“谱名”。 一般上,字辈谱所选之字是由开基祖(始迁祖)定的,并被写入家谱,具有宗族的权威性,后裔子孙按照字辈谱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的一气贯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乱。 所以,这套高度文化化的辈谱制度,是确保家族血缘秩序永不紊乱的重要方法。昔时家谱在编订字派之前,均有明确的诠释。譬如山东日照丁氏,他们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从第十三代开始将字辈定为:“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这套字辈以四言的形式,叙述了日照丁氏的来历、迁徙、发展以及对子孙后世的祝福与期望。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体现在,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br></h3> <h3>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h3><h3>1.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2.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字为氏。</h3><h3>3.源于姬姓。</h3><h3>4.源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h3><h3>5.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h3><h3>6.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h3><h3>7.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8.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9.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10.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11.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 <h3>族盛家荣,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皓之孙迁居广东。</h3><h3>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动地区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苏和浙江等地,人口发展迅速,这与东南地区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汉化有关。</h3><h3>宋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这四省洪姓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广东。全国形成了以赣、浙、苏、闽为中心的洪姓聚集区。</h3><h3>明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六位。明朝时期,浙江为洪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3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这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洪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全国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苏、闽地区。</h3><h3>当代洪姓人口分布与图谱</h3><h3>当代洪姓的人口26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为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h3><h3>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h3> <h3>《洪氏祖训》以“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为核心要义,告诫洪氏子弟要以儒家理念立身行道,孝顺父母,周济族人,“于人须泛爱,周穷恤匮,尤亲其贤”。</h3><h3>睦族</h3><h3>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h3><h3>戒游</h3><h3>古之所谓游者,尊德乐义,游于圣贤之门也。今子弟目不睹圣贤之书,口不诵圣贤之言,身不蹈圣贤之行,交结浪友以为市井之游。其于纷华靡丽,无所不至;放辟邪侈,无所不为,曾不悔悟。日与相亲者,非失业之子,即营利之徒也。乘其迷惑,为之导引,或忮或求,恬不知耻。俟其家败囊空,而后交情绝矣,岂不大可哀哉!以此思之,不如读书。</h3><h3>戒饮</h3><h3>酒以合欢,五行七行斯可已。虽云劝客,何用沉湎,为乱厥性,为狂儿。乐极生悲,或成病,或惹是非。不及乱,圣贤可师。冶容诲淫,心为他移,樽为何用?</h3><h3>戒逸</h3><h3>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此先正之格言,亦理势之自然也。若子弟辈早寝晏兴,无复励志殚力,以光祖宗、裕后嗣,甚不可也。以此思之,不如读书。</h3> <h3>洪姓有多少人口</h3><h3>洪姓是中国人最多的第99位姓氏,尤盛于粤、闽、台、浙、 鄂、 皖 等地区。当今洪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6%,总人口大约有260万+。</h3><h3>洪姓的起源和演变</h3><h3> 汉族洪姓有两大来源:共氏和弘氏。</h3><h3> 第一支来源共氏。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作乱,有帝随从官共姓者,为避祸改姓洪,原籍敦煌,改洪姓后徒青州,至三国吴,其后裔宣城人洪矩为庐江太守。所以洪姓历史至少有1800多年。</h3><h3> 第二支改自弘氏。唐高宗太子李弘,死后谥号孝敬皇帝,毗陵洪姓本姓弘,为避此名讳而改姓洪。又,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因避其名字之讳,豫章和曲河弘姓均改姓洪。...</h3><h3>外族基因的流入</h3><h3>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在秦汉时期东南地区的山越族中早有洪姓,不久与中原南迁汉人相混居,最后同化为东南洪姓汉族,是组成东南洪姓的重要成分。直到清朝前,洪姓人群中基本上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其他民族血缘的融人。到清前期,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清蒙古八旗姓乌兰氏、弘吉剌氏等先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氏,形成了北方地区的洪姓。南方土著中的洪姓最早来自东南地区洪姓汉民,融入土著后逐渐土著化,在南方地区汉化的过程中很多土著的洪姓又回到汉族。</h3><h3>历史上洪姓的分布和迁移</h3><h3> 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动地区在江西、湖北、江苏和浙江等地,人口发展迅速,这与东南地区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汉化有关。</h3><h3> 宋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这四省洪姓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广东。全国形成了以赣、浙、苏、闽为中心的洪姓聚集区。</h3><h3> 明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六位。明朝时期,浙江为洪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3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这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洪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全国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苏、闽地区。</h3><h3>当代洪姓的分布和图谱</h3><h3>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省,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江苏、重庆,四省市又占洪姓人口27%。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口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h3><h3> 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可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豫东南部、鄂湘桂大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端、新疆西北,洪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h3><h3>洪姓的传统文化</h3><h3>郡望和堂号 洪姓的郡望主要有敦煌、宣城、豫章三个。洪姓的堂号除与郡望相同外,著名的还有双忠堂。“双忠”堂号出自宋朝洪皓。礼部侍郎洪皓出使金国,被扣15年,坚贞不屈,常派人回朝廷通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西汉的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也不屈服被扣留。时称“父子双忠”。 </h3><h3>楹联 洪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四副:</h3><h3> 才称四子;书列三奇。</h3><h3> 三陪凤阁;四达銮坡。</h3><h3> 桃实竹枝,瑞成连理;机声灯影,图绘慈恩。</h3><h3> 敦盛宗子,源来一本;煌明衍派,义属同家。</h3><h3>家训格言 洪氏家训中传世之作莫过于清洪亮吉的《戒子书》。洪亮吉,号北江,清江苏阳湖人,乾隆进士,清朝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为人正直不阿,敢刺时弊,堪称直臣。其治家教子之道也深得儒家要领,以传统伦理为训诫子孙的标准。他认为像陶渊明般旷达之士仍“不忘于戒子”,若魏收般薄德之人“亦眷眷于遗言”,何况自己只盼望子孙有志呢!他谆谆告诫子孙:“处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惟俭可以立身,惟恕可以恃己。俭则无求于人,恕则无忤于物。”“植足急流,学金石之止;鉴影巨壑,师江海之宽。”他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与众不同:“素心之友,荫鬼磷而见招;同气之亲,出柏根而相望。鬼者,归也;归其真宅,庶有时矣。”</h3><h3>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收藏洪姓族谱86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图书馆收藏洪姓族谱191部。</h3><h3>名人频率与宗族先贤</h3><h3>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洪姓历代人90名,占总名人数的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七位;洪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5%,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洪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4%,排在并列第七十七位;洪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7%,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 最负盛名的洪姓历史人物有:三国吴庐江太守洪矩;北宋徽猷阁直学士洪皓,币学家洪遵;南宋文学家洪迈,金石学家洪适;明、清之际先为明崇祯时兵部尚书、后为顺治时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畴;清朝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戏曲作家洪升,史学家洪钧;太平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干王洪仁玕;当代语言学家洪诚,作家洪灵菲,剧作家、导演洪深,寄生虫学家洪式闾,图书馆学家洪范五,哲学家洪谦。</h3><h3>洪姓血型</h3><h3></h3><h3> 洪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7%,A型占29%,B型占26.5%,AB型占7.8%。</h3> <h3>海南洪氏大合族字辈</h3><h3>宗祠文化丨祠堂分布为什么南多北少?</h3><h3>我国南方农村很多地方都有祠堂,广东、福建、浙江、海南、湖南方圆十里至少有一个,几乎一村一祠堂,一镇百祠堂。</h3><h3>祠堂大门正上方挂着王氏宗祠、杨氏祠堂、姚氏家祠、刘氏世家之类的横匾,祠堂大门两侧刻着:“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等对联。</h3><h3>这种宗祠建筑在湖北、西南地区一带相对少一些,向北依次递减,东北、西北和内蒙古基本没有祠堂。</h3><h3>那么我国祠堂分布为何南多北少?如果宗祠由于年代久远或者其他原因破落倒下,由谁来复兴?要了解其中详情,还得从宗祠的根源说起。</h3><h3>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种地一度是我们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人的谋生方式。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下去。</h3><h3>尤其是中国南方的许多村子由于山多水宽,地形复杂、平原稀少、交通不便,几百年来都是那几个姓氏,不太有变动,各个家族的祖先,便成了老百姓最信赖的神灵。而盛放这祖先之灵的场所,就是祠堂。</h3><h3>祠堂最初可追溯到先秦时的宗庙。《诗经·召南·采苹》云:“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诗中描述的是一位待嫁女子采摘苹藻,蒸煮后献祭祖宗的场景,这里面的“宗室”正是祠堂的前身。</h3><h3>古书《释名》说:“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页。”古人认为,人死而为鬼,没有宗庙供奉享祭,鬼就没有归宿。所以宗庙就是供奉祖先神主的房子。</h3><h3>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但那时的王侯贵族祠堂与后世的不同,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而平民百姓有资格修祠堂的寥寥无几。</h3><h3>直到宋代理学家朱熹《家礼》确立了祠堂制度,从此称家庙为祠堂。</h3><h3>由于唐末、五代时局动荡,士族势力衰落,家谱牒系多散亡。鉴于此,宋代的理学家们大力提倡恢复宗法:各家族建立家庙,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使子孙有共同的祖先可祭,以联络各室宗亲。</h3><h3>这样,一来可以恢复孝行,二来可使家庭社会稳固兴盛。祠堂不再是建于墓地旁的一个单纯祭祖的场所,而是成为了家族内成员集会和族长施政的中心。</h3><h3>宗祠文化在明朝达到顶峰。形成一个个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家族,以儒家理学成分增进宗族的凝聚力,以心学的弘扬给宗族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齐治平的生机,几百年来,祭祖活动相沿成俗,成为族人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h3><h3>家家户户的厅堂里都设有神龛,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晨,村民燃放一小挂鞭炮,敲击小铜铃,给神龛上供,虔诚祈祷。是时,村内炮仗声此起彼伏,成为一道风景线。</h3><h3>但是,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大量的祠堂被拆除、被占用,不少已荒废。尤其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祠堂的祭祖文化已经显得有点不合时宜,死人抑制着活人的创造力。祠堂终于由神圣走向了没落。</h3><h3>而在海外的华人聚居地,却有相当多的祠堂被保留了下来,且不再局限于对本家族祖先的崇拜,而出现了更多的名人先贤祠。三国时期的猛将关羽更是受到全球华人的尊崇。</h3><h3>忠、义、信、仁、勇,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关羽身上无可挑剔地体现着。因此,关羽被民众赋予至高无上地位。</h3><h3>从“万世人杰”羽化成为集战神、财神、文神、农神于一身的“万能之神”,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聚集地中,对关羽膜拜之风历年不衰,在2000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竟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备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属泰国、新加坡。</h3><h3>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纷纷回乡寻根谒祖,他们捐建祠堂,转化祠堂功能,直接促进了祠堂文化的复兴。这也是为何现在两广、福建、江浙一带祠堂文化依然繁荣的原因所在。</h3><h3>另外,这几年国学热,大家又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价值,古旧的祠堂又开始受到重视。如果宗祠因为古老失修、风雨飘零而破落倒下,那么,象征着村庄文化的图腾将倒下,这将是整个村庄的遗憾。</h3><h3>因此,修复宗祠和复兴宗祠文化,将是整个宗族和村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h3><h3>宗祠文化丨祠堂分布为什么南多北少?</h3><h3>汉文化传承&nbsp;昨天</h3><h3>我国南方农村很多地方都有祠堂,广东、福建、浙江、海南、湖南方圆十里至少有一个,几乎一村一祠堂,一镇百祠堂。</h3><h3>祠堂大门正上方挂着王氏宗祠、杨氏祠堂、姚氏家祠、刘氏世家之类的横匾,祠堂大门两侧刻着:“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等对联。</h3><h3>这种宗祠建筑在湖北、西南地区一带相对少一些,向北依次递减,东北、西北和内蒙古基本没有祠堂。</h3><h3>那么我国祠堂分布为何南多北少?如果宗祠由于年代久远或者其他原因破落倒下,由谁来复兴?要了解其中详情,还得从宗祠的根源说起。</h3><h3>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种地一度是我们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人的谋生方式。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下去。</h3><h3>尤其是中国南方的许多村子由于山多水宽,地形复杂、平原稀少、交通不便,几百年来都是那几个姓氏,不太有变动,各个家族的祖先,便成了老百姓最信赖的神灵。而盛放这祖先之灵的场所,就是祠堂。</h3><h3>祠堂最初可追溯到先秦时的宗庙。《诗经·召南·采苹》云:“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诗中描述的是一位待嫁女子采摘苹藻,蒸煮后献祭祖宗的场景,这里面的“宗室”正是祠堂的前身。</h3><h3>古书《释名》说:“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页。”古人认为,人死而为鬼,没有宗庙供奉享祭,鬼就没有归宿。所以宗庙就是供奉祖先神主的房子。</h3><h3>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但那时的王侯贵族祠堂与后世的不同,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而平民百姓有资格修祠堂的寥寥无几。</h3><h3>直到宋代理学家朱熹《家礼》确立了祠堂制度,从此称家庙为祠堂。</h3><h3>由于唐末、五代时局动荡,士族势力衰落,家谱牒系多散亡。鉴于此,宋代的理学家们大力提倡恢复宗法:各家族建立家庙,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使子孙有共同的祖先可祭,以联络各室宗亲。</h3><h3>这样,一来可以恢复孝行,二来可使家庭社会稳固兴盛。祠堂不再是建于墓地旁的一个单纯祭祖的场所,而是成为了家族内成员集会和族长施政的中心。</h3><h3>宗祠文化在明朝达到顶峰。形成一个个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家族,以儒家理学成分增进宗族的凝聚力,以心学的弘扬给宗族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齐治平的生机,几百年来,祭祖活动相沿成俗,成为族人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h3><h3>家家户户的厅堂里都设有神龛,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晨,村民燃放一小挂鞭炮,敲击小铜铃,给神龛上供,虔诚祈祷。是时,村内炮仗声此起彼伏,成为一道风景线。</h3><h3>但是,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大量的祠堂被拆除、被占用,不少已荒废。尤其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祠堂的祭祖文化已经显得有点不合时宜,死人抑制着活人的创造力。祠堂终于由神圣走向了没落。</h3><h3>而在海外的华人聚居地,却有相当多的祠堂被保留了下来,且不再局限于对本家族祖先的崇拜,而出现了更多的名人先贤祠。三国时期的猛将关羽更是受到全球华人的尊崇。</h3><h3>忠、义、信、仁、勇,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关羽身上无可挑剔地体现着。因此,关羽被民众赋予至高无上地位。</h3><h3>从“万世人杰”羽化成为集战神、财神、文神、农神于一身的“万能之神”,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聚集地中,对关羽膜拜之风历年不衰,在2000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竟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备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属泰国、新加坡。</h3><h3>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纷纷回乡寻根谒祖,他们捐建祠堂,转化祠堂功能,直接促进了祠堂文化的复兴。这也是为何现在两广、福建、江浙一带祠堂文化依然繁荣的原因所在。</h3><h3>另外,这几年国学热,大家又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价值,古旧的祠堂又开始受到重视。如果宗祠因为古老失修、风雨飘零而破落倒下,那么,象征着村庄文化的图腾将倒下,这将是整个村庄的遗憾。</h3><h3>因此,修复宗祠和复兴宗祠文化,将是整个宗族和村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h3> <h3>海南洪氏大合族宗祠</h3><h3>宗族文化,祖宗牌位的来历!</h3><h3>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04年),三朝元老贾宰相七十大寿。曾以“神童”著称,14岁入朝的翰林学士解缙,对明成祖说:“卑职要送一件宝物给贾宰相,让他们家世世代代顶礼膜拜”。</h3><h3>明成祖觉得解缙说话太狂妄,便半真半假地说:“那么,我们不访打个赌。”解缙问:“不知圣上有何赌法”,明成祖说:“我要让你那件宝物根本摆不上正堂”。解缙也毫不示弱地说:“我不仅要摆在正中间,而且要人人向他打躬作揖!”</h3><h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贾宰相的寿诞之日转眼就到了。明成祖考虑再三,亲笔写了个米筷那么大的“寿”字,令人用金片连夜赶制出来。第二天天刚亮,就派人送到了贾府。</h3><h3>贾宰相见万岁送来如此贵重的礼物,真是受宠若惊,立即摆香案跪接,并披红挂彩,将金寿字摆在堂屋中间,还特地在两旁各点燃一支红烛以示尊重。明成祖心想:做寿的时候送“金”字,又是朕御笔亲书,这是任何礼品也不能替代的,看来这次与解缙打赌是万无一失了。</h3><h3>哪料到主持司仪,刚刚说了一句“开始拜寿”,解缙却一步上前,制止道:“且慢!”说着从袖筒里抽出小半卷红纸,随即往堂屋后墙的正中央一贴说:“还是先拜拜祖宗牌位再说吧!”</h3><h3>贾宰相抬头一看,只见解缙说的所谓“祖宗牌位”不过是在红纸上写着三行字。中间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左右写的是:“贾氏堂上宗祖”和“九天东厨司命”两行小字,便冷笑一声说:“什么祖宗牌位?顾名思义,祖宗牌位就应以‘贾氏堂上宗祖’六个字为主”。</h3><h3>解缙不以为然地说:“有道是:天生我,地载我,君管我,亲养我,师教我。请问贾大人,难道你‘贾氏堂上宗祖’,能大于天地,高于君主么?更何况贾氏堂上宗祖同样是父母养的,老师教的,未必他们可以不尊重父母双亲?不敬重教诲自己的师长么?”</h3><h3>一席话,问得贾宰相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不得不点头称是,但他也不愧为三朝元老,话锋一转;又问:“这‘天地君亲师’的位置摆在正中间就算是理所当然吧!不过,我贾氏堂上宗祖,按照“右为尊上之位的惯例,摆在右边总该是名正言顺的吧!为什么非要摆在左边呢? ”</h3><h3>解缙没有正面回答贾宰相的问话,而是反问道:“请问贾大人,还记不记得腊月二十四送九天东厨司命,也就是送灶王菩萨上天时的那副对联么?”贾宰相想都没有想,便回答说:“当然记得,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道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解缙紧接着又追问了一句:“请问这一家之主,应不应该享受‘尊上之位’呢?”没等别人回答,又接着说:“灶神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户户,无不供奉,难道还不如你一姓之宗祖么?!”</h3><h3>那时候,人们都说灶王爷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主人寿命,赐人福禄,因此,谁也不敢怠慢。贾宰相虽然是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也不敢不敬重灶王爷啊!</h3><h3>解缙的这一手绝招,实在使明成祖始料不及。皇帝再大也只能是“天子”而已,而对“天地乾坤”,和“九天东厨司命”,他仍然是小巫见大巫,不得不将那金字寿搬到一边,带头拜起天父、地母和司命爹爹来,贾宰相和文武百官见万岁都对着解缙送来的“寿礼”打躬作揖,那还敢说半个不字,一个个磕头如象鸡啄米。</h3><h3>从此以后他所独自设计的祖宗牌位却没有人敢更改,所以,祖宗牌位写着:“天地君亲师位”、“九天东厨司命”和“某氏堂上宗祖”三行字,这就是祖宗牌位的来历。</h3><h3>只因时代的演变,为适应新的历史潮流,到民国年间,多数人家把中间行的第三个字,即“君”字改为“围”字。把右边的“九天东厨司命”改为“司命灶君、福德土地”和左边的“某氏堂上宗祖”条,在堂上的后边加了“历代”二字,在宗祖的后边加了“考妣”二字。</h3><h3>“君”改“国”是因为“君”指清和清以前的历代皇帝。民国后,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不称皇帝了,管理人民的是国家,故改为“国”。人们认为,有国才有家,在其祖宗牌位上供“国”字的意义在于表示对国家的热爱。在姓氏堂上的后边加“历代”二字的意思,是说不单怀念已故父母双亲,对父母亲以前的历代宗祖都应该怀念。在宗祖后边加“考妣”二字的含义是:“考”指男性,“妣”指女性。意思是说,男女宗祖不能有别,都要尊敬。</h3> <h3>特别感谢苍英村洪庆奋,洪立雄,洪才光等各位兄弟姐妹的辛勤付出,谢谢大家!</h3> <h3>敦煌郡</h3><h3>“敦煌”一词,敦煌为盛大之意,最早见于《 史记• 大宛列传》张骞向汉武帝汇报西域情况时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涿鹿失败的三苗人迁居繁衍于此,在夏、 商、 周时,敦煌属古瓜州辖地。</h3><h3>西汉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析酒泉郡置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今甘肃敦煌县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也是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域的南北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h3><h3>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改为沙州。明永乐三年(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清承明治,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h3><h3>敦煌洪氏,开基祖为洪普,东汉灵帝时,共工氏后裔共勋之子共普,为避祸迁去敦煌后改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奉为始祖。洪普主要成就:诛杀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并灭其全族。当然也有一说,敦煌洪氏源自南宋时期的洪迈,洪迈因功被封敦煌郡开国公,其子孙误以敦煌郡开国公的封爵为地望。</h3> <h3>洪姓历史名人及近现代名人</h3><h3>洪姓洪觉范</h3><h3>宋代新昌人。以其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h3><h3>洪兴祖:南宋丹阳人。公元1090-1155年,字庆善。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h3><h3>洪姓洪皓</h3><h3>南宋鄱阳人。公元1088-1155年,字光弼,,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宋代词人。曾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始终不屈,时人将其与苏武相比。初官宁海主簿,代行县令事,减赋税,抚恤贫民,深得人心,人称“洪佛子”。著有《松漠纪闻》、《鄱阳集》、《帝王通要》、《金国文具录》、《姓氏指南》等传世。</h3><h3>洪姓洪适</h3><h3>南宋鄱阳人,公元1117~1184年,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与其弟遵、迈先后考中词科,从此三洪文章名满天下。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著成《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见《隶释》),又著《隶缵》、《隶图》和《隶韵》。 但《隶韵》未成。今传世者仅 《隶释》和《隶续》两种,所著《隶释》、《隶续》,先依碑释文,著录全文,后附跋尾,具载论证,开金石学最善之体例,对后代有重大影响。另著有《盘州集》八十卷。洪适对魏晋和隋唐的碑刻也很精通,曾据《丹州刺史碑》、《皇甫诞碑》等碑刻,订正正史上一些记载的错误。</h3><h3>&nbsp;</h3><h3>洪姓洪遵</h3><h3>南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公元(1120-1174),字景严。父亲洪皓,曾任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与兄洪适、弟洪迈先后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卒谥文安,是著名的钱币学家,对医学也有研究。</h3><h3>洪姓洪迈</h3><h3>南宋鄱阳人(1123—1202年)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号野处,与其兄洪适、洪遵并称“三洪”。洪迈自幼读书勤奋,精通四书五经,广猎稗官野史、道释经籍、医卜星算。他读书也抄书,他研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曾三次抄完了全书。洪迈23岁时高中博学词科,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洪迈一生著作有40多种,著有《夷坚志》、《容斋随笔》、《万首唐人绝句》、《野处类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容斋随笔》,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当政者具有资政、资治作用,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此书十分珍爱,每日必读,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的案头。</h3><h3>洪 &nbsp;豫(1389~1446年),化州县长岐镇长歧村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授刑部佐职迁浙江清使司主事,升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授中议大夫,升黄门通政使司通政使。</h3><h3>洪姓洪承畴</h3><h3>(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h3><h3>洪姓洪亮吉</h3><h3>清代江苏阳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进士出身,官编修。精研经史、音韵及舆地学,诗文亦佳,著作颇丰。幼丧父,靠教书养母。曾绘《机声灯影图》,怀念母亲的辛劳与教诲。</h3><h3>&nbsp;</h3><h3>洪姓洪熙官</h3><h3>清朝著名武术家,籍贯广东省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他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创始者。传说,洪熙官活到九十三岁,在毫无防备之下,给一名少女以凤眼拳暗算至死。除精拳脚外,复擅少林棍法。</h3><h3>洪姓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太平天国天王。籍贯广东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家乡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汉族客家人。1814年(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h3><h3>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创立的拜上帝会仍旧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后来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咸丰三年)以南京为首都,并将其改名为天京,1864年(同治三年)在天京病故,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h3><h3>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清王朝乃至整个近代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h3><h3>&nbsp;洪秀全</h3><h3>洪姓洪宣娇</h3><h3>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人。洪秀全之妹,萧朝贵之妻,生卒年不详。在太平天国的创建及成长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洪秀全和萧朝贵的得力助手。她还直接策划谋杀了东王杨秀清。她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h3><h3>洪宣娇像</h3><h3>洪姓“六星”上将洪学智</h3><h3>洪学智(1913.2.2—2006.11.20),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nbsp;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因此被人称之为“六星上将”。</h3><h3>洪学智上将</h3><h3>洪成南(朝文:홍성남,英文:Hong Song Nam):1929年10月2日出生于平安北道定州市。前朝鲜总理,科学技术专家。历任化学工业部长、重工业部部长。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咸境南道责任书记、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议员洪成南2009年3月31日因患尿毒症合并心肌梗塞而逝世,享年79岁。朝鲜为洪成南举行国葬。</h3><h3>洪成南</h3><h3>洪丝丝(1907.2.20~1989.5.11)原名永安,笔名漱玉,福建金门人。东京日本大学肄业。著名华侨领袖。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南洋,到印尼任教。1929年担任印度尼西亚《新中华报》总编辑,1931年因支持中国自由运动被驱逐出境。转任马亚亚《光华日报》及马来亚《现代周刊》编辑主任等。抗战胜利后,到新加坡任《南侨日报》经理兼社论委员会主席,主编《南侨胞晚报》。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0年回国后,一直从事侨务工作。历任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兼华侨图书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社专稿部主任、新闻社理事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届会长,全国侨联第一届常委兼副秘书长,全国侨联第二、三届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是第一、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1]&nbsp; 长篇小说《异乡奇遇》和《华侨史概论》。</h3><h3>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h3><h3>洪深</h3><h3>洪灵菲(1902-1934),现代作家,笔名林曼青、林阴南、李铁郎等。广东潮州人。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6 岁开始从事体力劳动,后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学生时代,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遭到国民党的通缉,被迫流亡到新加坡等邻国。曾参与出版《我们月刊》。1930 年“左联”成立时,他是七人常委之一。1933 年被国民党逮捕,洪灵菲被捕后,坚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1934年中秋前后,年仅32岁的洪灵菲被枪杀于南京雨花台。主要作品有《流亡》、《前线》等。</h3><h3>洪朝生</h3><h3>物理学家 1920年10月10日生于北京。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nbsp;发现了半导体锗单晶低温电导与霍耳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创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实验室,建造氢、氦液化系统,开始了低温、超导研究。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发。积极参与中国制冷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的学术交流活动。 获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2000年门德尔森奖。</h3><h3>洪行:(1900-1944)国民党陆军少将。湖南宁乡人。早年入湖南讲武堂第一期,后又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第十三期,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对日作战。1943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军新编第三十九师师长。</h3><h3>洪行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原型 &nbsp; 抗日名将 &nbsp; 曾血战滇西</h3><h3>洪行</h3><h3>附洪行与松本进行白刃大战的“应战书”</h3><h3>松本大佐:</h3><h3>蒙邀会猎地盘关,幸甚!</h3><h3>狼群入门,焉能不打!彼辈入侵,焉能不歼!久闻日军白刃格斗自誉为举世无双,故早欲领教一二,以饱眼福。届时,愿双方不发一枪,专以白刃格斗一见高下,如日军不怯,望三日上尔等布阵竖旗于地盘关,本将军将率队出山赴战!</h3><h3>中华国民革命军预备第二师 洪行</h3><h3>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h3><h3>洪姓近现代名人</h3><h3>洪学智:(1913—2006),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红军游击队,曾任分队长。同年5月,参加商(城)南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中,历任任红一军班长、排长,红四军机枪连副连长、连长、政治指导员,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第一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二(后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抗日军政大学支队长、副大队长、四团团长、五分校副校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兼参谋长,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十三军军长,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和参谋长,兼海防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党委第一书记,吉林省农业机械厅厅长、吉林省重工业厅厅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参加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参与指挥海南岛登陆作战和解放万山群岛之战。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h3><h3>洪秀柱:(1948年4月7日-),女,汉族,中国台湾省台北县(今新北市)人,祖籍浙江省余姚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东北密苏里州立大学(现杜鲁门州立大学)教育硕士,革命实践研究院第29期结业。[1-2]&nbsp;2016年3月26日,洪秀柱当选第15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亦是中国国民党首位女主席,任期至2017年8月。</h3><h3>洪少虎</h3><h3>1946年5月生。福建闽侯洽浦人。中共党员。 1963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 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步兵91师273团3连战士、班长、排长、273团1连政治指导员、1营政治教导员、273团政治处主任、273团政委、271团政委。1983年任武警福州市支队政委、武警福建省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兼武警福建省总队总队长,1996年3月调任武警广东省总队总队长。1995年8月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第8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15、16大代表。2003年11月退休。 2010年4月17日主持创立广东闽北商会。</h3><h3>洪深: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名洪达,号伯骏,号浅哉,字潜斋,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 1894年12月31日生于官宦世家,1955年8月29日卒于北京。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h3> <h3>宗祠文化|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族去修缮宗祠?</h3><h3>祠堂</h3><h3>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h3><h3>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h3><h3>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h3><h3>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h3><h3>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h3><h3>传统的祠堂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h3><h3>祠堂文化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h3><h3>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h3><h3>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h3><h3>对于优良的传统文化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保护和传承,宗祠在家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h3><h3>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去修缮自己家族宗祠,那么你的家族宗祠保护的怎么样呢?</h3> <h3>抱怨会带来灾难</h3><h3>人有抱怨的习惯,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h3><h3>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爱吗?</h3><h3>儿女对父母抱怨,父母会甘心情愿付出爱吗?</h3><h3>下属对上司抱怨,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吗?</h3><h3>过去的帝王,对于抱怨的臣子不但冷落以对,臣子甚至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h3><h3>抱怨之害,尤有甚者,列举如下:</h3><h3>一、抱怨是丧志之始:</h3><h3>人一旦心中满怀怨恨,所谓怨天尤人,总觉得世间不公平,觉得天下人都对不起自己,这就是人生危险的讯号。</h3><h3>因为你对社会的热情不够,对人生的际遇认识不清,对自己的付出心有不甘,对自己的获得有所不满,因此忿忿不平,怀忧丧志,人生从此一蹶不振。</h3><h3>其实,这个社会必定先要有所付出,才能赢得相对的收入;你只是抱怨付出,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h3><h3>二、抱怨是结仇之源:</h3><h3>抱怨绝对不能获得欢喜,你抱怨人家一分,别人回给你的可能是加倍的排斥。你总抱怨对方的不足,难道对方就会满意、钦佩你吗?</h3><h3>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相同的,“怨人者,人恒怨之”,“管鲍之交”就是说鲍叔牙不介意管仲,在钱财、事业上没有半句怨言,所以两人才能相知相惜,才会有好的结果。</h3><h3>三、抱怨是败德之行:</h3><h3>人一旦有了抱怨,情绪一定非常恶劣,就借酒浇愁。</h3><h3>有的人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因为对家庭抱怨多,他干脆不回家,整日徘徊在酒廊舞厅里;因为对公司有很多不满,他可以请假出游,甚至泄露机密,使公司受到损失。</h3><h3>抱怨的结果,可能对方损失有限,但自己则有更大的败德之行。例如抱怨父母者,成了不孝儿女;抱怨朋友者,最后反目成仇;抱怨同事者,明争暗斗。种种败德的行为,都由于抱怨而产生,殊为可怕。</h3><h3>四、抱怨是造业之因:</h3><h3>世上很多的打斗、毁坏、嗔杀等行为,都是因为抱怨而起,所以抱怨是造业之因。</h3><h3>一个人如果时时心存善念,纵使受了委屈,被人欺负,只要自己有修养,稍加忍耐,也就过去了。假如感到利益不均,或者为人所侵占,也不能为了虚浮的财利,造下难以弥补的冤仇、业报,最后受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h3><h3>因此,一个人一旦心中有了抱怨的念头,自己应该立刻有所警觉,自己要懂得回心反省!</h3> <h3>宗族文化,这些概念你得懂!</h3><h3>十多年来业余对宗族文化的微探,才知其中文化之博大精深,非得深入其中才知其根本,对宗族组织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是人人都清楚,现根据相关知识和个人的粗浅理解,向大家略介绍一二。</h3><h3>【祖】“祖”字在甲骨文里是“且”字,是男性崇拜的体现;左面的“示”表示神主,是灵魂崇拜的体现,这个字是两种崇拜的结合体。《说文解字》里提到:“祖,始庙也。”这也就是说,最初“祖是祭祀男性始祖的宗庙”。在现代汉语中,“祖”不仅指祖先,还指偏父系社会中的上"N"辈,代表了人类血缘的开始,后来被引申为各行之始、万物之源。</h3><h3>【宗】“尊祖廟也,从宀从示。”“示”表示神主,是先人无形的身影具体物化为类似牌位的附体,“宀”表示建筑、屋舍。“祖”一般指初始创业的先人,“宗”则一般指相对后继的先人,后分为大宗小宗等。</h3><h3>【庙】“尊先祖貌也”,和“宗”一样,都是祖先神灵存在的物质场所,庙是尊奉祖先形貌(身形画像)的房子,只不过“庙”更突出对祖宗形貌的呈现,有神像、塑像或画像等形象可观的展示。</h3><h3>【祠】供奉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司”有掌管、主持之意。“示司”为“祠”,意为供奉祖宗、神灵或有功德之人,商议族内大事、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如祠堂、先贤祠等。同是场所,“祠”是宗族集体权威的象征,强调祭祀活动的仪式感。</h3><h3>【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一种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取“兴旺”之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也可以理解为地望,意思是世居某郡,名声兴旺,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其形成有着鲜明的地缘和地域性。</h3><h3>【堂】堂来自于堂号,“某某堂”也是对某一家族的称谓。堂号原是指一个宗祠、家族的徽号和别称,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是宗族地缘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的宗祠、庙堂、宅院,文人雅士的书房。</h3><h3>古时的大户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厅堂上方悬挂着书写“某某堂”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某某堂”的大红灯笼。</h3><h3>堂号,不仅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生活器具上,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像是现在的古代的商号标识一样,标明姓氏及族别。堂号,可以用来区别姓氏、区分门支,它的应用需要人为运用和强化突显,才能起到标识作用。</h3><h3>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标志,堂号就是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h3><h3>如,宋代著名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杜甫的“诗圣堂、草堂”等。</h3><h3>【宗族】宗族,即同一父系祖先若干分支结成的同姓集团。根据《尔雅·释亲》《白虎通·宗族》等传统文献对宗族概念进行定义,认为“宗"是尊奉共同祖先的族人,有大宗、小宗、群弟若干层次,“族"是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五服亲。宗族的主要特征是指偏父单系,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强调一本观念、父系血缘是它的根本传承原则。</h3><h3>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尔雅·释亲》中有:“父之党为宗族”。所以,宗族常表现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聚居在某一区域,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亲、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利益共同体。</h3><h3>它的凝聚精神主要是祖先崇拜、祖灵观念。它的结体模式,像一条垂直向下的线藤,上结了许多瓜果,瓜瓞绵绵。&nbsp;</h3><h3>&nbsp;【家族】家族是以家庭为核心实体,以血缘与亲情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社会自我协调的结构性产物和基本单位,是人文环境(业缘)和地理环境(地缘)双重互动的必然结果。费孝通说:“家族是根据单系(父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它是家庭的扩大,家庭是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一个“社群的社群。"</h3><h3>宗族必为同姓,而家族则未必为同姓,包括血亲与姻亲,父族、母族、妻族三亲的亲属,即我们常说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可包括其中。我认为,相对于“宗”的垂线传承,“家”的结体更像是一团“芝麻糕”,成团状结构。</h3><h3>所以民间盛行的修谱过程中,有的家族在谱命名上忽略了“宗族”与“家族”的定义和界限,"宗""家"概念不清,《某氏家谱》误作《某氏宗谱》,实为误谬。</h3><h3>(这一串结绳谱--也叫子孙绳,形象直观反映了家族子嗣情况)</h3><h3>【房】也可以理解为房支,是介于宗族和家族间的一种族人组织称谓,相比宗族而言,房系更强调内部的各种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而且有更具体的实施管理细则,紧密性要强于家族。</h3><h3>【家庭】则是家族的基本构成单元,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如果借助于血缘关系扩展成大一点的“家庭”,就成了家族。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特点就是成员们都是仅限于同居共财共食的亲属。</h3> <h3>六星上将洪学智</h3> <h3>洪氏宗祠楹联</h3><h3>四言通用联</h3><h3>三陪凤阁;四达銮坡: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金石学家洪适。</h3><h3>才称四子;书列三奇: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师民四子俱有才名。</h3><h3>瑞成连理;图写慈恩: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皓以宁海主簿摄县令事,轻赋税,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实、竹枝皆成连理,人称“三瑞堂”。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洪亮吉绘《机声灯影图》,以示不忘母教。</h3><h3>洪皓我祖;节著冷山:洪氏大宗祠位于泉州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原占地约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h3><h3>忠贞贯日;感动天颜:洪氏大宗祠正祠悬山式木构架筑于石台基上,祠门木构,中间大门作几何棂窗,隔扇对称,两扇雕梅花,另两扇分别雕有鹿凤、龟鹤配翠竹,竹叶精心设计雕刻联句,这些联句往往没有被参观者发现。</h3><h3>缵承绞绫;荐任赤泉: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h3><h3>甘棠遗爱;聚族瓜绵: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h3><h3>五言通用联</h3><h3>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h3><h3>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此联为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自撰联。洪咨夔,字舜俞,于潜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h3><h3>驷马高车地;忠臣理学家: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祠门硬山式筑于石台基上,中门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门边石柱刻有清咸丰己未年(公元1859年)举人洪翟离撰书的这副对联。</h3><h3>六言通用联</h3><h3>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洪适,字景伯,鄱阳人。幼敏悟,与弟遵、迈,先后中词科,由是“三洪”名满天下。</h3><h3>宋朝忠臣世系;剑州少府名宗:此联为福建省沙县夏茂镇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联。</h3><h3>七言通用联</h3><h3>宗山拱秀隆基业;星斗长明映画堂: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h3><h3>天帝次子声威远;共工水神源脉长:上联典指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下联典指洪氏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h3><h3>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书赠联。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人(今江苏常州)。清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有《洪北江全集》。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事典。</h3><h3>八言及以上通用联</h3><h3>敦盛宗支,源来一本;煌明衍派,义属同家: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联首(鹤顶格)嵌“敦煌”堂号。</h3><h3>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联</h3><h3>派别衍敦煌,宗支百世;地灵钟衮绣,庙貌千秋: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这副对联,相传是翰林院编修龚显曾的笔迹。</h3><h3>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洪适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h3><h3>由嘉应居石坑,尊祖敬宗,长念馨香俎豆;迁花峰住官禄,光前裕后,宏开礼乐冠裳: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东广州花都区)官禄镇土布村洪氏宗祠联。</h3><h3>节著冷山十五年,衔命抱符,忠贞志远□苏武;派分晋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铁石心迈迹琼崖: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设七层神龛,神龛雕工精美,闽南许多庙宇都纷纷前来仿造。</h3><h3>由嘉应,徒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洪氏宗祠祖公棚联。</h3> <h3>宗族文化丨姓氏特征中的宗族含义</h3><h3>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自然姓氏也繁多,且别具一格。我国姓氏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亲族的一个符号、称号,同姓者则表明出同一始祖,一脉相承,具有延袭性、传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带有宗族的含义。</h3><h3>从血缘关系,可以看出姓氏具有如下几个特性</h3><h3>一、依血统的亲疏、远近、可划分为大宗、小宗、近宗、远宗:</h3><h3>中国古代的宗法,是以同一祖先的氏族家族为中心的制度,而且是根据其血统的亲疏、远近,区分为嫡庶亲疏的等级,并划分为大宗、小宗、近宗、远宗的区别。</h3><h3>古人分别为嫡庶亲疏统系制度的宗法,是具有极为善良的用意。可惜,被封建统制者利用,引发产生世袭制度的藉口,而被长期保留下来,为封建制度服务。</h3><h3>在古代宗法上,嫡长的子孙,这一支系为大宗。其余支系的子孙为小宗,他们虽是同源,但因分支不同,而有所分别。</h3><h3>在宗法上,大宗是比小宗为尊贵,所以嫡长子就比其余的众子为尊贵。因之,周朝的王位,就由嫡长子继承,被认为是世袭始祖的,称之为宗子,也唯有宗子才够格主祭始祖的,才能享有继承其特多财产的权利。</h3><h3>必然要受到小宗的崇敬。因此,嫡长子的地位,在家族上,就是以兄统弟的,在政治上,就是以君统臣的。这便于统治者抑制内部阶层的内讧,同时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的世袭制度。</h3><h3>二、为维护血统的承传和次序排列,确立左昭右穆的关系:</h3><h3>古人为了尊重辈份的大小,确立祖祢的次序,为了爱护血统的承传,确立子孙的次序,且在宗庙中排列文辈子辈的昭穆位置。</h3><h3>如在古代宗庙里,太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边,叫做昭,三、五、七世居右边,叫做穆。</h3><h3>在庙祭时也分昭穆,这样既可区别父辈、子辈,又可区别远房近亲的长幼亲疏,才不至紊乱,还可在同辈中区分年龄大小。在安葬时也有左昭右穆的分别。</h3><h3>三、从亲属关系可分为族、三族、九族:</h3><h3>族:是表示亲属关系,且能相互连系的。族人是指同姓且较疏远的人口。</h3><h3>三族,系指父、子、孙三代,为三族。</h3><h3>九族,系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h3><h3>也就是在直系亲属中以自己为本位,向上推四位到高祖,向下延伸四位到玄孙为止。</h3><h3>古代若一人犯罪,往往会牵连到很多亲属,甚至被杀戮的祸害,如诛连“三族”,或诛连“九族”。</h3><h3>四、在同一血统的亲属关系,可分为宗亲、宗族:</h3><h3>宗亲,也可叫族亲,是同一祖宗所出的男系血统。</h3><h3>宗族:同一血统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叫做宗族,也可叫家族。但在上古时代,同姓必定同祖,也就一定同宗。后代的同姓不一定同祖,所以同姓也就不一定是同宗。</h3> <p class="ql-block">洪氏南北迁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古时期的共工,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据《元和姓纂》所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属安徽省)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7000人、64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这当是洪姓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属安徽省)黄荆墩的洪姓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说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舆,孙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姓未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唐以后,洪姓称盛于皖赣一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今梅州);一迁丰顺丰良布心、留隍、潭江,再迁嘉应州石坑(今梅州市梅县区石坑镇)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湾、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百家姓排行九十九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3]&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堂号来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朝迁移到甘肃敦煌之后,因为敦煌为郡,所以已敦煌郡为洪氏分支堂号为敦煌堂或(西交堂)(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1]&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宋洪皓双忠堂分支为敦煌堂分堂。[2]&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衍派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衍派就是指洪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氏,是个颇有历史渊源的族姓,对此,洪氏后人每引以为自豪,而代代相传。南宋孝宗时的宰相洪适(洪皓长子),在《盘州文集》中记载自己的先世说:洪氏之先,盖共工之后也。昔包羲氏既,共工氏以水德伯九域,共氏其后也。后世避怨加水为洪氏。在三国孙吴时,书於史者曰明、曰进、曰庐江太守矩;在唐时有集贤学士孝昌,居于盱眙,又自盱眙迁其家于歙之黄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郡洪氏通宗谱》载:共勋,字正茂,东汉永和间,年少举忠勇,从李固征蛮夷,进计服之,李固表为平北校尉。后又以平黄巾功,封武阳侯。子曰普,世居敦煌,为灵帝从官。宦官曹节等与朱瑀矫诏杀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普惧祸及于己,与父偕隐,以上世有水德,加水“共”左,改姓为洪,此共洪始祖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姓自东汉共勋平定北方,为平北校尉,可能是镇守西北边边疆的一位将领,敦煌郡在甘肃西部,是汉朝的西北军事重镇,共勋居住敦煌,繁衍生息,至共普时改姓洪,故以“敦煌”作为洪氏的郡望。“郡望”,即一郡有名望的大族。因此,后来的洪姓都冠以“敦煌”的郡望,一,显示自己家族的非凡声望,二,表示自己的祖先是从敦煌发家的。树有根,水有源,这便是洪氏的根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墩煌衍派的追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传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共工之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又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行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另,今河南辉县西周时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讳改姓洪的。历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犹的名讳而改姓洪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氏来历源一说]</p><p class="ql-block">  《元和姓纂》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洪氏。”《通志·氏族略》也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也就是说,洪氏是源自共氏的,而共氏是由上古时的共工氏省略而来。共工,传说是上古时期伏羲之后,是尧的臣子,因荒淫怠事,被舜流放于幽州,失去官位,其子孙乃开始以共为姓。此后又因避仇而在原姓“共”字左边加上了三点水,成了今日之“洪”,称为洪氏。《通志·氏族略》中还记载:“豫章有弘氏,因避唐明皇讳改为洪。”《元和姓纂》亦记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氏,避孝敬讳,改称洪氏。生子舆,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可见,洪氏除了源自共工氏一支外,还有源自于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和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这三支洪氏共同组成了今日之洪姓大家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氏名望]</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洪姓名人有很多,但最为著名的恐怕要数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了。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他于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称天王,建都南京,与清政府抗衡了十四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除了洪秀全之外,唐代侍御史洪子舆,宋代文学家洪皓、洪迈、吏部尚书洪拟、钱币学家洪遵,明代诗画家洪孝先,清代将领洪承畴、戏曲家洪升、学者洪亮吉、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之一洪仁玕等也是洪姓家族中的佼佼人才。</p> <p>宗族——洪氏</p><p>万家姓手机网 中华洪氏手机网→ 更多洪氏新闻资讯</p><p>一、溯源</p><p>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传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共工之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 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又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行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另,今河南 辉县西周时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 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讳改姓洪的。历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犹的名讳而改姓洪的。</p><p>洪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据说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号为"六桂堂"。称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进士,分迁各处,分姓翁、方、江、洪、龚、汪六姓,称"六桂联芳" 。然从目前有关"六桂堂"渊源的资料看,诸说纷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厦门大学教授 陈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书列举了六桂渊源三种说法的资料:一、晚唐说。 云霄《云阳方氏谱牒》载六桂联芳始于晚唐昭宗年间。二、北宋说。《六桂堂族志辑要》、《六桂渊源总述》则称翁乾度居莆田竹啸庄,生六子皆为宋朝进士。三、避乱说。台北六桂 宗亲会记载,宋太祖建隆年间,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阳,时因世乱,胡夷侵袭,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认为"六桂联芳"虚构的成分很大,传说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缘关系。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系五代十国时的闽国 人,确生有六子。后闽被南唐所灭,为避祸,六子分六姓。入宋后六子全部恢复翁姓参加考 试,都中进士,故称"六桂联芳"。因此,现在的"六桂堂"是一种联谊,不是宗亲。但从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谱看,南安的洪姓并无任何一派的先祖从"翁"改姓"洪",与六桂堂 毫无血缘关系。</p><p>二、 入闽</p><p>关于洪姓入闽的记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p><p>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 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p><p>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 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p><p>三、 蕃衍</p><p>在漫长的岁月中,洪姓通过多渠道迁徙南安,不断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p><p>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轩,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仙游迁入。裔衍水头后房等 。</p><p>石井岑兜洪氏 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岛迁入。</p><p>华美洪氏 始祖洪天凤。宋末咸淳间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大演。并分支码头洪山。</p><p>杏埔洪氏 宋末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镇杏埔。</p><p>英都洪氏 宋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权之孙洪天锡后裔。洪天锡子洪俊卿,因避难从武荣石竹迁英山,埋名隐讳别号九使。九使身后仅存一女 ,温斋入赘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 裔居英都10个村。丰州西华洪氏 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p><p>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 由晋江屿头迁入。</p><p>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东田官田 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p><p>四、迁移</p><p>历史以来南安洪姓迁居外地极多,不及细载。摘其要者:</p><p>古山洪氏有十三世洪源迁同安 岗头。华美洪氏有十二世洪日放迁福清县镜洋。码头洪山洪氏后裔,曾于明代分居仙游黄沙 、金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英都洪氏东三房、东四房后裔在明万历间各有分支迁居浙江平阳 塘坡,还有一支分居福清县江口。丰州洪厝堀洪氏曾有分支福清龙田。至于历代以来各派系 均有外迁南洋诸国谋生而定居的,后裔遍及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香港、澳门自治区。近年来又分衍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国。改革开放以来,洪氏族人驰聘商海,遍居八闽各地,同时还分布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云南、江西、湖南、湖北、东北三省及西部地区。</p><p>谱 牒</p><p>各派系洪姓均有族谱,但历经各种动乱,散佚损毁严重,旧本族谱所剩无几,近年来普遍重修。择其要者略述如下:</p><p>一、《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英都洪姓)</p><p>翁山洪氏共4次修谱,其版本为:①明弘治版(1488)。洪阳道首编,载1-7世世系。②明万历版(1595)。洪庭时、洪有相父子主持续修,历时二十年,载1-12世世系。③清乾隆版。乾隆十七年(1752)年退休在家的老翰林洪科捷倡议续修洪氏族谱。该族谱收录 明弘治版首编族谱及明万历版续编的族谱全部内容,并续修第13至17世世系。东四房洪佑生 和西长房洪世谦分别撰写重修谱序。博学鸿词进士洪世泽撰写了部分行状录。该族谱工程浩繁,文风严谨,记载详实,公允直书,且极具文采,堪称谱牒中之精品。现存乾隆版手写本 一套5册(共6册,佚1册)。为海内外仅存孤本。藏西二房裔孙洪榕光处。又有民国年间手 抄本一套,藏东四房裔孙洪春忠处。④民国版(1944)。泉州商会会长洪恭树主编。铅印本。泉州正平印刷所出版。主要收录翁山洪氏渊源历史文献,科第缙绅名录等。国民党福建省保安纵队兴泉指挥部指挥官陈重题写书名,县长李天赐题词。该书现在所剩无几。⑤19 92版《翁山谱志》。翁山学校教育基金会1992年出版。分上下二册。上册分为洪氏宗谱志、 古今人物志、文化风土志、山川经济志四卷。下册为翁山洪氏自一世祖起至1992年已传至二 十五世"礼"字辈的宗支世系图。洪瑞生主编。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 封面、题签,著名历史学家、党中央理论刊物《求是》杂志副总编苏双碧和泉州地方史专家 陈泗东分别写序。该谱志特点是"谱""志"兼容,体例创新,反映时代精神,备受称赞。 其中,上册又于2003年由翁山洪氏家庙管理委员会校正后再版重印。</p><p>二、《南安蓬岛洪氏族谱》(华美洪氏)</p><p>清光绪年版,现存台湾省华美洪姓宗亲。1997年台湾宗亲携谱回乡探 亲,存有复印件在洪迪辉家中。谱序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华美裔孙洪浩然写的,记载了华美洪姓始祖天凤公及从兄洪天锡之子洪俊卿为避祸害分道扬镳,天凤公于咸淳四年(1268 )迁居蓬岛,洪俊卿埋名隐讳别号九使在咸淳三年(1267)由武荣石竹远避英山(英都)的史实。 三、《岑兜洪氏族谱》(石井岑兜洪姓)</p><p>民国年版。传有手抄本。该族谱记述了岑兜洪 姓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小嶝岛遭倭寇侵扰而迁居岑兜定居,以及清初辛丑年海禁 迁界族人搬迁流离失所,直到庚申年(1680)康熙帝撤消迁海令族人才回归故里等历史事件 。一部蕃衍史,多少血与泪。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