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返乡记 2019-04

若有所思文学梦

<h1></h1><h3></h3><h1>今年的清明节天气不错,久病的公公精神状况也好转不少,为让他活动散心,我和先生就陪二老回他们老家竹山扫墓踏青。这两年无论是高速还是村村通公路,都修建的十分方便快捷,仅仅两个半小时,我们就把车开到了堂哥爱国家的家门口。</h1><h3></h3><h1>老家这个村子叫涧沟梁村,经过村里统一规划发展,往年散居在沟底的人家这几年都陆陆续续搬到了梁上,沿着大路边自西向东盖起了一溜的房子,基本都是白墙灰顶的小楼房,二层的居多,家家堂屋宽敞明亮,路的另一边沿着坡地种着时令的蔬菜。</h1><h1>爱国哥虽然五十多了,但他头脑灵活,勤劳能干,即便右腿有残疾但仍买了车在周围跑运输拉客,他不会上网可服务到位,任何时候一接到电话立刻上门接送,为人又幽默热情,收费偏低还给打折,周围乡里乡亲的都喜欢坐他的车,生意比年轻人开的网约车还好呢,不仅如此,他还把家里靠路边的小房间腾出来开了个小卖部,卖点日用小百货,细水长流,不仅养活一大家人,盖的二层小楼房比别家还早还气派,日子过的挺红火,我们姊妹不管谁陪老人回老家都是住他家。</h1><h3></h3> <h1>爱国父亲是老大,过世多年,公公排行老二,下面还有一个小十多岁的弟弟,过去农村排行是不算嫁出去的姑娘的,病饿夭折的也多,公公十多岁就当兵离家多年,所以也不知他有几个姐妹,他现在就算是家族里辈分、年纪最大的老人了。公公温和寡言,待人诚恳,一辈子与人为善,在亲友中很有威信,只要回到老家晚辈们都十分欢迎恭敬。时近中午,厨房里飘出柴火灶炖腊肉的阵阵香气,壮年的人过了年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媳妇孩子居多,小叔和沾点亲的村支书等闻讯都赶了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自家酿的苞谷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地道的农家饭。</h1> <h1>午饭后老人们休息,我们就从爱国小店里拿上一些鞭炮纸钱和清明吊等祭品,去坡下的坟地里给过世的亲人们上坟。靠路边的多是菜地,由于村里的宣传鼓励,地坎坡边都稀稀落落地种着一些核桃树,枝头刚发出一簇簇紫红色的嫩芽。这树刚发芽时跟香椿颇有点像,在堂叔的指导下,我总算知道了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叶根气味不一样。香椿是时令天然野菜,现在正是吃的时候,纯天然绿色食品。只是香椿树的枝条特别脆容易断,长太高的树怕摔下来不敢爬,不过我们还是在小山坡灌木丛里成功地从一些小枝条上采到了好大一把,这可是晚饭的一盘好菜。</h1> <h1>在山坡上跑了一大圈,回来还是有些疲惫的,我们各自睡了个小觉,起来看看时间尚早,才四点多,就想出去兜兜风,公公腿没劲不想走路,就在家喝茶带重孙子们玩儿,我们带婆婆慕名去一个叫总兵安的地方,那里也是烈士施洋故里,现在成了游玩的景点。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绕来绕去,这里是丘陵地带,绵延起伏不断的山坡上到处盛开着大片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其次最多的就是绿油油的麦子和一片片的茶园了。很快我们来到了明显有很多人工痕迹的景区,环境雅致类似于公园,还有一些供孩子们游乐的设施。没想到这么偏的地方游人还挺多,在城市住久了,这种热闹地方我们都不太想过多停留,沿途一片片的茶区和采茶的人看上去倒是更有趣一些。</h1> <h1>清明正是出茶的时节,何不买上一点?于是我们沿着茶园多的地方把车开到另一个梁子上,运气真好,路边立着很多很大的牌子,原来这个地方叫小堰村,是著名圣水茶的采摘基地。太阳已经偏西了,到处被照的红彤彤的,可茶地里还有许多人胸前挂着小筐在采茶,大部分是当地的人,但明显还有好多游客样的人也在采。我们拐到一条人多的小路上,停在一个后备箱大开,里面装了好多新茶叶片的小车后面,好奇地问车主他这是要干嘛,他得意地说是在收鲜叶,收个20斤以上就可以拿到茶厂去炒,这样就会喝到今年最新鲜最正宗的新茶了。这时茶农们陆续拿着小筐到他这里交茶,他用小秤熟练地秤好付钱,开价60块钱一斤,一个熟练的人一天可摘一斤半到两斤。我们惊奇的听说这些茶园谁都可以来采,采完可以自己拿去炒,20斤起炒,大概可出五斤成品茶,可以自喝也可以卖给茶厂或来买茶的人。种茶园的人倒也聪明,放开采茶可省去请人的人工费,成本也可打在回收的茶费里。</h1><h1>免费采茶,采了都是自己的,这件事听上去实在是吸引人,我们赶紧跑到茶地里跟在别人边上学着采,小小的嫩叶只能采个小尖尖,半天采一大筐一称实际只有几两,我们采半天只有一小把,谁要想靠自己采的去炒茶那真是天方夜谭,想要只能高价回收,还要慢慢收集等待。我们这时才体会到采茶人实际还是好辛苦的,顶着大太阳一采一天也就收入一百多块钱。那些等在路边想要收茶的人也不容易,起码要等一下午才能收够,还要去排队炒茶,清明前后这几天的茶质是一年之中最好的,这些懂茶的人大都是收了自己喝,听他们说一般都会备上二十多斤留够一年的量,这时候是很难直接买到刚制好的成品茶的,除非你花大价钱。采了一会儿茶,看看时间不早了,我们又好奇地跟着收完鲜叶的人去看炒茶。</h1> <h1>很快来到村办的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一股浓浓的茶香扑面而来,几个师傅忙碌在不同的设备前,最后几拨炒茶的人等在那里,地上几个大簸箕内摊放着不同时段的半成品。这里制的都是绿茶,工序比较简单,大致是鲜叶杀青、揉捻(做形)、干燥等几个步骤,大概只要二个多小时就可以制成成品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的新鲜香醇。炒茶中最累的环节应该是杀青吧,在一个烧柴火的“烘干机”旁,一位师傅先把一大簸箕鲜叶扔进热浪滚滚的大滚筒里,转个几分钟后拨动转换开关,茶叶就一边转着一边甩出来,师傅坐在一边用簸箕接着,一只手不停地把茶叶揉几下又扔进去,时不时地还要伸手进去试试筒内的温度,过一会儿就到后面添几根柴棒加大火力,这里掌握火候是最重要的,炒不熟或炒糊了都不行。师傅那双大手不停地在高温的茶炉里进出,可真是要能耐得住高温呀,一天炒下来,要是换成我们,手上估计早就打的全是燎泡了。</h1> <h1>一筒鲜叶大概炒二十来分钟就出锅了,倒在边上一个铮亮的不锈钢晾台上,另两个师傅就用小笤帚把初步成型的打卷的茶均匀摊晾一会儿后就扫到地上的大圆簸箕里,如是几回攒够一大簸了就端到一个不锈钢锅里盖上盖子进行揉捻,通上电后机械手象推磨一样把茶叶揉来捻去。这个用时比较长,起码要半小时,听说后面还要往复振动理条、复烘等。制茶是一门学问,各地各门类的茶艺五花八门,岂是我们这些门外汉一时半会儿能搞懂的。这时家里来电话催吃饭了,我们来不及看完就在天色快暗下来时意犹未尽地离开,鲜叶是不能过夜的,必须要当天加工出来,从清明到谷雨的采摘季里,听师傅们说忙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每加工一斤鲜叶费用也就十块左右,他们工作既要技术还要体力,挣的也是辛苦钱。</h1> <h1>好客的亲友们晚上又是一大桌子菜,桌上果然摆着一大盘香椿炒鸡蛋,这里的泡椒、酸菜、土豆都十分地好吃下饭,主食他们喜欢吃杂粮饭,又香又压饿。中午我们吃的是绿豆米饭,晚上是蒸的香甜的红薯干饭,明早他们计划给我们煮豆渣饭。</h1> <h1>吃过晚饭,我们摸着撑的鼓鼓的肚子在路边散步,遇到了在外采茶跑了一天刚回来的大堂姐,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孩子们和丈夫都在外地打工,儿媳妇在柏林镇陪孩子上学,她们家也刚刚盖了新楼,内部装修还有些细活要完成,堂姐就守在家里收拾打理。她身体壮实,不怕吃苦,最近几乎每天都要和村里的妇女一起出去找茶源采茶,两个脸颊被晒的黑亮,可是精神愉快,喜欢说话,跟我讲了好多家务事和当地采茶的情况,我激动地给她留下一些钱,请她有时间帮我们收茶制茶,这样的新茶即使是普茶也是特别淳香可口的,一定要买些给亲朋好友们尝尝。</h1> <h1>上次回老家大概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的少的原因一来是交通不便,路不好开车不方便,二来孩子小家事烦杂难以成行,来了也是很快就回去了,印象中只是觉得这里的小山冈自然风光优美而已,生活上还是不够方便的。这次回来感觉大变样,春天处处都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路和房子都是新建的,庄稼各式各样,看到什么都新鲜,都想近距离尝试感受,新农村风貌果然是不一样。饭菜不消说是很对胃口的,特别是这里水甜茶绿,让人禁不住一杯一杯地喝下去,平时在家可是基本只喝白开水的。高兴过头,晚上就出状况了,虽然很累早早睡下,但半夜就突然地醒了,上了个厕所后再也睡不着。</h1><h1>农家的席梦思质量欠佳,身体动一下里面的弹簧就蹦蹦响几声,床架也会响,我们住楼上,怕影响楼下休息,于是就克制自己尽量不动不翻身,可是醒着想不动是很累人的,听到远处传来几声鸡叫,以为天快亮了,看看时间还不到四点,于是干脆起来把窗帘拉开呼吸清新的空气,倚着窗户往天空看上去的一瞬间,禁不住呆掉:这是怎样一个浩渺璀璨的星空!无数大大小小的星星闪闪烁烁地挤在一起,那么干净那么亮又那么密那么近,天空像个巨大的剧院把我们笼罩着,远处的星星一明一灭像钻石似的挂在沉甸甸的幕布上直垂到地面,再出色的设计师都不可能达到这样完美的舞台效果。还没到夏虫呢喃的季节,四周一片寂静,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在这种无边无际的静谧中默默地展现出来,令人充满敬畏和崇拜。宇宙如此博大深邃,在这样的时刻,我突然感受到那些逝去的挚爱的亲人们其实是跟我们在一起的,他们并没有离开,我们还共享着这片星空,可以隔着不同的时空神交,这样想着,心情越发宁静安祥起来。</h1><h3></h3><h1>乡村的夜晚温差很大,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就觉得冷了,连打了好几个喷嚏,于是赶紧上床盖好被子,窗外面是种着少量油菜花的坡地,反正不会象城里那样高楼对高楼,窗户对窗户,于是也不关窗也不拉窗帘,怀着淡淡的轻喜躺在床上看着那一颗颗时明时暗的星星,过一会忍不住又起来,拿起手机想把这只有在童话世界才能看到的夜景拍下,可是不管把闪光灯打开还是关上,拍出的照片都是一片漆黑。是啊,手机微弱的电量怎能跟星星抗衡,大概只有专业的相机专业的技术才能拍下这奇异的夜景吧。不过看着这黑黑的照片我还是很喜欢,把它保存下来,因为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这看上去什么也没有的黑暗,实际包含着多么美多么丰富的内容!胡思乱想着不知啥时候我又进入了梦乡。</h1> <h1>第二天早上天大亮了我才爬起来,大家都问我到个新地方是不是择床睡不好,我笑着说享受了一个很美好的夜晚。真的是暗自庆幸没有傻乎乎地一觉睡到天亮,不然就错过欣赏那么美的夜空了。在我的印象里,似乎只有在童年时才有看到过这样的天空,但那时太小,也习以为常,没有昨晚那种突然见到后悟道般的震憾感觉。</h1> <h1>吃过早饭公公婆婆在村里散步,我们上午准备同大姐一起去茶园再过过采茶的瘾,中午约好在小叔家见,他是一定要请我们吃顿饭的。收拾完东西,大姐又约了村里其他几位同伴,大嫂也要跟着去,我们戴上草帽,拿上小筐,高高兴兴地坐上车到了昨天那个好大的茶园基地,这几位有经验的采茶人见了都兴奋起来,说我们找的这个位置好,平时她们没有车,都在家附近找,没有我们找的这个地方茶多,大家两手不停地采起来。</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鲜茶非常的娇嫩,用指甲轻轻一掐就断了,大姐却纠正我说不要掐茶,要“提茶”,就是捏住茶头往上提掉,这样不累手也能最大限度保持茶根的新鲜,鲜叶卖相会更好。真是生活处处有学问呀,这些老大姐们笑着回答指点着我们一个个傻傻的问题和笨笨的动作,让我们很快也能采得有模有样了,可是我们做不到像她们一样在一小片地方可以不停地采半天,我们在田畦间跑来跑去挑着摘,看不到很多可以摘的地方,惹得她们直笑。摘茶是需要几个人一起干的,大家说说笑笑,家长里短地聊着天,她们浓浓的竹山话说快了还不大听的懂呢,但几句间就会带着说一句感叹词“哈了哇”,跟说小品似的,简直有趣极了。</span></h1> <h1>在春风飞扬中愉快地聊天干活,时间就过的飞快,太阳也越升越高,快到中午了,天气变得很热,差不多有30度了。婆婆打电话来催回去吃饭,大姐他们是不肯走的,她们要一口气干到下午把鲜叶子卖给收茶的人再走。我们采茶就是采风,觉得好玩,她们可是把这些当做收入来源的,一天干下来又渴又饿,实在是辛苦劳累呀。</h1> <h1>小叔家新搬在麻家渡的小镇上,他和小婶年纪大了,虽然地多也不种了,都分给亲戚们种,只在房前屋后种点家用蔬菜,平时生活就靠子女们给点,再领点村里的补助打发日子。小叔的四姑娘嫁的挺好,亲家是做绿松石生意的,开着当街门市店,后面住家顺带加工,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店里参观,麻家渡绿松石镇现在是省级特色小镇,主街两边都是绿松石小店,现场加工现场售卖,确实很有特色。“黄金有价玉无价”,我们对这些玉石一点不懂,平时也不太戴首饰,也就看看罢了,并没有想买,听说西藏和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人对绿松石很有兴趣,这些小店的生意普遍不错。</h1> <h1>午饭照例是大鱼大肉,蔬菜很是新鲜可口,吃了一大碗锅巴饭,嚼的腮帮痛。男人们喝着高度的自酿酒,说话嗓门越来越大,公公平时被婆婆限制喝酒,这次回来可是喝了个过瘾,回到家乡似乎浑身的病痛都没有了。叶落归根,他早叮嘱我们等他百年之后是要回来安葬的,侄儿爱国听话地早早为他们打造好了两口寿木,这次回来小叔还帮我们在他的山坡地里挑了个安葬的好地方。心事已了,所以老人感觉很满意很安心。客走主人安,这两天也是打扰亲戚们干活了,午饭后稍事休息,我们就顺利返程。</h1> <h1>最近这几年我无奈地发现,人到中年慢慢地不得不开始要适应不断地失去了,一些年青时所拥有的却不在意的东西,比如健康、亲情、友情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减少更迭,正所谓“耳边频闻故人去,眼前但见少年多”。今年过完年不久,襄阳、天门老家陆续接到有亲戚过世的消息,于是我们就抽空陪单身一人的老爸回去了两趟,加上这次清明回竹山扫墓,分别感受到了各自家乡的变化,也体验了各地的风味习俗,特别是吃的方面差别还蛮大的。不管去哪里,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心情虽然沉重,但跟亲戚们聚在一起,拉家常叙往事,相互间也得到不少安慰。</h1><h1>自从妈妈去世这大半年来,我的精神一直有些恍惚,对现实总有一些不确信,总有一些莫名的伤感,眼泪不知啥时候说掉就会掉下来,很难有真正地开心。幸好这段时间能有机会一次次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双脚充分地接着地气,五官吸收着天地自然的清明之气,慢慢疗补着内心的伤痛,心胸渐渐地变得开阔,也越来越能看淡包括生死在内一切的纠缠了。大自然让我明白,万物皆有情皆有灵皆有联系有因果,除了感恩,除了相信,没有更好的办法。</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