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炜梁(马三)的美篇:神秘的黑花

马炜梁

<p><b>  神秘的黑花:黑色的花确实少见,有的人从来都没有见过,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b></p> <p>  (图片為栽培的黑郁金香 Tulipa pesneriana cv. )</p><p> 春暖花开之时,人们走进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很自然地会发现:花的色彩各异,但是没有开黑色花朵的,在荷兰曾经有三株黑郁金香換一幢洋房的佳话,这成了当时轰动社会的一大新闻,可见黑花难得,但为什么在园艺学的故乡都这么难觅纯黑色的花朵呢?当时的解释似乎十分在理,说:“由于黑色的花吸収了阳光中的全部光谱的能量,所以在阳光下升温很快致使花朵受到灼伤,因而黑花就少了 。” 这个解释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流传下来成为科普作品中的经典解释,它用物理学中不同的颜色吸热不同的原理来解答生物进化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在是大肤浅了。</p> <p>  (图片为栽培的黒蜀葵 Althaea rosea cv. 全株均开墨黑色的花。)</p><p> 灼伤论不攻自破:现今除了黑郁香外人们已培育(人工选择)出了不少黑花:如黑蜀葵、黑牡丹、墨菊、黒月季⋯⋯它们都是在阳光下生长、开花的,哪一种被灼伤了呢?没有。另外如果灼热的阳光会灼伤花朵,那么我们可以到阳光较弱不致灼伤的地方如东北气温较低的地方、山的北坡、树林下,就应该能生长並找到未被灼伤的野生的黑花,事实上在我们几十年的野外考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事例。可见灼伤论是一些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荒唐的理由。</p><p> 既然如此,那又如何解释黑花为何这么少呢?这还得从花的进化和蜜蜂的色觉两个方面来看。</p> <p>  (图片为栽培的黒蜀葵放大,这黑色真是黑到家了。)</p><p> 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是没有花的,只是到了1.3亿年前被子植物产生,才开始有了原始的花。今天地球上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世界是进化来的,被子植物的进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有赖于昆虫的传粉,蜜蜂和花朵是一对协同进化的伙伴,蜜蜂在传粉过程中得到了高能量的食物(蜜汁),由此虫和花一起加快了进化的步伐,据报导地球上也正是在那个时侯才有了蜜蜂。 虫媒花的进化离不开传粉昆虫对它的选择,所以谈论花的进化也要考虑到昆虫是如何对花选择的。</p><p> 197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德国生物学家冯·弗里希( K.Von Frixch ) 研究了蜜蜂的色觉:在一系列从白到灰再到黑的灰度不同的纸片中放一张彩色纸它反射的光波长度与该灰纸一样,在这片纸上放一个含有糖浆的玻璃盘,也就是把原来黑-灰-白世界的某一点上,加上一点糖浆,而这是放在一块彩色纸上,这样做的目的是看看蜜蜂能否按照颜色的不同识别蜜在何处前去采蜜。如果蜜蜂是全色盲的(没有色觉),那么它必然把这张彩色纸和灰度相当的纸同样看待,因而飞向彩色纸的同时也飞向灰度相同的纸片去采蜜;如果它有色觉,那么它一定会飞向有糖液的彩色纸。结果发现先期到达的蜜蜂会在几分钟后引来大群蜜蜂,它们都直接飞向已经拿走了糖浆盘的彩色纸而不去光顾同灰度的纸片。 </p><p> 这一实验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蜜蜂是没有色觉的色盲动物的传统观念。</p><p> 用不同色彩的纸逐一进行试验,可以发现蜜蜂究竟能区别哪几种颜色並用科学方法测定这些颜色的波长。从而得知了蜜蜂能区分4种色调,其光波长度为650-300nm (注意:没有700nm的红色和更长光波的红外线,却有380-400nm的紫外线),它们所代表的颜色分别为橙、黄、绿、蓝、紫及紫外线(见图)可见蜜蜂的可视区域比人类更移向短波段,它们能感受紫外线下的物体,却看不到红色,深红的颜色对蜜蜂来说就是漆黑一团,这是人类的色觉和蜜蜂的差异。如果我们不以蜜蜂的色觉来理解蜜蜂的行为就会想不通。几个叶片交叉中间形成的一个窟窿和中间开一朵深红色的花在蜜蜂看来是同样的,蜜蜂就自然不会飞向黑洞了,又从何谈起蜜蜂为深红色的花朵传粉呢?深色的,</p> <p>  (图片为洛阳的黒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cv. )</p><p> 从植物方面来看自然界是不可能产生黑色的虫媒花的。假设在一次突变体中产生了黑色的花朵,但是蜜蜂对这种颜色不敏感、不易察觉,因而拜访的机会很少,这就意味着这朵黑花被传粉的概率很小,它的后代在同种植物中的比率必然一代比一代小最后直至消亡。所以即使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黑花,经历了千万年的历史,今天我们在自然环境中还是见不到黑花了。那么本文提供了那儿多的黑花如何解释呢?</p> <p>  (图片为栽培的墨菊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cv. )</p><p> 人工选择保畄了黑花。只有当某个力量钟爱于黑色花朵並将偶然出现的棕色花逐代加以保护与加强,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黑花,这就是人工选择的作用了。上述各种黑花是满足人们求新、求奇的观赏需求而出现的。今天选育出来了,若任其自生自灭,那么自然界(这里主要指传粉昆虫)还是不选择它,要不了几年依然会消失的,已经育成的黑花品种中间严格来说只是深棕色的,离墨黑还有差距,这正说明人们想要纯黑的花还要继续努力。</p> <p>  (图片为黑月季 Rosa chinensis cv.)</p><p> 有人问风媒花为什么也没有黑花呢?那是由“风”来选择了,风选择了花朵小、花被简化、花粉多而轻等一系列减少花粉在传播途中的阻挡而形成的特征,自然界没有一股外力来选择花色,因此原来植物是绿色的,花朵依然是绿的,如:野燕麦、水稻、灯心草、大麻等。原来是黄绿色的它的花依然如此,如:核桃、鹅耳枥、乌桕、麻栎等。也就是说没有一股自然力来选择花的颜色时,植物休依然维持它本来的色泽。</p> <p>&nbsp;&nbsp;&nbsp; 透过三棱镜人眼能看见的全色光谱,它的二端是人类的肉眼不能见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各种动物的眼睛和人类不同,它们有的对紫外线敏感,黑夜里白花反射的紫外线对它就特别明亮;有的对某几种光线不敏感,它们眼里看到的世界只有黑白灰,据说大象和狗就是色盲的动物;有的对红外线特别不敏感,.像蜜蜂见到深红色的花朵就像見到黑色一样。</p> <p>  水稻( Oriza sativa )的茎叶是绿色的。</p> <p>  水稻的花被也是绿色的。(因为没有一股力量专门选择它的花色,所以它仍然是本色的)</p> <p>  野燕麦(Avena fatua)的花和植物体一样是绿色的。</p> <p>  麻栎( Quercus acutissima ) 的花没有鲜艳的色彩,就和嫩叶一样是本色一一黄色的。</p> <p>  麻栎的雄花序开过了,花药颜色変枯黄色了。</p> <p>  天南星科产于长白山的日本臭松 ( Symplocarpus sp. ) 由蒼蝇传粉,因而它的花就和一堆腐败物类似一一是黑色的了。这恰恰证明了一点蝇类选择了黑花因此得以保留下来,这和人类选择了黑花有异曲同功之妙。</p> <p>  日本臭松的花,可算是自然界存在的标准的黑花,它的演化、选择的途径与蜜蜂钟爱的花色完全是二回事,如若有人坚持认为在东北阳光照射较弱,黑花免遭灼伤而得以保存至今,这种说理是否显得对生命现象看得太简单、太肤浅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