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 中国

良师益友

<h1><b>  今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过70年的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世界第二经济体。在欢庆祖国70华诞即将到来之时,我想起了几位建国初期参与共和国建设的爱国者,脑海中的视频情不自禁地切换到70年前的印尼巨港。</b></h1><h1><b> 父亲原名李礼旃,在印尼巨港经商,由于参加爱国华侨社团的活动,结识了挚友:王源兴、黄赐麒、薛两清和施子卿。他们都是在巨港经商的著名侨领。</b></h1><h1><br></h1><p><br></p> <h1><b>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军乐队奏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五十四门礼炮的轰鸣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着从收音机传来的消息,父亲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海外游子不再是海外孤儿了!父亲更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油然地发出了:我爱你,新中国!的心声。</b></h1><h1><b> 1950年初,知心朋友薛两清先行回国探亲参观了解情况。他和华南分局统战部取得联系,先后在统战部招待所住了一个多月,经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饶彰风介绍给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统战部长叶剑英,叶书记接见薛两清,鼓励他:祖国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爱国华侨回国投资。之后薛两清还上北京,受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下简称中侨委)的热情接待,邀请他参加全国侨眷福利会议,了解党的侨务政策。返巨港前夕,饶彰风期望他回去后组织爱国华侨支援祖国建设。</b></h1><h1><b> 回巨港后,薛两清不负重托,如实向好友介绍了祖国的新面貌。几位志同道合的热血侨商听后由衷地响往新中国,暗中商议回国参加建设,并分头做回国的筹备联络工作。</b></h1><h1><b> 黄赐麒早在1946年就结识了中共党员巨港华侨学校校长陈汉生,陈对他的影响非同一般。他随即写了一封信请陈转呈饶彰风,表达了要"回祖国追随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竭尽绵薄之力"的决心。饶彰风当即回信,对黄的爱国热情表示赞赏和欢迎,邀请他在适合的时间回国参观考察再作决定。</b></h1><h1><b> 与黄赐麒同为巨港"信记"大股东的王源兴(时他俩已拥有千万的资财)提出:抗战时流亡苏门答腊的王任叔,现出任中国驻印尼大使,我们去雅加达拜望他,征求他的意见。第二天王源兴、黄赐麒动身去见王大使。王大使说:你们有百万资财,回国要投到哪里?办什么企业才能适合国家的需要?这些都须调查研究,认真考虑。王大使建议组织一个考察团,回国实地考察,再从长计议。</b></h1><h1><b> 1951年3月,由王源兴、黄赐麒、薛两清、李礼旃、施子卿等五人组成的"印尼华侨回国工商业考察团"(下简称考察团)从雅加达出发,乘坐客轮回国。</b></h1><h1><b> 为避免印尼当局注意回国后的动向,也为了表明新的一页开始,父亲改名"李祝朝",黄赐麒改名"黄洁"。</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考察团回国前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官邸向王任叔大使、何英总领事辞行。左三为王源兴、左四为黄赐麒、左六为何英总领事、左七为父亲李礼旃。</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原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是租用荷兰人经营的东印度旅馆的套房作临时官邸。王源兴与黄赐麒拜见王大使时觉得不妥,遂由王源兴、黄赐麒拍板由他们在信记的股金中出资90万盾购下被荷兰殖民者封为"玛腰"的华裔一幢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别墅供大使馆使用。(195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由中国银行购回王源兴、黄赐麒献给驻印尼大使馆的物业。依估价该物业已升值700万盾,王、黄说我们的初衷是赠送给政府的,现周总理意思要付款,就按原价再折旧计算收个明白吧。…这是后话。)</b></h1><p><br></p> <h1><b>  考察团第一站到达广州,中共华南分局统战部工商科科长陈夏苏在广九火车站迎接。随后驱车到下榻的招待所,饶彰风副部长在那迎候。第二天叶剑英书记接见并设宴招待考察团一行。</b></h1><h1><b> 后考察团沿铁路北上到达武汉。主管中南6省经济和全面工作的中南军政委员会代理主席邓子恢亲切接见了他们。考察团在武汉参观了工厂、商业,经邓子恢特批,还参观了武汉海军管理处、兵工厂和江防船队。</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考察团在武汉参观时留影。左二为黄洁、左三为父亲李祝朝、左四为薛两清、左五为王源兴与长子王维民、左六为施子卿。</b></h1><p><br></p> <h1><b>  考察团到达首都北京后,首先拜访中侨委,中侨委副主任廖承志亲临大厅门口迎候,并组织邀请财经委、贸易部、重工业部、轻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交通部、海关总署、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有关同志与考察团座谈交流、介绍情况。座谈会让考察团一行不但了解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更坚定了回国投资的信心。</b></h1><h1><b> 令考察团一行深感意外又万分惊喜的是,当晚廖承志副主任接到中央办公厅电话:周总理陪同毛主席要接见解放后第一批回国的华侨考察团。“轿车急驶进中南海,毛主席亲自站在书房门口说:欢迎你们,欢迎华侨回国考察、参观,我也想向你们调查点海外华侨的情况,急着连夜把你们请来。”,“主席还说:...你们是爱国侨领,在海外做了许多工作,我欢迎你们,新中国欢迎你们。”。(注:双引号这两段文字摘录自张惟所著“爱国者王源兴”第185页)</b></h1><h1><b> 不知道是兴奋紧张,还是什么原因,平时照像机从不离身的王源兴、薛两清、施子卿竟都未能把这庄严、光荣、幸福的历史时刻记录下来。</b></h1><h1><b> 次日,72岁高龄的中侨委主任何香凝冒着北京暮春四月的寒风,柱着拐杖来到考察团下榻的中央重工业部第一招待所看望大家,并与考察团全体成员在招待所门口合影留念。</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何香凝主任与考察团全体成员的合照。中坐者为何香凝主任。后排站立者左一王源兴、左三黄洁、左四父亲李祝朝、左五薛两清、左六施子卿。</b></h1><p><br></p><p><br></p> <h1><font color="#167efb"><b>  图为父亲在招待所门口留影。</b></font></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不到长城非好汉!</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考察团游览长城合影。左二父亲李祝朝、左三薛两清、左四王源兴、左五黄洁、左六施子卿。</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1951年何香凝主任亲笔题字送给父亲的字画。</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邓颖超称赞何香凝:不仅是一位女革命家,而且是一位画家,有高超的艺术才能。送给父亲的字画中的画是何香凝于1941年创作的《狮》的印刷品。中国画学会理事钱晓鸣对这幅画是这样评述的:画面上一头威武的雄狮侧卧昂首,双目炯炯、怒视前方,用笔精致简练,结实生动,卓然为大家风范…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精神,看到了革命的理想。</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2016年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的《狮》原作。被评论为:气度恢弘,立意深邃,抒情明志。</b></h1><p><br></p> <h1><b>  随后考察团又赴天津、青岛、上海等地参观考察。8月考察团回到广州,这时印尼当局受美国情报局和台湾的唆摆发生了"8.17"逮捕华侨社团负责人和爱国华侨400多人的排华事件。巨港也传来消息:王源兴、黄赐麒、薛两清等巨港华侨总会的侨领都入了“黑名单”,军方将要逮捕十多人。考察团五位成员经揆情审势考量后决定:考察团任务完成;五位成员不再回印尼,携资举家在广州定居;成立公私合营华侨工业建设公司筹备处,首期投入资金250万元。</b></h1><h1><b> 这样父亲就结束长达22年的海外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社会主义建设。</b></h1><h1><b> 1951年12月底在父亲的召唤下,母亲携我们5兄弟姐妹从巨港回国,与父亲在广州团聚。</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母亲携我们五兄弟姐妹从巨港经雅加达回国所持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出,何英总领事签发的护照。</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我们母子六人回国时搭乘的荷兰渣华轮船公司芝渣连加(TJITALENGKA)号客轮。(网络下载)</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现在还依稀记得客轮北上,只见南中国海,一望无际,大海与蓝天连成一体。海水并不是熟知的蔚蓝色,而是墨漆黑的,听大人说这里是七星洋,因海深邃无比所以颜色漆黑。大海时而风平浪静、碧波万顷,不时可见飞鱼成群结队地跃出海面,煞是好看;时而波涛汹涌,船颠簸得很厉害,船随海浪此起彼伏,当船行进到浪谷底部时,像要被大海吞没似的,十分可怕。大人纷纷呕吐、晕船,我们小孩却若无其事。经过近十天的航行,我们终于在1952年1月1日安抵香港,停泊在维多利亚港,坐驳船从九龙上岸,转乘火车到达罗湖,步行过罗湖桥进入祖国的边陲小镇宝安(现为深圳)。当看见五星红旗和父亲慈祥的笑脸时,我和弟妹们都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b></h1><p><br></p> <h1><b>  上世纪50年代我们被称为“归国华侨”,简称“归侨”。现在把到国外求学,学成回来报效祖国、创业的同胞称为“海归”,后引申为从国外回来的同胞也称“海归”。以现代用语来说父亲就是一位“老海归”。当然父老一辈的“老海归”与现代“海归”是不可比的,新老海归的爱国行为都值得点赞!我不便评价父辈们的“壮举”,谨摘录两位老前辈的评述与读者分享。</b></h1><h1><b> 原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林晓亭在所编著的“往事随拾”一书第193页中写到:考察团的成员有黄洁、薛两清、王源兴、李祝朝、施子卿。他们都是南洋的富商、侨领,欣闻祖国解放,报国之情倍切,决心为国家民族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相约携眷和全部资财,回归祖国。当时,此举在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引起极大轰动和影响。这也是我党统一战线史册光辉的一页!</b></h1><h1><b> 著名画家黄永玉在“爱国者王源兴”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社会上几十年前有个传说:“王源兴把新加坡百分之百的家产都撤回祖国投资了...”,下文呢?没有说,是佩服,是傻劲,那就不得而知了。可以大声地说一句,这个所谓的投资是在“改革开放”的半个世纪前。天下企业多如牛毛,谁有这么豪放?谁有这个胆识? 除了财产之外,还有他成群的儿女。</b></h1><p><br></p> <h1><b>  1951年8月公私合营华侨工业建设公司筹备处(下简称华建筹备处)在广州成立。1952年初即在广州河南破土兴建广州麻袋厂,并着手购买机器。在中侨委、中央私营企业局、华东工业部、上海进出口公司的帮助下,在上海买到一套翻新的麻袋机。1953年8月麻袋厂建成投入生产,共耗资400万元。1953年生产26万条麻袋,获利8千余元,1954年全年生产276万条麻袋,获利136万元。随后麻袋厂日益发展,到1956年底结算,麻袋厂已回收全部投入的资金。三年收回成本的事迹在华侨中广为传颂,广州麻袋厂成为广州新建工业的一面旗帜,成为海外侨胞投资工业建设的榜样,也提高了侨胞爱国和回国投资的热情。</b></h1><h1><b> 1953年2月,筹备就绪后华建筹备处升格为广东省公私合营华侨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华建)。这是全国第一家搞工业的公私合营公司,直接受广东省工业厅领导,实行责任总经理制,公股代表人杜伦任总经理和广州麻袋厂厂长等职务,黄洁、王源兴分别任正、副董事长,薛两清、李祝朝任副总经理并分别兼工业部和贸易部经理,尤扬祖、颜西岳、林启文等大股东则未直接参与公司管理。</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尤扬祖(左)与王源兴的合影。</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尤扬祖,福建省永春县人,著名爱国侨领。曾任印尼望加锡中华总商会主席,全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职。第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颜西岳先生,1931年出国谋生,在印尼巨港、新加坡经商。抗战期间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带头并发动华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1952年举家回国在厦门定居,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历任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市侨联主席等职。</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林启文1956年6月参观鞍钢留影(周小兵提供)。</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林启文,福建省漳州海澄海沧人。1936年远渡南洋到巨港谋生,经艰苦创业和勤奋经营,成为巨港殷商、爱国华侨,是父亲在巨港的好友。1952年毅然把在巨港经营的公司结业携眷和全部资产回国在广州定居、投资。</b></h1><p><br></p> <h1><b>  华建预定资本额1000万元,政府投资三成,私人投资七成,以华侨为募股对象。截至1953年8月止,总股额已达558万元,其中公股150万元,私股408万元,是同时期侨资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私股中印尼华侨投资占九成,还有少量股是美洲、马来亚、泰国等地华侨及港澳工商界人士。黄、王、薛、李、施、颜、林、尤等大股东占有7559股,占全部私股的18.8%,其余资金多是几位核心人物召募来的。</b></h1><h1><b> 华建下设工业、贸易两部,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商业为辅,商业为工业服务"的发展方针。广州麻袋厂建设旗开得胜后,华建又分头调动和筹集海外资金,动工兴建广州华侨糖厂、筹建苎麻纺织厂,接着又办起造纸厂、水泥厂。三、四年左右的工夫,华建在改变解放后华南地区经济落后面貌、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民生就业,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支援抗美援朝等方面是作出贡献的。</b></h1><h1><b> 除了搞工业,华建还在深圳创办华侨招待所,筹建广州华侨大厦。广州华侨大厦投资250万元,1956年动工,仅10个月就建成并于1957年5月1日落成开业。</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座落在广州市海珠广场东侧的华侨大厦。(网络下载)</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广州华侨大厦正门照片。(网络下载)</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何香凝主任为华侨大厦题名的金匾揭幕仪式现场。(网络下载)</b></h1><p><br></p> <h1><b>  1953年华建因业务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决定在香港设立一个分支机构“中孚行”。父亲被派往香港以经理身份登记注册成立该私营企业(中孚行的注册资金全部是国家的)。中孚行的工作起初是做外贸业务,因贸易准备时间短、投入少、见效快。原计划是开展对印尼贸易,后因印尼政府被美国拉拢,对我国不友好,便改为在香港配合政府进出口物资。华建通过中孚行在贸易上获利甚丰,据不完全统计1953年就获利48万元。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家加强了对外贸的统控,中孚行外贸业务有所收缩,转为在香港协助有关部门做了大量招商引资工作、侨务工作和侨情的调查联络工作。</b></h1><h1><b> 1955年父亲还以“旅行”的名义,被派往印尼短期进行招商引资和侨情调研工作。</b></h1><h1><b> 从1953年成立中孚行到1966年4月,父亲每年平均在中孚行工作五、六个月,往来粤港五、六次。在长达13年的外派工作期间,父亲自觉遵守外事纪律,立场坚定,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b></h1><h1><b> 1955年,经省有关部门决定:华建与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华企)合并成广东华侨投资公司(下简称华投),归属广东省财政厅领导,性质为国家经营的侨资信托企业。由省财政厅厅长任董事长,黄洁、王源兴和邓文钊、徐绳周、黄长水、蚁美厚、王宽诚、马万祺等任副董事长,公派干部徐绳周任总经理,李祝朝、薛两清、陈君冷、许崇德等任副总经理。华建并入华投后,香港中孚行改归香港华润公司领导。</b></h1><h1><b>  新中国成立后,曾涌现一股回国热,不少渴望祖国强大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怀着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回到广州,参加祖国的建设或升学。广州市委、市政府考虑到应让回来的侨胞、港澳同胞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1954年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在广州兴建华侨新村的动议,政府随即成立以副市长黄长水为主任,王源兴和黄洁为副主任的华侨新村建设委员会。1955年破土动工,历时11年到1966年全部落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新型住宅区在广州市东北方的风景区崛地而起,其中独立庭院花园式洋房177幢,四层公寓式结构住房391个单元。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沙捞越、柬埔寨、缅甸、新几内亚、马达加斯加、菲律宾、留尼旺、加拿大、美国、巴西、南非、秘鲁、墨西哥、圭也纳、法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的归侨和港澳同胞相继在这幽美的新村定居。</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拍摄的华侨新村口的照片。(网络下载)1956年中侨委何香凝主任前来广东视察侨务工业,参观了华侨新村后,称赞这里是"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当年归侨青年学生在华侨新村内联欢。(网络下载)</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原广州市市长朱光当年曾赋诗:</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广州好, 侨伯构新村。去国饱尝漂泊苦,回乡今喜物华春。美景乐天伦。</b></h1><p><br></p> <h1><b>  海外华侨的第二、第三代多已不懂中华文化,甚至连乡音也淡忘了。建设华侨新村时,一所有走读、有寄宿,适合本地归侨子弟,又适合海外侨生回国就读的华侨小学也同步兴建。建校资金全部由华侨、归侨捐赠,共计人民币46.8万多元。这是国内第一家招收华侨子弟的学校。时省委统战部部长饶彰风亲自推荐原广州育才小学优秀副校长刘秀当华侨小学校长。何香凝主任参观华侨新村时,欣然挥毫为华侨小学题名。</b></h1><h1><b> 在建设华侨新村和华侨小学的过程中,以王源兴、黄洁为首当年考察团的全体成员都按不同的分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和发挥作用。</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华侨小学教学楼。楼上为何香凝主任挥毫题的校名。(网络下载)</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王源兴(左二)、父亲李祝朝(右一)陪同在香港发展的著名印尼侨商康良材(左一)等参观华侨小学。</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王源兴(中)和许崇德(左)在华侨小学与首任校长刘秀(右)合影(摄于1956年)。</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许崇德,广东潮安人。印尼归侨,巨港侨领,广东华侨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父亲的同事也是相知的朋友。曾任省侨联第三、四、五、六届副主席。</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父亲李祝朝(右立三)陪同王源兴(后排左三)接待回国观光的侨胞。</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神采飞扬,谈笑自若。</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未,王源兴(左五)与一众归侨好友在广州住宅欢聚,图中左一为黄复康,左四为父亲李祝朝。</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黄复康,新加坡归侨。原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侨联常委,广东华侨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父亲在广东华侨投资公司的同事。</b></h1><p><br></p> <h1><b>  从1951年回国到1966年,可以说是父亲可圈可点、闪光且美好的一段人生经历。考察团成员的聪明才智得到尊重和发挥,回国投资的资金也得到充分的利用,产生了不不估量的社会效益,他们的事业经过鞠躬尽瘁的努力也取得了斐然的业绩。虽然在政治运动中他们中有的受到委屈,但他们赤诚爱国之心不泯,初衷不改。他们对祖国的忠心耿耿、无私奉献,可以载入史册。</b></h1> <h1><font color="#167efb"><b>  </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