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

想一想

<p>大约一千年前,也眼下相当的时日,天落纷纷雨。行人皆神色悲切,魂魄不守。满目则白花低垂,烟气缭绕,春色似也暗淡蒙尘。有诗人杜某触景而生情,遂留下千古诗作:诗云,清明前后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br></p><p>落雨恐一半天意,一半系失故人之至亲悲切的泪滴。一千年来,差不多总清明伴雨,为着一份失却挚爱的情丝。</p><p>今年清明却无雨。虽天无雨,断魂的大有人在。清明总是个悲愁的日子。清明扫墓,己成当下的传统。岳父母逝去多年,几乎每年均去。总会忆及二老生时的种种情景。</p><p><br></p><p>岳父去世前,先是突的患脑溢血。记彼时正大寒天。岳母电话告知时非常镇静。待详细了解后急急赶去。此大约15~16年前事。虽往事有年,当时图景仍历历在目。岳父相继入住市一院,中原某护理院,最末入住奉贤某护理院。一院自然不错,然终丧失最佳时机,以至半身不遂。中原护理院也属不错,后医院逐客,有所谓规定,不得己寻远途的奉贤。自然途远照顾,关心难及。也多次路迢迢去探视。此院对病人护理照应难到位。医疗手段薄弱,护理人员多为当地农户,缺必要的职业培训。苦了岳父并别的入住者。</p><p><br></p><p>这里很自然的联想到养老的问题。年长者养老系家庭与政府的共同职责。且从社会层面而言,当下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养老有迫切和持久的需求。政府层面该作为一桩日常的工作来应对。一如面对教育,科研,国防,农业,运输,文化等诸多的领域。</p><p><br></p><p>只社会层面养老问题得到妥善,周到的解决。形成老有所医,所学,所乐,所养:老人在丧失自理能力后能得到人性的照顾,能安然平静的走完人生,等等。如此才能使社会,所涉的家庭安稳。从而当事者有更多的精力,热情投入所承的社会责任。</p><p><br></p><p>可惜至今这方面的情况很不理想。现实综合养老的责任更多由家庭承担,以至所承者不堪重负。非常敬佩岳父面对疾患,乃至死亡所持的豁然开朗的态度。并且生前即安排捐赠遗体以供医学研究,可归入伟大凡者的行列。虽离世十余载,逢特殊的时日,常会记起点点滴滴。</p><p><br></p><p>岳母稍后离世。大约隔岳父大半年。去世前病有多年。病及去世前后,还是受到家庭照料。如此一去亦有十余年。真的光阴如箭。虽属平头百姓,生死均不能拥更多。总算身后的栖息处:绿树错落,四季草青,长日花开,廊道依水,小径,仿古亭幽幽其中。一脉风水宝地,有人间仙处可喻。如逝者有魂,魂亦当知足,安稳。</p><p><br></p><p>福寿园恐沪上头等的墓园。除环境优美外,更留置诸多沪上名人的亡魂。文化界,政界,影人,至少数几十位。几次去想拍些照,总受习俗的阻挡,其实何仿?国外名人墓园可成旅游一景,福园也同样具备这些可游的元素。昨匆匆又见沪上名主持,首届"金话筒"得主张培之墓。她的生命止步最盛期的55岁。花落暮春,令无数人心碎。于亲人言,她还活着,似只是出趟远门,并未离去。</p><p><br></p><p>曾有幸当面聆听其朗诵,音色清脆,圆润滑顺,优美,张驰有节,极富感染力。台风亦端庄沉稳,尽呈名家风范。</p><p><br></p><p>设立清明节,契合了百姓的精神需求。每年借此一天,寄托我们对亡魂亲爱的哀思。缅怀逝者生时曾经对我们的付出,恩惠,或者彼此相处中所获得的种种欢愉。重温这些温暖的时刻,于彼与此,均是必要,不可缺的。会常日的记起大妹。</p><p>记着彼离去前的挣扎,对生的渴求:</p><p>更久的母亲去世前夕,同样悲伤的场面:</p><p>父亲……</p><p><br></p><p>愿他们彼岸团聚,再无疾患,贫困,缺食少穿。愿我妹能有机会上学,至少能断文识字,从而有更开阔的眼界,人生。佛语世事无常。死亡是人的一种归宿。是天与地之间的一种轮回。亦如春萌夏盛,秋落冬寂的草木花树。</p><p>逝者的下一季,或会是个盎然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