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胡同拐进另一条胡同,从一条街转到另一条街,寻找百姓身边的那些故事。用光影诉说着北京的胡同!

胡同串子(街拍杀手)

<h3>每当在街上、胡同里碰上有故事的人和事,</h3><h3>我都很想不顾一切,</h3><h3>快速跟在他(她)后头,</h3><h3>一直拍到日头低垂为止。</h3><h3>永不放弃!!!</h3> <h3><br></h3><h3> 前门 大栅栏樱桃斜街偶遇一对老人,大妈今年66岁,大爷72岁,半身不遂已经20多年了,每天都是由大妈来照顾老伴。那天我胡同街拍时这位大妈看到我拿着相机对我说让我去她家里看看,我就随大妈进院来到老人家里,看到的这一切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家里只有3平米大小,非常压抑,里面没有家具,院内窄小的夹道有几个柜子和盆盆罐罐就是老人的家当了,大妈边和我聊天边晒被子。大妈说文革时期把家里的私房给没收了,到现在一直没有归还,至今为止她和老伴还住在这几平米的房子里,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说着说着大妈眼泪快掉下来了,我听完了老人的话后心里很难受,但无能为力,不知道能为二老做点什么,真心希望民政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此事,给二位老人一些关爱与照顾。</h3> <h3>仅三平米的蜗居</h3> <h3>屋里的全部家当</h3> <h3> 北京小妞</h3><h3>溜达到大栅栏铁树斜街77号,看到几个小姑娘在门前说笑玩耍,刚想捏几张,就被其中一个小妞发现了,她急忙躲闪,我赶紧过去和小姑娘搭话:小姑娘,别害怕,你们是北京孩子吧?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告诉我说那两个同学是,她爸是北京人,妈妈不是,我说你爸爸是你就是多半个北京人了,北京小妞的特点就是大大方方的,来,让叔叔给你们拍几张吧,别紧张。说完了这几个孩子也就不拒绝了,还很配合还和我出怪样,街拍有时候也要和被摄者交流沟通才行。</h3> <h3> 胡同里玩耍的孩纸</h3><h3> 现在无论胡同还是楼区前很难看到玩耍嬉闹的孩子们了,学习的压力和手机电脑充斥着这一代人,很难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h3> <h3> 烟袋斜街 一家老店</h3> <h3>北京胡同里的老大爷</h3> <h3>悠闲快乐自在的北京爷们</h3><h3>穿着不讲究,捏着小烟卷乐乐呵呵,走路摇摇晃晃懒散的样子。这就是北京爷们最独具魅力的气质,它一直在北京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享受生活,钱够吃够花就行,随遇而安。</h3> <h3>胡同里面的“老愤青”</h3> <h3> 膀爷的快乐生活</h3><h3>膀爷是老北京人的一种特点和习俗,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陋习,不文明不雅观。</h3><h3>老一辈的北京人多数处于社会底层,夏天的时候,需要上街卖苦力,如果穿上衣服,不仅不利于散热,还特别费衣服 ,在当时那时期属于无奈之举,才衍生出了膀爷这个群体,并被一代代北京人效仿至今。</h3><h3>实事求是的讲,膀爷的确是不雅,如果是在自家胡同院内,周边都是多少年的邻居,您光着膀子下下棋、喝瓶啤酒这还算是情理之中,可以容忍,但如果您逛商场和在公共场所也光着膀子,这就不文明了。</h3><h3> </h3> <h3>从小胡同里长大的我最喜欢自己一个人出去乱串寻找素材,身边任何细微的事情都不会放过,并把捕捉到的画面放入我的镜头里面。</h3> <h3>玩摩托的老炮</h3><h3> 原装北京人</h3><h3><br></h3> <h3>胡同是北京的根,文化是北京的魂。</h3><h3>胡同~有我们无穷的回忆 ,北京离不开胡同,胡同离不开我们的院儿。</h3> <h3>最牛违建钉子户</h3> <h3>北京 胡同 人</h3> <h3>拍照其实就是一种记录,也许你没有昂贵的设备,没有专业的手法,但只要随处记录下那些触动你的瞬间就足够了。</h3> <h3>“看我干嘛呀!我们歪果仁吃的是面包+香肠,你们吃的是卤煮火烧+豆汁,口味不一样”</h3> <h3>  二十世纪有位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这么一句名言~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这话没毛病。</h3><h3> 街拍其实没有那么恐怖,它跟战地摄影比一点都不危险,在街头胡同拍摄的过程中被人打的概率和出门买彩票中奖概率差不多。</h3><h3> 平时休息的时候在京城街头巷尾走一走拍一拍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h3><h3> </h3> <h3>烟袋斜街鼻烟店门口吸烟的男人</h3> <h3>照相机只是一个工具,它不可能自觉和有目的地工作,决定一切的是照相机取景器后面的那双眼睛。</h3> <h3>干脆把老板娘也给卖了得了 哈哈</h3> <h3>这位姑娘长得怎么有点像张海迪姐姐啊!</h3><h3>身残志坚,自己写书,值得敬佩。</h3> <h3>悠闲自在,自娱自乐的北京人</h3><h3>撅着眼子、里格楞、废物点心,老梆子、怎么茬、递葛、大尾巴狼、鸡子儿、闷灯儿蜜,这些老北京俚语您能听的懂吗?</h3> <h3>  什刹海冰刀王~传承三代老手艺</h3><h3> 这里是紧邻什刹海冰场2号门对面的一条胡同,每天来来往往的邻居都会跟这位72岁的冰刀传承人王建芝老爷子打个招呼。而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最忙碌的。</h3><h3> 别看老爷子有些驼背,但一站在磨冰刀机器前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只见在电动砂轮的打磨下,冰刀刀刃飞溅出黄色的火花。在经历“找平”和“磨沟”两道工序之后,一双冰刀鞋就磨好了,整个过程还不到5分钟。可以这么说,这磨刀的火候和分寸全凭眼力和几十年的经验判断,每天下来,至少也得磨20多双鞋。</h3><h3>和王建芝老爷子聊了聊,他告诉我他现在基本不亲自出手了,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出师了,并创新冰刀的磨法,每天来这里的都是新老顾客和回头客,我相信这门手艺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的。</h3> <h3>帝都的一场“快雪”</h3> <h3>“磨剪子嘞戗菜刀”~这个正在或即将消失的职业。</h3><h3> </h3> <h3>我相信,世间一切皆因两个字:“缘分”,你每天遇到的人和事,缘非偶然,就像冥冥注定……</h3><h3>记得去年在前门步行街拍摄,发现两个娃很可爱,随手拍了几张,恰巧男孩的母亲发现了,说加个微信把孩子照片发给她。前几天朋友圈看到这个娃的照片了,比一年前长高长大了,顿时觉得有一种成就感。</h3> <h3>每当走在大街上,都会情不自禁的停下脚步,望着马路两边的一座座现在化的高楼大厦和居民楼,有点不认识它了,好一派现代化的景象啊!那些纵横交错的胡同有的已经无踪迹了,留下的只是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因为胡同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那里曾留下我行走和玩耍过的印迹。</h3> <h3>钟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的北端,也是城里胡同和居民最密集、居民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我的家就在这个大院的里面”,当我第一次听到何勇老师唱的这首《钟鼓楼》时就被它深深地感动了。</h3><h3><br></h3> <h3>东城某某胡同里的文艺小青年</h3> <h3>胡同串子(俞江)</h3><h3>生于胡同 长于胡同</h3><h3>时常流连于街巷之间</h3><h3>感慨世事变迁之迅疾</h3><h3>市井生活之恬淡</h3><h3>唯文化与精神可流传久远</h3><h3>于是举起相机</h3><h3>用光影记录百姓身边的那些事儿</h3><h3>每一条胡同都亲身体验</h3><h3>每一张照片都亲手拍摄</h3><h3>希望与大家共赏共鸣</h3><h3> 谢谢大家支持与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