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3月11日,我们从深圳出发,自驾游广东,历时15天,穿行了珠三角、粤东、粤北,先后到了江门,肇庆,清远英德,韶关仁化,河源新丰,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惠州、惠东、博罗,东莞,回到深圳,粗粗领略了岭南历史文化风情和自然之美。</h3><h3>第一站:江门,参观了中国乡土建筑史上的奇迹——开平碉楼。</h3> <h3>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h3><h3>开平是有名的“华侨之乡”。一百年前,一拂长袖,伊人漂洋过海,留给乡人无尽的相思、建筑的瑰宝和久长的喟叹。</h3><h3>走进开平,犹如翻开一本泛黄的书,惊艳依然,记忆被梳蓖得鲜活而绵长……</h3> <h3>世界文化遗产一一开平碉楼群与村落就散落在开平广袤的田野上,由立园、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古村落、锦江里碉楼群组成。</h3> <h3>斑驳的墙壁,衰颓的残楼,一片碉楼湮没在芳草萋萋中,对白着最后的夕阳。</h3> <h3>古老民居的泥墙、青砖墙上的雕塑仍是清晰可见。</h3> <h3>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华侨们纷纷寄钱回乡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庇护家人。</h3> <h3>开平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源于明朝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h3> <h3>从使用功能上分,可分为居楼、更楼等类型。从建筑材料上分,可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楼等。上部造型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h3><h3>形式各异的碉楼,“居安”、“龙胜”、“振安”的美名凝结了楼主的寄望和艺术情怀。</h3> <h3>居安楼</h3> <h3>龙胜楼</h3> <h3>振安楼</h3> <h3>著名的铭石楼由美国华侨方润文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主楼坐西北向东南,高五层,砖混结构加外墙水泥批荡。首层面阔10.66米,进深10.53米。第四层正面为宽广敞廊,四角为悬挑“燕子窝”。楼顶中央筑有六角攒尖琉璃瓦凉亭。</h3><h3>主楼集防御、居住功能于一体,是早期居住型碉楼建筑代表。附楼为青砖平顶房,主要功能是厨房,兼存放农具。</h3> <h3>翩跹的衣袂,似水的明眸,微蹙的细眉,伴着这琉璃世界的红尘,女眷们叙着“夜夜思君不见君”的哀怨,楼内窗前,早已幻灭了镜中玉影。</h3> <h3>云幻楼是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方文娴先生于民国十年回乡建筑的碉楼。由碉楼和庭院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楼高五层,坐西北向东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装饰朴素,是乡村匠人设计与建造众人碉楼的典范之作。“云幻”二字体现了楼主对当年混乱的社会政治局势的无奈态度。</h3> <h3>云幻楼</h3> <h3>自力村碉楼群展示的是乡野风光,立园碉楼群则是花园式碉楼的代表。</h3> <h3>穿过乡间村落,来到开平塘口镇北义乡赓华村,远远就看到一个华丽的门楼,上书两个遒劲的大字“立园”。</h3> <h3>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始建于20世纪初的花园别墅,巧妙将古典园林之特色与当代欧美别墅建筑特色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独特之美,堪称一绝!</h3> <h3>园主谢维立先生当年曾带能工巧匠走遍海内外,既参考北京、苏州和杭州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色,借鉴日本的东洋建筑精华,还大胆吸收欧美别墅情调,历时10年方才建成。</h3> <h3>开平立园的布局,分为三部分: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三个区既用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以桥亭或通天回廊相连,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更有长约20公里的私家运河跟潭江相连,令人有巧夺天工之感。</h3> <h3>中间炯庐是园主五叔谢圣炯的别墅。</h3> <h3>乐天楼是谢氏家族的“保安中心”,建于1911年,占地面积为37平方米,楼高5层,门窗皆为铁制,墙厚约30公分,方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实牢固,防盗性强,四周遍布枪眼,是典型的开平传统式碉楼。</h3> <h3>“泮文”和“泮立”这两座别墅,厚重的底墙、伸展的阳台、古色古香的门窗、造型讲究的希腊柱子,无不散发着浓厚的西洋风味。然而,屋顶上的绿色琉璃瓦、壮观的龙脊、飘逸的檐角、简洁生动的吻兽,又显示出中国宫殿式的富丽堂皇。</h3><h3>此外,各层均置西式壁炉,悬挂古式灯饰,摆设雅致的酸枝古式家具。</h3> <h3>泮立楼,建于1926年,是园主谢维立与其父谢圣泮之名联珠而成。楼高三层半,其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别具中国殿堂古风;欧美式的窗户和古罗马式的支柱,又充满着西洋情调。</h3> <h3>楼主的铜像。</h3> <h3>每层均有大厅,地板全是图案精细、手工极好的水磨石米,北墙设有西式壁炉,墙壁上挂精美的木雕墙饰,厅中有古式花灯、贵重的红木家具和屏风。</h3> <h3>留声机。</h3> <h3>扬琴。</h3> <h3>顶层是用来祭祖的神龛。</h3> <h3>楼顶。</h3> <h3>泮文楼,建于1926年,是园主兄长谢维文及夫人生活起居的别墅,其结构与泮立楼相似,建筑艺术中西合璧。</h3> <h3>立园除了利用本土技术资源,还大量采用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技术材料比如混凝土、钢材、铸铁、现浇与预制构件技术等,因而其所设计建造的花藤亭、“鸟笼”、桥亭和毓培别墅等,不但建筑结构合理,而且艺术表现力强,即使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质量完好。</h3> <h3>花藤亭是谢维立专为二夫人谭玉英而建,形似英国女王的王冠,藤类植物攀缘其间,四季鲜花盛放,寓意谭玉英比女王还尊贵,比花儿还娇美,是谢维立先生对爱情的加冕,表达了在西方熏陶多年的园主对岭南闺秀的一往情深和执迷不忘。</h3><h3>花藤亭的造型雍容大方,玲珑通透,网格的墙面利用采光通风,不同的光照条件会展现不同的光影效果,具有独特的美感。</h3> <h3>毓培别墅。这座四层的塔式别墅,坐落在大花园的西南角,建筑风格仿效中国古式、日本寝式、意大利藏式和罗马宫式,显得小巧玲珑,精美别致。</h3> <h3>“晚香亭”和“月琴”,也是这样的情感载体。当年谢维立先生常跟谭玉英携手在晚香亭品花赏月、吟诗作对,在清晨时分专门来此听谭玉英弹奏月琴。</h3> <h3>晚香亭,建于跨虹桥上,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桥亭”。</h3> <h3>亭高两层,琉璃瓦顶,石米墙身,突出的几何图形装饰设计,窗户通花及水磨石地板的图案精美而具深意。四周有飘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园景。</h3> <h3>荷塘遗梦</h3> <h3>就这样,碉楼内的侨眷和海外漂泊的“金山客”在互相的惦记中守望百年。一千八百多座用华侨血汗钱修起的碉楼逐渐人去楼空。它们失去往日的华美,日渐沧桑凋败。</h3><h3>今天,阳光普照大地,碉楼竹林村庄池水农田,一派祥和迷人的乡村景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