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ed2308">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伟大圣贤老子有曰:</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font></b></h3> <h3><br></h3><h3><b> <font color="#ed2308">老子文化</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老子(约前575~?),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着。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公元前318年,楚、赵、韩、魏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如今,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函谷关这间房子大有来头 始于西周保存至今</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城门右侧的太初宫,据说是纪念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以行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含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建了太初宫。</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时期,原为一座道观,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有甘露降真武殿后,乃敕修宇行廊,改为太初宫。太初,意为先天一气浑成。</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现存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正殿保留有唐、元、明、清各代建筑构件。</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太初宫前现存有两通石碑,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以及历代修葺太初宫的史实。</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在太初宫,一块石头或一块碑文,甚至一句话一个字,无不体现了老子关于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辨。</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鸡鸣台</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公元前1298年(周赫王十七年),据《史记·孟尝君传》载,秦昭王拜齐国田文(孟尝君)为相,因听信谗言,欲杀田文。孟尝君的门客用“狗盗”之术潜入皇宫,盗得已献于昭王的狐白裘,贿送给昭王宠妃幸姬,始得逃脱。孟尝君日夜兼程来到函谷头,关门已闭。按秦法鸡鸣方能开头。孟尝君的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得关内金鸡齐唱,赚开关门,脱险出关。秦王追兵到函谷关,已不见田文踪影。此处即后人流传文鸡鸣赚关之地。现存遗址面积一千五百余平方米,地下有古代土层及建筑构件,地上亭台为公元一九八九年秋重建。一九九六年七月,函谷关镇投资七万元,修建鸡鸣狗盗演示厅,游客通过演示,预兆命运能否会象田文一样化险为夷,吉(鸡)祥如意。</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