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源 于 乡 土 </span></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喜欢到吕梁写生。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偏偏喜欢去那么贫瘠的地方?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心里知道,有其原由。</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的老家河北小榆林的地形地貌很像黄土高原。村子周边全是大片的沙土坡、沙土岗,像丘陵一样连绵起伏,不是现在这个平原的样子。在村庄周边和田野中还有许多小河沟和水塘,河沟里的小红鱼无拘无束地游动,水塘边的柳树身影婆娑,随风轻舞......那种难以言表的美至今还萦绕在我的梦里。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平整土地运动,推平了原始的地貌,填平了河沟和水塘,也把溢满我情感的美景夷为了平地,再也找不到原来的状貌,不无遗憾。</p> <p class="ql-block">1986年,电影《黄土地》里展现了原味浓厚的黄土高原,那个似曾相识的黄土沟壑,一下子激活了我正在淡去的记忆,仿佛让我回到消失了多年的家乡,于是潜藏在内心的“火”又呼地燃烧了起来,照亮了我追梦的方向。我很快启程上了吕梁山,走进黄土高原,那种感觉就像回到家乡一样。这一晃就走过三十多年,吕梁山也成为我名副其实的艺术创作的大后方。</p> <p class="ql-block">我画画的动力源于兴趣,兴趣是我的老师,兴趣引导我入对了行。其实,我走的艺术道路也很曲折,然而面对复杂而变换不居的美术界,我既不跟风,也不入这伙那圈的,只沿着自己看准的道路走。如今回头看这条路是走对了。 </p><p class="ql-block"> 长期在吕梁写生,耳濡目染,自己的作品自然带有明显的黄土味道,这既是我的长项也是短板。但我相信,艺术本身没有对错,只有高低之别。只要真诚地表达内心世界,与自己的情感相吻合,那就是对的。三十多年来,我不断地往来于吕梁,不但没有厌烦,反而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不仅作品带有黄土味,人也变得很“土”。临县、柳林、方山、兴县、石楼等山村的沟壑、山茆我都驻足过。我慢慢地走,静静地看,细细地感受着。这样一个时常饱游沃览的过程,丰富了我的阅历,积累了很多的绘画经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坚定了在乡土中感受生活和生命价值的方向。我从吕梁厚重浑然、粗犷无垠的感觉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也表达了我对乡土故园的无尽眷恋。</p> <p class="ql-block">画家都有自己的偏好,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写生。而实际上,写生选择的范围很有限,也就那么几个地方可以不断地去关注,不断地往返。我流连地往返于吕梁,在这样即熟悉又向往的地方写生,就是要寻找异于常人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不要跟着别人走。我有早晚遛弯儿的习惯,在吕梁我每天都会选择不同的出行路线,试图在放松的过程中遇到惊喜。 </p><p class="ql-block"> 在某天的一个早晨,一个收葵花籽的老汉进入了我的视线。他把倾斜的簸箕举过头顶,让葵花籽均匀地向下飘落,借助风力吹走不饱满的颗粒。这样的情景我小时候常见,现在却难得一遇,那次正好撞上,让我激动不已。积淀许久的记忆闸门一下子打开。我围着老汉拍了十几分钟,甚至趴在地上拍。老汉也很配合,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似的,该怎么干活还怎么干活,让我尽情地把这活生生的素材储存起来</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收葵花籽老汉这个劳作的场景是美术语言所能表达的一个优美动作,那在另一次遛弯儿中我就收获了表达吕梁厚土的一种笔墨语言,这就是就是土坡上斑驳的痕迹。仔细看,是苔藓雨打风吹后留下的痕迹,有老辣的笔墨味道,使我产生了既厚重又苦涩的感觉,瞬间就把我击中了。我拍着脑门对身旁的学生说:我找了它好久,原来藏这儿了!这一相遇,就像找到了开门的钥匙,当天我就把这种感觉应用到写生中,画面果然不一样,可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p><p class="ql-block">正是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才吸引着我一次一次来到吕梁, 梳理近期的写生作品,感觉自己对吕梁的认知和情感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说句真心话,艺术上每往前走一步都不容易,这个过程很折磨人。而与这种精神磨炼的苦楚比较起来,那些写生路上的苦就变得微不足道了,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快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本文刊发于2019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平台转发。图片拍摄于临县孙家沟)</span></p> <h3>孙家沟写生作品</h3> <h3>孙家沟写生作品</h3> <h3>孙家沟写生作品</h3> <h3>孙家沟写生作品</h3> <h3>孙家沟写生作品</h3> <h3>孙家沟写生作品</h3> <h3>孙家沟写生作品</h3> <h3>孙家沟写生作品</h3> <h3>孙家沟写生作品</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永增,1961年生,河北深州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燕山大学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多次获得国家美术奖项。代表作有《绿源》、《沃野》、《故乡》等,作品被多个政府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等处收藏,出版多部个人画集。 2019年,吕梁市临县人民政府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孙家沟建立了国内首家窑洞式乡村艺术馆《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