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

常明

<h3>阳春三月,莺歌燕舞,紫燕欢飞,三月,正是映山红盛开的季节。我生长的村里没有映山红,离我们村不远的水库里有满山遍野的映山红,小的时候跟着别人叫它们为“山茶花”,好多年后,我才在课本上知道,原来它们的学名叫杜鹃花,也称“映山红”。<br></h3><h3>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跟着三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跑去水库的山里面折映山红玩,一人一小把,拿在手上相互炫耀:“瞧!我折的比你多,花也好看。”这样,逗得大伙又转身去寻找更多更美的映山红,水库的占地很宽,方圆足有十几公里,里面有山坡,一个接一个,坡上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松树林,而水库就点缀在每个山坡之间的洼地里,远远望去,水面就似一条丝带盘旋在每个山坡之间,那些开在水面与松树之间的映山红就像一条红色的飘带在山水之间随风舞动着伸向远方。</h3><h3>无忧无虑的我们就像一只只花间的彩蝶,在那火红的飘带里追逐着,嬉笑着,打闹着越走越远,最后跑累了,几个带我们出来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我们走到一个山坡上,这个山坡很高,山上树木不多,视线也很好,一眼能看到水库的全景,只见山岭之间,水面雾气茫茫,水鸟在水面欢飞嬉闹,水面与松树之间,两岸开得正艳的映山红仿佛似两道火焰在雾气里熊熊燃烧着,在雾里若隐若现,翻滚着延伸着,不时几只白色的水鸟在火焰里掠过,仿佛那是一幅刚展开的绝美画卷。休息了会,我们准备往回走,可是听带我们出来的那几个大哥哥说好像迷路了,刚才我们只顾好玩,没注意到我们已经走了很远,绕过了几条水路,这样直线走回去是不可能的,虽然着急,但是没有人哭,山里的孩子就是胆子大,反正我们有十几个人呢,慢慢往回走就是了。渴了,就摘映山红的花蕊吃,里面有蜜,是酸酸甜甜的,还有长在泥土里的一种叫“地苦凉”的野菜,山里到处都有,只要把它们的苗连根拨出,摘下那有筷子粗的根,用指甲刮干净表皮,放嘴里一嚼,很甜,就跟嚼葛根一样,这样即解饥也解了渇,这是山里孩子的特长,即饿不着也渴不着,累了,就坐在水边,看鱼儿争抢我们洒下的花辨吃,正玩得高兴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口哨声和老师的呼喊声,</h3><h3>“糟了!老师来找我们了。”这是大家所担心的,几个大哥哥大姐姐让大家猫着腰别出声,悄悄地往学校方向跑,刚拐过几个弯,只听到一声大吼:“站住!”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师,我们只有一个老师,本地人,并且只有一间教室,老师兼顾了一、二、三年级的课程。所以,很多时候老师也应顾不暇。</h3><h3>只见老师挽着袖子,双手叉腰浑身冒汗地站在前面路中间,见我们站住愣在那里,用手指比刬了下我们大声说道:“你们还要往哪跑?都给我回去!”这时,我们才回过神来,刚才听到老师的口哨声,只顾着躲避,没想到又绕回山里了,气得老师一阵猛跑绕到了我们前面。</h3><h3>接着老师缓了缓说话的语气问我们:“同学们,知道你们手上拿的是什么花吗?”</h3><h3>“山茶花”,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着老师。</h3><h3>“错。”老师大声地告诉我们。“同学们,这不是山茶花,这叫杜鹃花,也叫映山红。”</h3><h3>“知道为什么叫映山红吗?”老师望着愣愣的我们又问。</h3><h3>“不知道”几个高年级的同学怯生生地回答着。</h3><h3>老师用手抹了把脸上的汗说:“因为它是革命的花,一开一大片,满山遍野,它们长在树林的最低层,却开着鲜艳的花,就像革命的火焰,星火燎原。”</h3><h3>说完老师让我们回学校,仍然让带我们出来的几个大哥哥带路,老师紧紧地跟在我们后面,见有人扔了手里的花,老师去把花捡起来,一支一支地束好拿在手中。</h3><h3>走回教室,见大家都坐好了,老师依次点名,见没缺少谁,老师走到讲台上,拿着父亲送的毛竹片“叭!”地一下拍在桌子上,拍得重,连老师刚放下的花都惊散开来,有几支还撒到了地上,老师弯腰捡起来把花放好,对着我们说:“好大的胆子,谁带你们去水库玩的?你们知不知道今天有多危险?万一有人掉到水里去了,你们能救吗?”</h3><h3>听了老师的话,那几个带我们出去的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站了起来低着头说:“老师,我们错了。”听了他们的话,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错了。”</h3><h3>这样老师才笑了起来,举着手里的毛竹片说:“知道错了就好,下次不要随便去水库里玩耍,作为对你们的惩罚,一人打一下手掌。”</h3><h3>听到要打手掌,我顿时吓得躲到了桌子底下不敢出声,要知道,这片毛竹片是父亲特意砍来送给老师的,父亲还告诉老师:“只要我的小孩不听话,就用这竹片打他。”</h3><h3>老师按座位依次打着手掌,到我座位时,老师见我躲在桌子底下,用竹片敲了敲桌子说:“出来,不出来就多打两下。”我听了只好爬出来坐好,在伸出手掌给老师时转过脸去闭着眼睛静静地等着老师手中的毛竹片落下,老师拿着我的手,我却只感觉到那竹片只在我手上轻轻印了下,别的同学都笑了。原来,老师并不是真的要打我们的手掌,但是那天上午老师没有给我们上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还教了我们一首歌曲《闪闪的红星》;多年后我才知道,我们的老师当过兵,退伍后拒绝到城里工作,要求回到乡下到村里当了一名小学教师,老师教的那首歌曲,至今,我都还记得。</h3><h3>而映山红,就从那时起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也从那时起,我每次去水库玩时都会扯上几棵映山红带回来栽在门前或自己家的山上,如今也栽活了好几棵。</h3><h3>可老师讲的故事我记住了。故乡,离著名的“湘江战役”战场不远,红军曾经三过全州县,第三次是少共国际师经白地头沿灌阳河而下,经枧塘过金子岭长途增援觉山埔阻击点。沿途也打过几仗,听老一辈说,就在枧头村,红军受到地主武装袭击,其中有一位烈士就被安葬在不远的一个叫“大坪里”的地方,只是人们只记得几个主要战场,那些牺牲在各处的烈士坟墓早已淹没在杂草丛中,淡忘在历史的洪流中。</h3><h3>不过好在这几年,随着“追寻红色足迹”的活动,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并在金子岭古道找到了许多当年红军留下的烈士墓。据记载,少共国际师的战士们平均年龄在14岁至18岁之间,花儿一样的年龄,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前赴后继,为了民族解放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忽然想到,他们不正像一条红色的飘带吗?就像那满山遍野的映山红,燎原了祖国的万水千山,点点星火,开遍了祖国大地,永远印在了人们的心中。</h3><h3>正值清明节之际,真希望人们在缅怀先烈们的同时,在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对“重温长征精神”和“寻找红色足迹”的活动能更多些关注,以实际行动来更多地挖掘出先烈们留下的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h3> <h3>唐以金老人告诉我,当年红军就是从这个水车边上这条路过去的,水车悠悠,它转上去的河水,灌溉着一大片农田,如今,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都已经老去,唐以金老人说,他也有七十三岁了,每当有人来他的博物馆参观,他都会跟人们讲述当年红军经过的事情,他说,再过几年,也许就只有那水车知道了,也只有它,历经八百年沧桑,仍然日复一日地缓缓悠悠“咯吱!咯吱!”地转着,仿佛在跟路人讲述着曾经的往事。</h3> <h3>老人巨资抢救古民居(本段文字为引用。)</h3><h3>唐以金是邓家埠村的农民,早在13岁时,就开始跟长辈们学习木工、泥瓦工等技能,之后长期从事建筑业和房地产,几十年下来有了一定的积蓄。虽然唐以金后来转行现代建筑,但对桂北古民居的传统建筑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感。</h3><h3>2009年,准备回家颐养天年的唐以金,听闻因湘桂铁路复线建设需要,桂林市全州县永岁乡沙子湾村委和好铺村有一组清代古建筑将被拆毁。唐以金赶到现场,看到要拆的蒋仁禄宅、蒋子麟宅、和好铺学馆等建筑,设计精美,堪称清代建筑典型代表。当时,施工方的挖掘机已开过来拆掉一个墙角,眼见精美的古建筑将毁于一旦,唐以金出资20万元从村民手中买下古建筑,然后按文物部门的标准将其摄影编号下架,历时40多天,拉了180多车的部件保存在原全州氮肥厂的仓库里。</h3><h3>随后,唐以金开始筹划建设民俗博物馆,计划投资1.2亿元,复建100座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组成民俗博物馆。目前,唐以金已将30座被拆迁的古民居买下进行修复,耗资数千万元,完成了一期主体工程的三分之二。</h3><h3>拆房容易重建难,180多车数万个部件,如何能够按原样修复?唐以金说,拆房时发现先辈们很有智慧,每个木部件的接口处,都有竹笔写的字,只要细心去做就能完成。拆房子用了40天,重建花了3年时间。自工程开工后,唐以金集设计、施工和监理于一身,每天都在现场忙碌着。大到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小到每一个木构件的修复,唐以金不放过每一个细节。</h3><h3>村民和家人都反对“折腾”</h3><h3>全州民俗博物馆地处全州镇和枧塘乡交界处,有一部分地是唐以金自家的地。谈及选地址,唐以金介绍,他原先决定选址当地的洮阳故城,因为那里是全州县的老县城,离和好铺村也近。但遇到不少困难,他只好放弃。时间一长,那些拆下来保存的木部件也因受潮腐朽,他很着急。最后,只好选址在自己所在的村,然后用自己的地跟村民换地,他也曾向相关部门报项目立项,但办理过程比较费时,只好先行开工建设。</h3><h3>民俗博物馆地处灌江旁边,有一架古水车早年被毁,唐以金出资修复。但后来,上游开来了两艘挖砂船非法采砂,水车即将不保,民俗博物馆前的自然风景也将被破坏。唐以金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阻止挖砂。谁知,挖砂者带人来到民俗博物馆恐吓唐以金说:“如果我们挖不成砂,你也休想修得成房子。”没过几天,唐以金守材料看家的6只狗被毒死了。少了这些看家狗,唐以金担心文物被盗,又担心社会人员来行凶,晚上都睡不好觉。</h3><h3></h3><h3>“唐以金,你逞什么能,放着好日子不过,去搞那吃力不讨好的事做什么。”附近不少村民,碰上唐以金都劝他放弃。“他就不该搞这个事,老了还跟着他吃苦受累。”唐以金的老伴黄让英对记者说,以前她跟着唐以金在外面做工程守材料,省吃俭用攒下一点养老本,是想老了享一下清福。谁知,唐以金又折腾起这件事。从一开始,她和儿女们都反对,主要担心他操劳此事身体受不了。但唐以金还是坚持要搞,她只好又过来帮守材料。</h3> <h3>唐以金老人在跟参观的人们介绍和讲解全州的民俗文化历史</h3> <h3>水车悠悠,历经八百年的风雨,它就是一个不老的历史见证者</h3> <h3> 清明</h3><h3>炮竹声声祭清明,细雨黄花惦先人;</h3><h3>我辈子孙多努力,捷报化钱慰亡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