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茶史记A1

號韵甄选

<h3>20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全面放开的市场经济、茶厂改制以及中国富裕阶层的增长等种种因素促成普洱茶生态产业的日渐繁荣。品普洱、藏普洱、赏普洱渐渐成为部分国人的雅好,「普洱茶」这个被茶圣陆羽漏记的名茶,在今日的中国,早已成了唯一可承载中华文明兴衰与正统茶文化厚重的第一名茶,老茶必将成为爱茶人心头永远不了的老茶客心中之王!<br></h3> <h3>火爆预售!</h3><h3>2019好喝不贵的老挝丰野古茶, 老挝纯料:古树散茶 /秘境古韵 /高杆古树 价格分别为:280元、1500元、1800元/Kg 散茶木盒装:500克/盒。<br></h3> <h3>可代工压饼规格: 100克沱茶/200克、357克、500克饼茶等。 [注]另有2008-2018年的老挝各知名山头古树纯料、老茶、陈茶散茶等出售,不以炒价为真,以质为真,价格另议,联系电话: ☎️江城县中老勐康口岸:18724886189 ☎️勐腊县易武镇朱石河:18787985761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h3> <h3>茶史简记之——云茶。 从唐代开始的「茶马古道」去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以普洱为中心,由马帮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送出的六条茶马大道,成为边境贸易的重要运输线。马帮们经历千辛万苦的严峻考验后,到达异地,用茶叶换取异地的物品,再运回云南。此种盛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普洱茶贸易中心转移。 明清时期在普洱茶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普洱茶产业处于鼎盛时期。普洱茶的名称首次见于明人文字,《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茶」其实是因茶叶集散于普洱一带得名。《普洱县地名志》载:「普洱…为哈尼语地名,『普』为寨,『洱』…为水湾,普洱意为水湾寨。」<br></h3> <h3>普洱的地名始于明代,明初设立普日长官司,称地名为「普洱」。普洱原本不产茶,明万历(1573-1620 年)年间,普洱设官管理茶叶贸易,销往藏族地区的的茶叶贸易更加繁荣。明万历时期的王廷相作《严茶议》:「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澜沧江沿岸,包括普洱…府所辖的西双版纳所产茶叶,都集中于普洱加工销售,因此得名。</h3><h3>明代的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穿梭于云南和西藏之间的马帮如云,也因此走出一条条「茶马古道」。在茶道的沿途,形成许多城市或市镇,如今游人如织的大理、丽江均是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亦因此成就当地繁华的商贸。古茶道不仅仅通至西藏,亦通过西藏直至印度,通往缅甸、越南。云南当时的茶叶品种繁多,但明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普洱所出。如明末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年)对大理名茶感通茶的评价:「感通,三塔皆有,但性劣不及普洱。」</h3> <h3>经历明代的发展后,清代的普洱茶产业到达巅峰,关于普洱茶的文字论著亦最丰富。清顺治(1638-1661 年)时,清廷依照达赖喇嘛的请求在永胜州(今永胜县)进行茶马交易。康熙(1654-1722 年)、雍正(1678-1735 年)均设茶市,丽江,下关成为茶叶运销入藏的重要中转站。乾隆《清一统志•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清嘉庆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h3><h3>清初以降,普洱茶的需求到达鼎盛,营销全国并成为皇家贡品。清朝的皇室非常喜爱普洱茶,因普洱茶独特的陈香浓酽并能解油腻助消化,对于满族人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尤有帮助。清道光(1782-1850年)阮福的《普洱茶记》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就是当时普洱茶受欢迎程度的写照。而普洱茶成为贡茶始于清雍正年间,把最好等级的普洱茶进贡北京。清室规定每年需上缴普洱贡茶六万六千斤。今易武车顺号的茶庄内尚留有《瑞贡天朝》的横匾,即为入贡的历史证物。</h3> <h3>不仅仅是皇室,普洱茶保健养生的消食功效在明清时期普遍成为共识。明初兰茂《滇南本草》记载:「点钟茶叶,主治下气消食,祛痰除热,解烦渴……」。清乾隆时期的赵学敏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认为普洱茶能治百病。著名清代小说《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载:「今儿吃了面怕停食……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h3><h3>清代的普洱茶贸易也有蓬勃发展,「圆茶」、「砖茶」等数种茶叶出口至暹罗、缅甸、印度等地。</h3><h3>清光绪末年,因战乱纷起,时局动荡不安,而茶农和茶商渐渐无利可图,有「普洱产茶,颇为民害」的说法。导致普洱茶产业日渐衰退,许多茶商和马帮另走他途,甚至另谋他业,过去马帮络绎不绝的景象不再。普洱茶的出产与销售中心也由普洱逐步转移至勐海、勐腊易武、江城老街等地的茶庄越来越多,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设的茶庄,茶号,其出产的优质茶品就是今日贵重的号级茶的来源。比如同庆号、车顺号、江城敬昌号等。</h3> <h3>民国时期,本来可以重振普洱茶的往日盛况,一开始,云南省政府对茶叶实行「官办民营」,由地方政府收税,茶商设庄制茶,民间运销,对普洱茶的产业起到刺激作用。但到1930 年代,印度茶、锡兰茶投入国际茶叶市场,而云南的普洱茶因制假或售假,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受损,甚至被禁止华茶入口,普洱茶向西域、缅甸及南洋的出口锐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云南的普洱茶生产几乎停顿。抗战结束后受陆(崇仁)系财团独家垄断,茶商无力经营。到1949 年前,普洱茶的生产经营,跌落谷底。此一时期范和钧先生于佛海创办茶厂(勐海茶厂前身),生产出第一批「中茶牌」普洱茶,对后期普洱茶的生产有重要影响。其中的「早期红印」、「早期绿印」等茶品是今日所称「印级茶」的始祖。</h3> <h3>1949 年后的普洱茶发展阶段不妨称之为新中国时期。云南的普洱茶在1950 年后在普洱茶的茶品和品饮上有很大不同,制造工艺上也有很大革新,已不是史料中的红汤茶,被称为新普洱茶。 1947 年,谭方之先生关于猛海(注意,与下关紧茶工艺不同)用料、发酵、揉制、包装等的记载,与范和钧的记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历史背景始于1950 年代开始的茶叶「统一收购,计划分配」,私人茶庄所经营的茶叶,一律纳入国家计划安排,茶叶的生产和制造,由「人民公社」掌管,再也没有私人贮存的茶叶。但此时茶叶的制造工艺尚延续传统工艺,其出品如「早期红印圆茶」、「绿印圆茶」等,其优质的茶品均受到肯定,亦受当今市场热捧。「印级茶」亦由此发端。<br></h3> <h3>1960 年代初期,为增加茶叶产量,改种旧茶园,开辟新茶园,并引进新的栽种技术,培植灌木茶山。但亦有采用老树茶菁和传统工艺生产的普洱茶,如「绿印圆茶」。</h3><h3>1960 中期开始,其中的圆茶外包装亦改变,将繁体字的绿印圆茶包纸,改为简体字包纸,并将「中茶牌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同时将外包装的字体变小,加上英文,并且沿用到现在,是现代的普洱茶品。原料来源基本为新树茶菁,而到1970 年代初,传统以自然发酵生产的普洱茶亦逐步改为「人工渥堆」的普洱熟茶或轻度熟茶。</h3><h3>1966 至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将普洱茶的传统生产方式慢慢完全改变,「收购不讲求茶叶质量,制造不讲传统方法」,到文革后期,云南省茶叶公司完全改变传统普洱茶生产,取而代之以生产红茶、绿茶和普洱熟茶为主,以云南的滇红销售到国际市场,绿茶在省内销售,而普洱熟茶则销售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h3><h3>1972 年以后,普洱茶的茶叶拼配有很大变化,也制定各种配方标准。如茶饼有:7532、7542、7562 等;茶砖有7581、7638 等级数的拼配;沱茶有7653、7663、7808 等。前两个数字代表生产年份,第三个数字代表茶叶级别或配方,第四个数字则是厂名的代表,如最后一个2 字即代表勐海茶厂出品。1970 年代中期云南开始生产「人工渥堆」的熟饼普洱茶,并进行销售。当时因整个社会状态的原因,普洱茶的生产和质量并不稳定。</h3> <h3>1979 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开始讲究经济效益,而云南普洱茶的茶园生态,也完全改变,将以前「大樟树林、乔木老树、肥芽厚叶、人工采摘」的老茶园改为「灌木密植、人工肥料、机械采收、叶薄光面」的新茶园。所出产的普洱茶品,部份已是有一定发酵的「新树熟茶」。<br></h3> <h3>进入1980 年代,逐步开放的市场为云南普洱茶带来新的生机,其中勐海茶厂出品的一些订制茶更成为目前收藏市场炙手可热的茶品,比如编号为8582 的七子饼茶。1980 和90 年代的普洱茶收藏亦慢慢兴起,尤其是台湾的普洱茶藏家,保留有传统品茗的方式,亦钟情传统工艺制作的普洱茶,陈年普洱亦逐渐成为收藏市场的热点之一。<br></h3> <h3>另外,2019老挝边境丰野古茶,火爆预售中…… ☎️江城县中老勐康口岸:18724886189 ☎️勐腊县易武镇朱石河:18787985761 &nbsp;——2019老窝子伍旗茶特俱乐部。<br></h3> <h3>类型:秘境一类高杆 /二类高杆/ 大树</h3><h3>价格分别为 1800元 / 1500元/280元。</h3><h3>散茶发200克样装:360元 /300元/邮费。</h3><h3>压饼可自选规格:</h3><h3>A、100克沱茶,200克、357克、500克饼茶等。另有2008-2018年的老挝各知名山头古树纯料、老茶、陈茶散茶等出售,不以炒价为真,以质为真,仓陈见证真味!价格面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