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564fa"> 清明时节烟雨蒙、</font></h3><h3><font color="#1564fa"> 睹物思人情忆颂、</font></h3><h3><font color="#1564fa"> 三十年前老山行、</font></h3><h3><font color="#1564fa"> 英雄气概释怀中。</font></h3> 回忆1985年老山轮战 <h1> 今年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四十周年,这战争是建国来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规模大,时间长,涉及面广,影响深,前所未有的。</h1><h1> 我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者常回忆那场惊心动魄的旷日持久的“两山”轮战。战争的场景好象就是昨天。</h1><h1> 近日:我受江宁籍战友之邀,去看望当年经战场考验的季云峰战友。三十四年没有见面了,我十分想念他。</h1><h1> 我行驶在沿江高速上,我无心车外的春色,记忆的阀门逐渐打开了,我翻着随身携带的泛黄的老照片,和战地日记本,心灵深处被一种怀念、悲痛、冲击着。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克服着激动起伏的心情,去追思当年在“老山”前线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h1><h1> 看看自己手中的老照片,那人、那景、那情历历在目。</h1><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 上面 这张照片是我在662、6高地、左九阵地三连防御地的“猫耳洞”中拍摄的。</font></h3> <h1> 两 次 调 兵 </h1><h1> 1985年元旦后,我当时在营部任营长,部队送走退伍老兵后集训新兵,各项工作正常,可是团部召开会议,部队要去云南前线轮战,要抽调战斗骨干补充某师。我们安团里的命令从速选调,没有几天几十名干部战士充实到战斗部队去了。</h1><h1> 该师于1985年3月11日陆续向前线开进,于5月接防“老山”一线,并于5月31号打胜了第一仗。可惜我营抽调去的一名排长,一名机枪手不幸牺牲,消息从三千多公里的前线传来,我无比悲伤。</h1><h1> 我在后方正在进行军训,这年5月部队还发了新式军装,团里还在二营搞了分列式和阅兵仪式。时间来到七月,上旬团部又召开紧急会议,我直觉情况严重,走进司令部,看到团首长脸部严肃的神态,我心中有数了,参谋长宣布了济南军区的命令,速调我团组建一个加强营配属598团开赴前线。我把营里能调的干部战士全部集中起来了,东凑西凑(连后勤)人员一起免强组织了两个连,他们随598团于1985年8月初开始开赴前线。</h1><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这张照片后排右一(我)欢送被调的干部分别时拍的</font></h1> <h1> 我 参 加 工 作 组</h1><h1> 参战加强营刚刚集结于598团,师部调我到师部组建的指挥部工作,我被分到军事指挥组,任务是负责运送598团,具体是协调军列、远程运输、安全到达目的地,我们随598团的五个专列于1985年8月2号下午从泰安出发,经半个月运程,途经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四川、云南、三千四百多公里。于8月中旬到达云南省,麻栗坡县马街。第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了。</h1><h1> 第二阶段的任务开始了……</h1><h3> </h3><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左九”阵地上拍的。</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font></h1> <h1> 观 战 来 到 三 连</h1><h1> 1985年8月22号,我到麻栗坡落水洞67军司令部报到,授命去一线见习观战,军政治部干部向我介绍了去见习单位后我上了597团派来的吉普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驰,沿途看到来回于前线与后方的军车,看到简易公路旁的我军各种炮阵地,和三三两两的军人,军车越来越接近敌我防御的阵地,山坡上被火炮炸成白茫茫的,植物也烧的焦乎的,远远望去不免有些恐惧,耳边传来阵阵的炮声隆隆。傍晚时,吉普车在一个方型工事前停下了,(662,6)接我的干部把我交给597团政治处,一名干事说你去团卫生队住下,明天上午团长亲自安排我去的方向。这一夜我躺在卫生队的病床上,伴随着我的是帐蓬内轻伤员和外面的稀稀的枪炮声,还有雨点下来打击在巴樵树上的叭叭响声。</h1><h1> 23号上午该团团长在指挥所里简单介绍一下全团的情况后让我去一营见习观战,我出洞口就有两名战士接着我顺首一条壕沟向阵地深处走去,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目的地:597团1营,所在的位置是左九。我被分配到3连,在连部东侧第二个猫耳洞里住下了。</h1><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3连阵地上拍的前排中为后任连长:高兆全、后面中为该连指导员:老惠,右边的是我。</font></h1> <h1> 三 连 :全 师 预 备 队</h1><h1> 597团3连轮战时担任师农场的生产经营,轮战任务下达后迅速与其它部队一样扩编、列装、动员、军训等一系列备战工作,随某师于1985年3月11号离开山东明水营区,长途开拔,来到云南文山州砚山县一个叫窑上村,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严酷训练,4月连队向南温河基地开进,5月中旬开始接防南京军区一军的防御阵地。此刻,3连的任务也已下达:担任全师的总预备队。</h1><h3> </h3><h1><font color="#ff8a00">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211”高地,图中黑字标记的227是越军的阵地,从图上能看出“211”的1一2—3号哨位。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山坡上,我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友军拍摄)</font></h1> <h1> 临 危 受 命 的 三 连</h1><h1> 1985年5月31号,我军接防后与越军打了第一仗,我军全胜,“老山”前线防御的主要方向便是某师主力团:一团,531大战后据说我方在“255”高地前的“211”阵地上失去了两个哨位,于是我军对失去的哨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轮战部队都知道“老山”前线的“的211”,由于我方在此高地上的争夺战中付出了具大的代价而名声大噪。官兵们人人旨知。</h1><h1> 所谓“211”是我军在诸多防御阵地中的某个阵地的编号,它的位置特殊,处于防御前沿,与越军“227”连接,与我设防的“255”有三百多米,是一个孤立防御阵地,531大战后据越南宣称占领了两个哨位,我军得知情况后决定夺回哨位,先后组织了四个步兵连组成突击队,敢死队等轮番冲击,几天下来进攻受搓,人员伤亡惨重,越军凭借有利地形,用各种火炮拦击,密集的炮弹落在狭小的山坡上。四个步兵连的官兵有许多战士牺牲在此,受伤的官兵到处都是,一团巳经无力量争夺该高地了。</h1><h1> 三连临危受命了,85年6月9号晚上连队受命从松毛岭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奔袭,集结于255高地周边。</h1><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211”等著名阵地的全貌(友军拍摄)</font></h1> <h1> 连 长 为 国 捐 躯</h1><h1> 我在3连观战时听到该连讲述的故事主要围绕着连长的牺牲,和攻打“211”的失利,3连长从受命到牺牲不到二十四小时,那天晚上他带着自己的连队远距离、跨建制、冒风险、长时间,奔袭,在前无接应,后无援兵,的情况下穿梭在敌我阵地之间,他的连队冒着敌人的炮火,踩着地雷阵,顶着烈日炎炎和雨水冲刷,孤军穿扦,拖着极其疲惫的身体以牺牲两名战士的代价,终于到达了进攻出发阵地“255”。</h1><h1> 此刻,连长来到前指接受任务,明确3连就是去接替一团久攻不下并付出惨重代价的“211”,战士的情绪与周边的空气一样疑固了,连长与指挥首长争吵,连长知道任务是何等艰具,他想为战士争取一下喘口气吃点东西补充体能的时间,自己也好熟悉一下地形地貌,了解一下敌情,商讨一下战术部署等等,可惜无奈,上级领导要求立即组织实施攻击,田连长带着气愤难平铁青的脸色二话没说带着一排部分战士向“255”阵地前面摸去了,攻击的主要方向“向211”在天黑下更本不知道在什么方位,连队的大部分官兵留在“255”阵地疲倦地躺下了,此时,田连长在迷茫中失去了方向,踩响了地雷,一条腿炸断了,一排的部分战士也被越军的炮弹炸散了,一排长,高兆全带着一名通信员季云峰摸到了“211”三号哨位,幸存下来了。</h1><h1> 田连长爬到一块大石头傍忍着伤痛,流着鲜血,在没有通信联糸,没有救护人员,没有水和食物情况下,生存空间是很小的,天亮前后方战士组织实施救援,连长躺在担架上,士兵们一步一滑把连长抢到“255”,接着向后方艰难地转移,可惜,为时已晚,田连长牺牲在战士们运送的途中。这位山东汉子带着对祖国无限忠诚,对战士的无限热爱,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把青春献给了祖国。</h1><h1> 我到3连见习观战时他已牺牲三个多月了,一排长高兆全接替连长职务,每当我们谈起田连长身前身后的事儿,老高总有一种负罪感,嘴里不停的说连长家里怎么办呢?据说:田连长妻子来信后连队让文书代连长写回信,后来我离开3连时,还一直瞒着烈士的家属。</h1><h1> 前几天我在江宁,小季和我说连长家庭非常困难,妻子身体不好,开开追悼会的当天,其妻子躺在门板上被人抬着去的……。</h1><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这张照片是1985年10月1号,军作战处:施新芳首长到“左九”来慰问我时,站在堑壕里拍的。</font></h1> <h1> 通 信 员 季 云 峰</h1><h1> 我在3连接触最多的就是连部通信员小季,他本是一排的通信员,一排长火线提拔当连长,他跟着老高当了连部的通信员,小季跟着老高在“211”三号哨位蹬守了11天,也是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通讯工具,前方支援等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还天天挨着越军的枪炮袭击,奇迹般的存在下来了,我十分敬佩这位小战士。</h1><h1> 小季,南京江宁人84年入伍,是一位城市兵,父亲也是一位老干部,这个小老乡个子髙高的,很瘦弱,但是非常机灵,脸上挂着一脸的幼嫩,我一有时间就去找他聊聊3连和他本人的故事,这位天真可爱的小战友总是认真地、饱含深情地给我讲述他和3连的故事。</h1><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我用这架常州生产的“红梅”牌照相机在阵地上为他拍了几张珍贵的照片。</font></h1> <h1> 小季介绍“211”非常详细,许多残酷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文章受到篇幅限制,我简单讲述了,小季说着连长阵亡后的:攻击、后撒、休整,过程。</h1><h1> 3连在付连长的组织指挥下从6月11号开始连续几天对“211”实施攻击,一批批优秀的士兵、班长、党员、等先进分子组成敢死队,突击队,不分昼夜地向“211”一号二号哨位多批次地轮番攻击,其结果是可悲的,“211”还是那个“211”面前的越军还是那个越军,无非是青山变成釆石场、植被被双方炸没了,土地烧焦了,阵地前沿散落着许多丢启的武器装备、还有没来得及送到阵地上的各种罐头食品,还有巳经发臭的双方士兵的遗体,此时的3连经近十天的激烈战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官兵们提起“211”,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h1><h1> 小季与老高排长守着3号哨位,度日如年,由于没有通信设备,断粮,断水,排长令小季跑回“255”报告前方情况,并了解上级指示,联系后勤保障,和伤员抢救,烈士遗体转运等事项,可谓小季通信员的职任何等之大啊!</h1><h1> 小季凭着对全连官兵负责任的态度,冒着生命危险,东藏西躲敌人的枪炮弹,每次都是这样来后穿梭于“于211”和“255”高地之间。小季在11天的坚守中来回于敌我两阵地之间,在敌人的眼皮下传递着一个个重要信息,奇般地完成了十分艰巨的任务,确保阵地掌握在我3连的手中。</h1><h1> 3连经过11天的激战,以死伤几十人的代价,后撒了,6月19号他们三三两两结伴搀扶着眼含泪水,破衫烂衣,面无表情,深怀痛惜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地穴之地。撒后松毛岭休整后、连队残缺不全地来到“左九”,接受新的防御任务。</h1><h3> </h3><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这些照片都是我用我的相机给小季拍的。</font></h1> <h1> “211”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暂时恢复平静下来,后来我军指战员;痛定思痛,调整了战术,于1985年9月上旬偷袭“211”,轻松地拿下了一号二号哨位。阵地才得以完整的回到我军手中。</h1><h1> 小季在连队更加忙碌了,他跟着连长察看全连的防御阵地,他常常穿着一条裤衩,光着脚丫子,光着膀子向各阵地传达着各种指令。</h1><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的照片也是我给小季拍的,左边第二是小季。</font></h1> <h1> 地 雷 、雨 林 、猫 耳 洞</h1><h1> 十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两山”轮战,规模之大、等特殊性是无与伦比的,战场开劈在崇山峻岭的热带雨林中,海拔之高,山体地貌复杂,天气淡热潮湿,丛林中植被茂密,毒虫之多,作战部队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我在阵地上的几个月看到的和照相机拍的照片记录下来的战场景象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战士们长期在野外生活作战,他们常常是赤身裸体,烂裆、等疾病伴随着战士们,部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又没有足够的食品药品,淡水,蔬菜水果等,加上埑壕里,猫耳洞中活动范围小,官兵们的体质越来越差,似乎是一群野人生活在群山雨林中。</h1><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的照片可以看出小季与战友们战斗生活就是这样子。</font></h1> <h1>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最为流传的就是“猫耳洞”了,它是丛林中我军防御阵地中的一种防护洞,用来单兵作战防御的,由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处于亚热带丛林之中,官兵们都用猫耳洞来作挡风披雨和抗击炮弹袭击的工事,我们用猫耳洞来形容前方将士的艰辛,才使得国人家喻户晓。</h1> <h1> 阵地上的所有物资包括武器装备都有一支“军工”来供给,某种程度上说军工是最危险的,他们每天都要给前方将士送给养,前方的伤员,烈士遗体等都要由军工负责抬回,军工们每天冒着炮火,地雷,恶劣天气等、靠着肩背手提,负重常常超过自己的体能。军工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和预测的。</h1><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这张照片是军报记者拍的,照片中是3连担任军工,运送物资在堑壕中休息。</font></h1><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 <h1> 在这里我不能不说前线阵地上的地雷,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官兵们谁也说不清阵地有多少埋在地里的地雷,可以说是满山遍野都有地雷、而且地雷的品种许多许多,非常复杂,连工兵都说不清楚,许多战士被地雷炸死炸伤。</h1><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这个叫手雷,它是我军单兵防身武器,关键时刻用于和敌人同规于尽。</font></h1><h3> </h3><h3><br></h3><h3><br></h3><h3><br></h3> <h1><font color="#333333"> 经过几十年的排雷工作,还有许多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之中还有地雷,当地政府竖着这样的牌子,告戒人们远离地雷。</font></h1> <h1> 小季在中午吃饭的时候給我看了这照片、他神情严肃地对我说,照片是在山东部队所在地:明水拍的,照片中四个战友都是江宁区东山镇同年入伍的战友,他们入伍后分配在一个团,轮战时都承担着不同的作战任务,可不幸的是其中三人都牺牲了,这留下来小季一个人。我听到小季介绍他们牺牲过程时候心里特别难过,我反复看着照片中他们的笑容,我十分惋惜,为幸存者小季而祝福。福</h1><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这照片中最后面就是季云峰,前面三位都牺牲在老山前线,</font></h1> <h1> 幸存者:季云峰他努力帮助烈士的家属,宣传烈士的伟大精神,帮助烈士安葬于烈士陵园。</h1><h3> </h3><h1><font color="#ed2308"> 这照片就是前年在同年入伍的烈士安葬仪式上的讲话照片。</font></h1> <h1> 三个月的见习结束了我带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告别三连,临走时我拿出一件衬衫送给小季作以纪念品,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老山前线,我与指挥组的战友们踏上了北去列车。回到了山东部队驻地。几年后我转业到地方,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深深地感受到:</h1><h1> 老山: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山。</h1><h3><br></h3><h1> 三连:是我一生最崇敬连队。</h1><h3><br></h3><h1> 小季:是我一生中遇见到最勇敢的战士。</h1><h1> 198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珍惜今天,因为是我去过老山。我崇拜英雄是因为英雄就在我身边。我用央视的几句话来结束我的文章吧。</h1><h3> </h3><h1> 英雄者…国之脊梁,是火种是旗帜。 舍身者…国之大义,为缅怀为前行。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万世长存。</h1><h1>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h1><h3> </h3><h1> 2019年清明节前:李亚新</h1><h3> 转发不纠</h3><h3> </h3><h1><font color="#ed2308">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离开军部时与军首长的合影,左边第一人就是我。</font></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