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姥娘"和"娘"

故里人家

<h1><b>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在这母亲节到来之时,我祝全天下的母亲,节曰快乐,身体永远健康万事如意。</b></h1> <h1><b>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是温暖、是港湾;在世人的眼里,母亲总是与奉献、伟大、坚强这样的词汇挂钩,妈妈永远是世界上最慈爱的母亲。</b></h1> <h1><b>中国字"娘"是子女对直属亲属关系的称谓,因此从女从良,是子女对双亲女性的遵称。是现代人“妈妈”的另一种传统叫法。古代人对母亲的称呼是娘、阿娘或娘亲,又有阿母、老妈子(粤语,北方话“老妈子”是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称呼,满语称额娘。有时候父亲或母亲的丈夫(继父)也会用儿女对母亲的称呼(妈妈或孩子他妈)代表他的妻子。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有家母、家慈,称已死去的母亲为先妣,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令堂或令寿堂。古汉语中娘一般指年青女子,多指少女。日本汉字和ACG界用语中,娘则是女儿、少女或女子的意思。</b><b><br></b></h1> <h1><b>娘的的妈妈北方人称之谓姥姥,是娘的老的姥娘。因此,中原人又称之谓老的娘为姥娘,是姥的娘矣。到了南方,南方人称外婆,是从娘亲的婆婆定位。所以,母亲的父母又称为外祖父母,又称外公、外婆。“姥姥”的出现很可能是在明代。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记录:“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母之母曰姥姥。”后世,“姥姥”也一直在文献中出现。各地方言又称姥姥/姥娘/外奶/外婆/嘎婆/嘎嗄/家婆/家家/姐婆/姐姐/毑毑/舅婆/舅奶等名称。</b></h1> <h1><b>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当然,中国人的母亲节更有中国味道。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等礼物。从小就孝敬父母的中国儿童会尝试着为母亲做饭,洗脸,化妆,演奏音乐,绘制图画,让母亲们快乐地过节。人们在这一天除了孝敬自己的生身母亲之外,还会以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的方式向更多的母亲回报亲情。</b></h1> <h1><b>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最伟大的人是母亲这个人!娘在!家就在……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健康!快乐!</b></h1> <h1><b>让我们永远拉着妈妈的手,让幸福永远记在心头!</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