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思 紫 竹 院

老金

<h3>  紫竹院是北京西北部一个不太大的公园,园中有一大片水面,称莲湖。夏秋季节,荷花盛开,翠柳临风,荷叶摇摆,美不胜收。湖中有一青莲岛,岛上一座小山上修了一座"揽翠亭",站在亭上可腑看全园。岛上建有梅、莲、虹三座拱桥,与岸上联通。来到紫竹院,无论是花径赏竹,还是莲湖荡舟,都会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h3> <h3>  紫竹院,最令人神往的是竹林。无论在湖畔,还是在青莲岛上,竹林青翠欲滴,遮天敝日,竹影婆娑。轻风吹拂,竹叶摇曳,鹊鸟穿林,宛如人间仙境。</h3> <h3>  蓮湖北面,有乾隆年间修建的码头和行宫,是为其母亲从高粱桥乘船去清漪园(现颐和园)時,下船小憇观光之地。这座行宫构思小巧,作工精致,雕梁画柱,彰显皇家气派。</h3> <h3>  门楣上的扁额都是乾隆御笔。</h3> <h3>  莲湖上的码头。</h3> <h3>  在行宫右側有一座"紫竹禅院″,是佛教寺院,光绪年间重修時改为"福荫紫竹院禅院"。寺院二进院落,主要供奉紫竹观音。</h3> <h3>  紫竹院素雅幽静,让人流连忘返。但对我来说还有一段难忘的记忆,让我难已忘怀。</h3> <h3>  五十多年前,正是"文革"运动开始時,全国学生进行了"大串联"。当年九月,我也"大串联"到了北京,就住在紫竹院。当時串联到北京学生太多,各单位都想方设法做好接待工作。公园让出办公室,搭上地舖,垫上草垫和褥子,舖上床单,供我们休息。虽然简单但是整洁干净。吃饭是馒头、米粥和小菜,既不要钱又不收粮票。让我感到惊喜和温暖。</h3> <h3>  和我一同串联的康昕光,他是高三一班的,他虽然长我一年级,但很早就认识,而且是好朋友。我知道,他人很聪明,学习也好,还有一副好嗓子,唱歌很好听。</h3> <h3>  我们可以免费划船。一天下午,到院校看完大字报回来,在竹林里散步,十分兴奋。我倆划了一只船,荡漾在莲湖上,眼前荷叶飘香,花红柳绿,除了远处大喇叭里传来的语录歌曲,我们像到了脱离"文革″运动的伊甸园。那些批老師、斗校长、破四旧、戴高帽的阴霾一扫而光。康昕光不禁忘情地唱起歌来,他嗓音時而高亢宏亮,時而婉转幽扬,附近划船的人都围拢过来,啧啧赞叹。他毫无羞色,越唱越有劲,歌声随着阵阵秋风飘向远方,我也被他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h3> <h3>  船靠了岸边,他也唱够了,我也划累了。我惊奇地发现园林工人正在荷塘挖藕,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挖出新藕的模样。工人们穿着大皮靴,用铁锹在泥水挖出一根根粗大的藕,用水一冲又白又胖。我问:"根都挖出来了,明年还能长荷花吗?"工人告诉我:"根是挖不净的,只能挖出一部份″,"如果不挖,根上的芽太多,明年菏花长不好。″在这里我明白了为什么藕要挖出来的道理。晚饭,我们的菜就是炒藕片,甜絲絲的清脆可口。</h3> <h3>  这次进北京,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排山倒海似的人群中欢呼"毛席万岁!″時,我亲耳听到毛主席发出"人民万岁!"的声音,我不禁热血沸腾,顿時觉得十分幸福和自豪。"文革"初期,对这场运动的认识是肤浅的,虽然心里有太多的不解与迷茫,但是思想上还是有着跃跃欲试的冲动。</h3> <h3>  这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件小事,但却让我很难忘记。不是我自作多情,在那动乱纷纷的年月里,能离开充满火药味的批斗会场,特别是在北京能受到人们的尊重,渡过了愉快時光,那是多么难得和难忘呀。</h3><h3> 今年的阳春三月,我又一次来到紫竹院,寻找我当年的足迹,寻找昔日的欢歌笑语,试图找回当年的记忆。可是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眼前的一切是那么陌生,当年的场景如过眼云烟,在岁月的红尘中早己消散。</h3><h3><br></h3> <h3>  虽然我己年过古稀,但是我把在紫竹院几天的愉快生活,作为我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深深刻在脑海里。谨写此文,让文字留下我的记忆。</h3> <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