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重排新解》连载之33 《孝悌篇》之“尽心”小节/◆尚平子

吴春安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尽心·</b></h3><h3></h3><h3> </h3><h3></h3><h3>【原文】 </h3><h3></h3><h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1·6)</h3><h3></h3><h3>【订正】</h3><h3></h3><h3> 子曰:“弟子¹入²则孝,出则弟³,谨⁴而信,泛爱众⁵而亲仁行⁶,有余力⁷则以学文⁸。”</h3><h3></h3><h3>【注释】 </h3><h3></h3><h3>  1、弟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弟子规》书名里便是此义,这是广义的解释;二是指学生,这是狭义的解释。</h3><h3></h3><h3> </h3><h3></h3><h3>   2、入:《礼记•内则》曰:“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说明周朝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室。入是入父母之居室,也可以解释成回家。</h3><h3></h3><h3>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走出父母之房门。前释“出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礼对待师长”不妥,因为古代学生必须像尊重父亲那样敬重老师,称之为“师父”,需要像拜父母那样跪拜,而尊敬兄长的悌礼则不必跪拜。史书记载孔子逝世后学生便像父亲去世一般守孝三年,用的是孝礼,能够证明。</h3><h3></h3><h3>  4、谨:寡言少语,古代称之为谨。此处指言行谨慎。</h3><h3></h3><h3>  5、泛爱众:就是博爱,不仅仅只爱自己的亲人,要广泛地爱社会上各种行业、各种层次的人。</h3><h3></h3><h3>  6、亲仁行:此处原断句为“亲仁”,解释“亲”为亲近,“仁”即仁人,指社会上那些具有仁德者,我认为不妥。正确的断句应为“亲仁行”,“亲”为亲自,“仁行”即做具有仁德的事情。</h3><h3></h3><h3>  7、有余力:指工作之余有剩下的精力,亦可理解为闲暇时间。</h3><h3></h3><h3>  8、文:广义指文化,狭义指古代文献,主要有关诗、书、礼、乐等方面的书籍。</h3><h3></h3><h3></h3><h3></h3><h3>【译文】 </h3><h3></h3><h3>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要在内心里爱社会上各行业、各层次的人,并亲自做那些具有仁德的事情。有剩余的精力,就学习文化知识。”</h3><h3></h3><h3>【解读】</h3><h3></h3><h3>  这段文字记录极像是临别赠言,即孔子在交待经过三年学习即将毕业离开的弟子们,要求他们回归社会后,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慎、守信、博爱等良好道德观念和品行的培养,并亲自去撒播仁爱的种子。如果工作之余还有剩余精力,则继续学习,增长文化知识。</h3><h3></h3><h3>  这很清楚地表明了三点:一是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二是传播仁道要注意不只是耍嘴皮子,而且重在身体力行,扎扎实实地去做,这样,儒教的传播才有说服力,不致于成为一种虚伪的说教;三是毕业生应利用余暇继续努力自学,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不能满足于老师课堂传授的那点知识。</h3><h3></h3><h3>  事实上,孔的学生们也是这样做的,曾参、子路和闵子骞都在“二十四孝”之列,有若成功研究出了个人孝悌修身与治国安邦重大关系的成果,被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采纳;曾参还每日三省吾身,并在社会生活中力求忠信,《曾子杀猪》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h3><h3></h3><h3> </h3> <h3>【原文】 </h3><h3></h3><h3>  子游¹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²。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³,何以别⁴乎?”(《为政篇》2·7)</h3><h3></h3><h3>【注释】</h3><h3></h3><h3>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比孔子小45岁。 </h3><h3></h3><h3>  2、养:赡养,指对老年者的供养。</h3><h3></h3><h3>  3、敬:恭敬,这里指自然流露出的尊敬、孝顺的态度。</h3><h3></h3><h3>  4、别:区分。</h3><h3></h3><h3>【译文】</h3><h3></h3><h3>  子游问什么叫尽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对父母之孝,只能说是在供养。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人饲养,如果不从内心里孝敬父母,那么这种供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h3><h3></h3><h3>【解读】</h3><h3></h3><h3>  作为劳动力的牲畜马和为人看家的狗(现代主要是一种宠物)也能得到人的饲养,而在当时流行的“孝”的概念,也就是对年老力衰、风烛残年的父母给予这个待遇,便称作尽孝了。孔子没说杀了吃的猪也得到了人的喂养,算是嘴下留情了。父母亲是给予后代生命的至亲,显然应该有更高的赡养层次,而子女幼年享受了父亲的精心哺育,也有义务还这个“情”。孔子在本条和其他篇章都说明了,对待父亲不仅要养,还要在精神上给予快乐,侍奉中要做到和颜悦色,积极主动解决生病中的治疗和护理问题,生活中尽力满足他们的意愿和要求,等等。</h3><h3></h3><h3> </h3><h3></h3><h3>【原文】 </h3><h3></h3><h3>  子夏问孝。子曰:“色¹难。有事,弟子服其劳²;有酒食,先生³馔⁴,曾是⁵以为孝乎?”(《为政篇》2·8)</h3><h3></h3><h3>【注释】</h3><h3></h3><h3>  1、色:脸色。前释为女色,误。</h3><h3></h3><h3>  2、服其劳:服,服务;劳,劳动。“服其劳”即伏侍、护理长者,以及替他们劳动。</h3><h3></h3><h3>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等;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h3><h3></h3><h3>  4、馔:音zhuàn,意为吃喝。</h3><h3></h3><h3>  5、曾是:光是,仅仅是。</h3><h3></h3><h3>【译文】</h3><h3></h3><h3>  子夏问怎样尽孝,孔子说:“在子女尽孝方面,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事时替父母去做,有酒席让父母享受,仅仅做到这样,儿女难道就可以算作尽孝了吗?”</h3><h3></h3><h3>【解读】</h3><h3></h3><h3>  前面,孔子界定了“孝”的丰富内涵,批评了人们因误解而产生的一些错误做法,然后谈了“孝”的重点是护理在疾病中的父母。本条则重点讲了子女尽孝的难点所在,强调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要求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孔子的阐述,一方面使中华“孝”文化的理论系统化;二是具体指导人们通过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让父母都得到尊重和享受,以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h3><h3></h3><h3></h3><h3></h3><h3><br></h3> <h3>【作者简介】吴春安,笔名尚平子、尚笑、吴戈,1963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军校本科毕业,工学士,军油工程师。系原广州军区联勤部油料系统上校军官,二等功臣,广州军区知识竞赛冠军,广州军区后勤部1996年度手枪射击第一名,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广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2001年退役从事证券投资分析,业余坚持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人生成果横跨军油管理、军事训练、新闻采写、文学创作、谱牒研究与编纂、歌曲创作、书报刊编辑、股市评论、儒学研究、旅行和命名,著述900万字,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另类博士。联系作者:微信shangxiao63,qq37585822。</h3><h3></h3><h3>【吴春安原创抒情歌曲】中华演出网网址:</h3><h3>http://m.show160.com/user/7336940/music?from=groupmessage</h3> <h3>【欢迎读者久按二维码免费订阅“第一杂家”(dyzj)公众号】/<h3></h3><h3></h3><h3></h3><h3> —读后感觉好,请转发到自己的微信圈或群—</h3><h3></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