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弟子班”之后(一)

d k

<h3>  每年暑假师兄弟围在于老师身边画画已是惯例,取经解惑。把创作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心得拿出来探讨,审视自己找到问题,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交流是实在的,过程是充实的,心情更是愉快的。这样的“暑假写生季”持续了十余年,在于老师的理论实践指导下,众师兄弟不断进步成长,对古典写实绘画的造型原理、油画技法、油画材料等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学大师、取上法、走正路、练真功”不是口号,是埋在画者心里的种子,土壤肥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h3><h3> 去年有幸参加“弟子班”,辅助老师的素描教学工作,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意识到自己的大问题,我迫切要解决它。快一年了,现在看来有些收获和进展。人不就是在不断学习,纠正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吗?这是实在话。</h3><h3><br></h3><h3></h3> <h3>  “写实难,画好写实更难!”越来越感到这句话的分量。好写实不但要有扎实的功底(造型能力)更要见画者的心性才情(感受力和学养)。功底薄弱就露怯,心性麻木就空洞乏味,两者具备才是真高手。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不能进眼。</h3><h3> </h3> <h3>  绘画难在兼顾。写实绘画有其造型规律和技法规律,掌握后便是造型能力。但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就能画出好写实吗?答案是:未必。这是我在“弟子班”阶段意识到的大问题。记得我和于老师同画相似角度的人体模特。我努力按规律画,希望造型要准确,线面转化要到位……结果好像也还过得去。但把画放到老师的作品旁,棒喝一般使我清醒。老师笔下的人体丰盈饱满,鲜活如同可以呼吸。而我的画明显呆板空洞。这让我意识到缺少些什么——真切的体会和感受。看过师弟奎霖的一批好作品,更明确了这一点。规律技法的掌握是手段而非目的,画更重要的是见心性。伦勃朗那句“画出世间万物的内在精神”不仅是名言,更道出了绘画的天机。</h3> <h3>  近一年的时间里,画速写素描基本没有中断过,应当是这几年效率最高的阶段。连续的作画状态让我受益,画画的思路不断,手感不断。每每面对模特便雄心壮志,暗想:要画出自己最好的作品来。但结果常令我沮丧。端详当日的画作总有不如意的地方,想想如果思路再清晰些应该可以好一点。这样的遗憾基本伴随每天的工作。但也庆幸有这遗憾,想到明天画谁时就会莫名的兴奋,憋着劲儿要拿下,补足这缺憾。我想能力就是这么一点点练起来的,希望更实在些,让这棵树长的粗壮实心儿。</h3> <h3>  “尽精微,致广大”真是难以企及的高度!美术史中被称为大师者,无一不达到这境界。例如丢勒,技法精湛至极,笔下细节有勾魂的魔力,但造型的整体控制又是水准最高的,无论线条的曲直疏密、体块的方圆锐钝,都统一在和谐明确的整体造型中。解决整体和局部这对儿关系似乎是永远绕不开的问题。迷恋于精彩的细节刻画,便忽略整体的造型构建;用力追求体量的“瓷实”厚重,又偏离最初对形象性格特征的敏锐感受。何其难啊!每每搞得焦头烂额,沮丧之极。面对这样的问题还是要头脑清醒找到解决方法。</h3><h3> </h3> <h3>  起初的“团块”最为关键,建立起形象的几何特征,就是一再提及的“建筑问题”。几何特征一旦把握住,形象必然准确,高手不画细节也像模特。“团块”就是抓几何特征,包含位置、剪影、透视、榫卯诸多关系。“团块”顺利便是开门红,等于对整体构建和大关系有了预制和铺垫,接下来的深入过程会轻松很多,细节刻画时没了后顾之忧,有效避免“谨毛失貌”。总不能框架结构没扎牢就急着按门和窗户,立不住!漂亮的笔墨线条是休养品性,急不得,也不是模仿的事儿,先盖好房子再装修。梵高就好,老老实实盖房子,朴实而虔诚。</h3> <h3>  “画是画出来的”,听起来是废话,但有值得体悟的地方。要区分“画”和“抄”两类作画状态。所谓“画”必然强调“书写”的意味,是画者感受的主动表达,写生过程里难以做到又必须做到的状态。这要求画者一方面全神贯注主动出击,保持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确保笔笔有神气不倦怠;另一方面画者又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力,否则会力不从心,笔不到意也不到。所谓“抄”就是被动描摹,木讷而机械,全然无生气。我希望画面具有“书写感”,那是“意在笔先”的结果,是主动的写生状态。</h3> <h3>  画画全在“火候”,主次、虚实、强弱等画面逻辑是永远的课题,唯有千锤百炼才能游刃有余。水平的高低就在于“火候”的把控。一夜间打通“任督二脉”成为高手是妄想,这种“天才”只出现在小说里,其实很滑稽。不直面问题,抱着那一点小成绩不肯下功夫,更是愚笨。</h3><h3> 每天要练功,锻炼眼、手、脑甚至心智。我庆幸总有机缘能看到自己的问题,更感恩有师长高人指点迷津。</h3> <h3>  “弟子班”之后,一张张画到现在。这期间于老师给予我很多指正和帮助,也使我可以看到自己每一个阶段的进步,同时发现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这让我踏实,即使还在山脚下,但知道在做什么,应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