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姚安城 半部云南史

吴鸿基

<h3>这次同学聚会,家在楚雄的余存良大哥作了周密安排,其中之一就是参观姚安县的光禄古镇。</h3><h3> 云南的古镇有很多,但是被冠以“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的就唯有姚安光禄古镇。作为云南的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它就像云南千年变迁的刻录机,它记载了大理国的兴衰,也留下了高氏家族的辉煌。走进光禄古镇,深深感到厚重的历史底蕴。我曾参观过山西平遥古城的 县衙,从布局看,和平遥古城毫不逊色。</h3> <h3>史上则为政权建置最早,辉煌盛极一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总管府位于龙华山下古镇之西,与高雪君祠(高氏土衙)、高氏宗祠为邻,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两汉、唐(南诏)、宋(大理)、元、明、清七代。期间或军镇、或府衙、或自治土司衙署,皆有政治管理机构相延。世称“七朝古衙”</h3><h3>元代时,赛典赤统治云南,在行省之下,设立路,府,州,县四级进行管理,姚安路为云南行省三十七路之一,治在光祿,称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是一个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最高长官称总管。</h3> <h3>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又称高让公故里,俗称高土司衙门。旧址始建于唐,后屡修,元为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其建筑系三重堂古代宫殿式结构,历经元明清三代。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是元代西南军事和古姚州地方政治的合署办公区,它为三横一竖的“王字型”结构,由仪门、一重堂、二重堂、三重堂、古戏楼、过厅和两厢组成。</h3> <h3>光禄镇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高氏家族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佳话,涌现了高奣映、赵子骧、马驷良、赵鹤清等名人学士</h3> <h3><br></h3><h3>一重堂又称勤勉堂。这里是元代云南省的公堂。体现了政务的标志,姚州升路,总管府治在光禄,光禄高氏功不可没。所以勤勉堂有联云:“惟世济忠孝,自远述职,故姚安升路,乃有承高候勋德;当宣上德化,勤敏趋事,至军民咸宁,以无负天地荫恩”,说明光禄的高家世代都尽忠尽职,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才有姚安路辉煌的发展。在正堂的外联上有联云:“笔端皆民命,一挥莫负苍生托;头上有青天,万事全凭方寸心”,从这副对联里就能看出,在姚安路军民总管府任职的官员,都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办事审案就像青天老爷一样办事公平公正,不辜负老百姓的嘱托。在正堂的两侧有一些古代的办公设施和一些刑具,大家可以先请上一个青天老爷手拿惊堂木,两边站满衙役,上演一出当时办案的威严。</h3> <h3>二重堂也叫思補堂,这里就是元代时云南省最高行政机构了。正殿为极具元代标志性建筑特征的“马鞍型”,因为元朝是蒙古族的天下,而蒙古族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元代“马鞍型”建筑,有着四平八稳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固。所以元代军民总管府历经700余年,尤其在地震偏多的姚安仍巍然屹立,就是取决于这个特点。</h3> <h3>大唐都督府,南中军王殿</h3> <h3>老城遗址</h3> <h3>在玉正堂前合个影</h3> <h3>高雪君祠说明碑</h3> <h3>三重堂叫“怀远堂”,现为滇中国学院,滇中国学院是依托楚雄师院中国语言文学云南省硕士点建设一级学科而设立的一个学术及文化平台,其重要职能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探寻滇中地区各民族传统社会文化与华夏文化之圆融历程,切实服务于滇中地区现代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人文科学领域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发展学术的影响力,提升人文科学研究水平,向社会呈现更多有品质的学术成果。</h3> <h3>两侧是会文馆和会武馆,是接待文武官的地方,也是文武官的议事厅。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在府衙的后面会有一个议厅呢?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中央政权包括了行政和军政,而古姚州是边疆民族文化特别鲜明的地区,在我们姚安路军民总官府任职的官员即掌管着兵权又掌管着政权,可以说是文武同治,这样的统治方式在整个中国来说是很少见</h3> <h3>在勤勉堂的对面是古戏台,匾额上有写“礼乐遗教”,是宣扬儒教的礼仪文化的体现。古时有官方往来或重大接待时,办完公事,便可以过厅座下喝喝茶,这时就可以欣赏古戏了。</h3> <h3>在当地,有“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的说法。大约从唐代起,高氏家族就开始在这里行使统治,虽然名称各异,但府治都在原地修建,连续驻守达20余世。在高氏职位世袭者中,其子孙也不乏忠君报国的仁人志士,如誓死效忠明朝被斩于昆明五华楼的高泰祥,以及后来的大学者高雪君等。高氏家族在云南前后历经54世,直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才因“改土归流”,被迁移江南。至此,姚安军民总管府伴随着高氏家族,沿袭了26世,时间达700余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