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人,文明祭祀

Monner

<h3>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记忆。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祀,我们以此怀念先祖。但作为一个当代人,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却不仅仅是一个“扫墓日”。怀念祖先,不忘先人,是我们世代传承的传统。然而,清明祭扫的习俗虽然传承千百年,如今在很多地方依然还只是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一些人日子好过了,有钱了,到清明节就互相攀比着烧纸钱、放鞭炮、点爆竹。烧几百万的纸钱、几千万的冥币……人们争相以这种方式对先人表示着“孝心”。以这种方式悼念先人,到底是出于祭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祭扫人自己的虚荣心理?可能应验了人们所说的,这些都是给活着的人、给别人看的。这样做不仅耗费大量财物,更污染了环境,损害了人们的精神健康,还很容易引发火灾。</h3> <h3>  其实,古人在清明节时不仅扫墓,还包含有踏青、春游等内容。去除坟上杂草,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有的还会选择一个恰当的日子,一家人相邀去墓地、陵园祭祀先人,而后再去游览踏青,这样做不仅安详和谐,同时也避开了城市的拥挤和嘈杂,比单纯为扫墓而扫墓更有一番风味。寄托哀思并非焚烧纸钱一种,祭奠祖先有多种方式。又何必一定要焚烧纸钱?</h3> <h3>  &nbsp;社会在发展,我们的观念也要进步。清明扫墓要与节约资源、净化环境、有利身心健康结合起来,要提倡鲜花、水果祭祀,写纪念文章寄托哀思等文明祭扫活动,不要让清明节剩下焚烧。不要再让清明节和火灾相联系。</h3> <h3>  清明时节祭祀活动增多,大家可以到正规的场所进行祭祀,并使用鲜花、植树等文明方式寄托哀思,减少明火祭祀,降低火灾发生概率。</h3> <h3>  山林、树丛中枯叶等可燃物在明火燃烧前一般会经历长时间的阴燃,很难被人发现,祭祀人严禁随意丢弃烟头,不要携带、使用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危险品,防止因烟头、烟花爆竹余热引发阴燃而导致的火灾事故。</h3> <h3>  </h3> <h3>  在路边、小区等处焚烧香烛时,要注意远离窨井和易燃、可燃物,防止燃烧残留物飞火引发可燃气体爆炸以及易燃、可燃物起火燃烧事故。</h3> <h3>  在山林、荒野、农田焚烧香烛时,要注意提前圈占、保护焚烧位置,防止火星引发大面积起火燃烧事故。在燃烧过后,要对残留物进行浇水、覆盖等处理,确保残留物彻底熄灭后才可离开。</h3> <h3>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讲文明、树新风,用文明祭祀、文明殡葬的实际行动,成为告别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祀、文明殡葬的带头人,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作出积极贡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