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策划 张瑜 </p><p class="ql-block"> 执行 周兴华</p><p class="ql-block"> 摄影 舒正齐张瑜周兴华等 </p><p class="ql-block"> 撰文 周兴华</p> <p>2019年3月16日,是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早上8点钟,我们17位同学汇集在重庆政协人大广场,搭乘考斯特旅行车,前往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忠县汝溪,去寻觅我们50年前的人生起点。</p> <p> “3.16”,这是一个注定了今生今世不能忘怀的日子——50年前的3月16日,我们这一群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怀揣科学家、工程师、文学家、艺术家……远大抱负和理想的不谙世事,书未读完,不知因为所以的懵懂少年,被一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最高指示,集体的像赶鴨子似的送到了农村。</p><p> 岁月蹉跎、前途未卜、理想毁灭,容不得我们思考,让我们措手不及……一切都在这场始料未及的下乡运动中开始。虽然,几年后同学们先先后后都回了城,但,那几年的生活却像用刀子和烙铁一样镌刻在我们心灵,永远永远也无法抹去。</p><p> 50年过去了,那里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一切,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梦境里,太想回去看看,看看曾经让我们学会自立、学会面对困境、学会成长的地方……</p> <h3>车行在回乡的路上,同学们七嘴八舌,谈起过去的林林总总。相同的年龄,共同的命运和经历,让我们有太多的心里话需要要倾诉。尽管事隔多年,下乡那些趣事、糗事一经提起,大家仍旧记忆如新,欢声笑语溢满整个车厢。</h3> <h3> 汝溪镇的汝溪桥,不仅仅是曾经、现在的交通要道、赶场时驻所,还是我们这群重庆知青的难忘的记忆和情怀。每次回乡,在汝溪桥下照相是必选景点。</h3> <h3>新一代农民将接受汝溪区、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和群众的改造。</h3> <h3>青春岁月,风华正茂。这是下乡到汝溪的同学,遗憾的是,少了周兴华和孔德惠……。</h3> <h3>罗珊、许玲敏和生产队的乡亲。</h3> <h3>这是,周兴华1971年12月,调工作离开汝溪和同学们的合影。</h3> <h3>中午时分,我们车来到汝溪镇上。返乡第一顿午餐好丰富哦,和50年前到生产队吃的第一顿饭比,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太值得记起了!</h3> <h3>纪念下乡50周年返乡同学和杨盛明兄弟、刘邦吉的合影。</h3><h3>前排左起:孔德惠、小刘(车福熙的夫人)、李清莲、罗珊、周兴华、许玲敏、张文智、周成珍</h3><h3>后排左起:舒正齐、张瑜、罗先觉、车福熙、舒正义、许玲敏的先生、许长发、杨盛明、 谭绍华、刘邦吉、杨盛淮</h3><h3>吔,江明德呢?跑哪里去了?</h3> <h3>回到汝溪的女同学。试问,是否还有当年的风采?</h3> <h3> 依然风度翩翩!依然帅气十足!哪个看得出来是奔“七”的男生?</h3> <h3> 没有摄影师的照片往往都很好!正齐为同学服务,好多照片都没有他。好遗憾!</h3> <h3>清莲、文智、德惠、杨盛明、兴华、杨盛淮二哥、刘邦吉。</h3> <p>溪沟大队知青。</p><p>还差秦忠敏、秦忠兰、罗先莉、陈贵荣、袁兴萍、袁兴容、王益秀、王春秀。</p><p>还有永远不能再来的:蒋玉富、袁西南、李清菊、周文忠。</p> <h3>车福熙、许长发、谭绍华他们是第一次到忠县汝溪,本来他们也应该在这里下乡,阴差阳错去了别处。</h3> <h3>汝溪河水又变清了,有人在河里洗衣服了。</h3> <h3>汝溪镇是逢1、4、7赶场,今天16号,街上显得有些清静。</h3> <h3>下午,大家分别到生产队去回望过去。</h3> <h3>“青山依旧在,只是人黄昏”。</h3><h3>汝溪的山水好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h3> <p>走在回队的路上,心情忐忑而激动。放眼望去,一步一景,好像外出旅游,大家都拿起手机,且行且拍且欣赏,好不惬意!</p> <p> 又是百花的竞艳时,岁月也就是在这花开花落间流逝的,一回望,那一瞥竟是50年啊!</p><p> 红的桃花、白的李花、黄的菜花、不知名的野花,山坡上,田地间,小路旁竞相的开放,一树树、一片片的镶嵌绿油油的麦田间,那么的美丽,那么的明艳,那么的亮眼。</p><p> 树还是那个时候的树,花儿还是那些花儿,那时,我们怎么就没感觉呢?</p><p>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人还是那人,景还是那景!就是看景的人的心情不同罢了!</p> <h3>这一树李花如此的繁茂,开得这么的热烈,是因为我们的到来?</h3> <h3> 站在昔日生活过地方,走在曾经熟悉的路上,回想当年的境遇,油然而生的感受五味杂陈——或孤独难耐、或幸运有加、或茫然无措、或随波逐流、或翘首以盼、或失落丧气、或峰回路转、或柳暗花明……</h3><h3> 在那两年多的时间里,好像过了一辈子,什么都经历了!</h3><h3> 这些经历,便成为我们这一生,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h3> <h3>看见姸艳的桃花,我有一种莫名的情愫,不知是喜欢还是嫉妒,她那么的美、那么的艳还那么的撩人。在春的信笺里,桃总是那么的深情款款的,不管不顾的,迫不及待,不等叶的露芽便放肆的绽放,桃总是最先用她的那一抹红,那一种艳,告诉人们——春来啦!</h3> <p> 溪沟大队是典型的小丘陵地形,起伏连绵的小山坡把我们的生产队隔成了6、7个组团。</p> <h3>生产队的菜籽花花儿feihuangfeihuang(菲黄菲黄),好看极了,还要到哪里去看菜花,这里就相当不错的啦!</h3> <h3>不知是哪家的枇杷树,结满了大拇指大小的枇杷果!好多哟!看来,今年枇杷又有个好收成了!</h3> <h3>在对面的那座山下,应该是溪沟大队一队。当年下乡知青秦忠敏兄妹,这次因故都没有来。</h3> <h3>罗先觉落户在溪沟二队。50年后,罗先觉已是罗局长退休,那些社员,还是社员,真是人与人不同!人同,命不同啊!</h3> <h3>三队的舒正齐,只顾给老乡叙旧聊天,全然忘记照相留影。看嘛,摄影师自个还没有一张回队的照片。好遗憾!</h3> <h3>舒正义大哥是四队的知青,终于找到当年的乡亲。</h3> <h3>能同这么多社员合影,是好不容易的!</h3> <h3>五队的知青——袁兴萍和袁兴容姐妹,因为带孙子走不开,这次也没有回来。</h3> <h3>对面山下是溪沟六队</h3> <h3>溪沟六队知青李清莲,回到生产队高兴得不得了。看!在花丛中笑得如此灿烂!难怪不得乡亲们都说:清莲才40几岁!好年轻哟!</h3> <h3>看见清莲这张照片,那首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诗跃然心头。好应景哦!</h3> <h3>清莲和社员的合影。</h3> <h3>七队的知青也没有来。他们也没有机会来了。</h3> <h3>溪沟八队的知青张瑜,如愿以偿,找到了生产队好多同龄的社员。他高兴极了!不虚此行。</h3> <h3>在生产队里,社员用丰盛的饭菜,款待远到的张瑜。</h3> <h3>车福熙、许长发、孔德惠和我,走在曾经熟悉的回家路上,不禁被一路景色所吸引,居然走錯路了。将錯就錯,不想却意外收获好多美景。</h3> <h3>我们十队有好多院子,现在道路都修到家门口了。</h3> <h3>这是,我和孔德惠下乡在溪沟十队最先居住的大院子前面的大田。因为,院子已经面目全非,只有这田地还是原来的模样。好多记忆,就从这个大院子开始……</h3> <h3> 这就是当年生产队的会计杨春模大哥。看见他了,我便想起这当年下乡的第一顿晚饭。</h3><h3> 那是,怎样的一顿晚饭哟!</h3><h3> 从县城到生产队折腾了一天,天已黑尽,我们又累又饿,眼前的一切,又是那么的陌生,心里满是不安和忐忑。春模大哥来叫我们去吃饭。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黑呼呼一大锅,我以为是猪食。大嫂给我们俩一人盛大一碗,满碗都是大指头般大的红苕和干菜,偶见几颗被煮成灰色的大米,我端起这碗“饭”,用筷子搅了搅,怎么也吃不下去。鼻子一酸,眼泪像断线的珍珠唰唰地直往下掉,我不敢擦泪,更不敢抽泣,怕被他们看见,只任泪水不住的流呀流……那一顿饭是怎么结束的,我已不记得了,</h3><h3> 但,那一顿饭,让我永远记住了农村那时的艰难。</h3> <h3>这是溪沟十队的原出纳刘邦吉(因为我妈姓刘,便认他为舅舅)和他的妻子,他们是我在下乡期间我最亲近的人。</h3><h3>他们是我的恩人。在下乡最困苦的时候,他们一家给了我像亲人一样的关怀。天旱那年,我吃水的田干了,他们翻两个山头给我挑水来,帮我种自留地,要說他们一家对我的好,可能要几大张A4纸才写得完………在读大学期间,我的一篇题为《小雨中的回忆》的散文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此文得到了广泛好评。</h3><h3>人要懂得感恩,“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虽然没有做到涌泉相报,但我一直没有忘记他们一家对我关照。回城过后,我一直跟他们都保持联系,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我愿意一辈子认这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舅舅!</h3> <h3>我已经是第四次回汝溪了。孔德惠因为下乡不到一年便转到南江她姐姐那里去了,这次是她第一次回来。她好多记忆都没有了,回来这次,她觉得太值得了。</h3> <h3>眼前的这个老人是我们生产队长龚庭月,他已经不认识我们了。50年了,我们也不认识他了!那时的龚队长还是蛮精明能干的。</h3> <h3>江明德和张文智是汝溪公社高峰大队的知青,他们回生产队去看望了自己生产队的乡亲们。老乡用平时自己都舍不得的100块钱一瓶的酒和丰盛的晚餐招待他们,江明德说:“我为他们的热情和真诚感动得都哭了。”堂堂七尺男儿居然被感动得流泪,可想场面之动人……</h3> <h3>汝溪区九亭公社的罗珊和许玲敏也回生产队了,可惜好多人都不认识了。看看当时自己生活过的地方,颇多感慨!</h3> <h3>九亭公社马河大队的知青有毛友秀、宋国政和杨孝定(初67级3组)、米家齐(高67级1组) 。他们因为马河大队离公路太远,交通不便。这次返乡,只好由米大哥驾车去。所以,他们没有和我们同车。</h3> <h3>周成珍是汝溪区赶场公社的知青。出发的前一天她还在生病,差点没有来成。所以,她来到这里特别开心。</h3> <h3>成珍:在你那鼓鼓的行囊里,一定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还有你特有的坚强!我们都理解你,佩服你!祝你永远健康快乐!</h3> <h3>车福熙的爱人也是成珍的好朋友,有她在一起你就会更开心了!</h3> <h3> 我们一行,在汝溪桥边住了一宿。</h3><h3> 回乡游还有一个心愿,我们大家都想去看看忠县的著名景点水上盆景——石宝寨。</h3> <h3> 石宝寨位于忠县境内长江北岸,是长江三峡最佳景观之一,被美国探索频道评为中国七大奇观之一,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h3><h3> 石宝寨被称为“江上明珠”,离县城45公里。因此处有一临江高10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石宝寨”由此得名。</h3><h3> 石宝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康熙、乾隆二帝间修建完善。塔楼倚山而建,飞檐翘翼,造型奇异。整个建筑由寨门、寨身、阁楼(寨顶石刹)组成。塔楼共12层,高56米,系木质结构。原建为9层寨顶有古刹,隐含“9重天”之意。顶上3层为1956年修补时所建。</h3><h3> 因三峡工程,历时3年,耗资1亿多对石宝寨进行抢救性保护工程,2009年完工重新对外开放。在巨型围堤的环绕下的石宝寨,犹如一座江中的大型盆景,享有长江“蓬莱”之美称。</h3><h3> </h3> <h3>石宝寨前的合影</h3> <h3>谭绍华大哥和江明德走累了,歇歇再走吧!</h3> <h3> 江明德的确有些伟岸,看不出来哈,曾经是高峰3队的生产队长。难怪没人敢给他同框——谁都怕被他形矮了。</h3><h3> 这次回生产队,叫社员帮忙拍的照片,结果一张都没有,留下个遗憾。</h3> <h3>准备要去爬石宝寨,先来一张。</h3> <h3>罗局永远那么文质彬彬。</h3> <h3>美女珊,美丽依旧!</h3> <h3>好人长发的宽厚、大方,我们乘邮轮去日本6天游一行,是颇有感受的。</h3><h3>做朋友当找这种人!</h3> <h3>绍华大哥,还记得你借那么多外国小说给我看吗?无意中成就了我的文学梦。谢谢你啦!</h3><h3>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哟!</h3> <h3>绍华大哥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哟!</h3> <h3>毛校长在石宝寨顶的留影。</h3> <h3>祝玲敏永远幸福、永远快乐!</h3> <h3> 这三学士属颜值、智商、财商均高的三高人士!</h3> <h3>文智是我们同学中在忠县呆得最久的了。终于还是回来了——故土难离啊!</h3> <h3>成珍今天状况特别好,穿红衣服特精神!——风景好!空气好!心情好!精神也就好!</h3> <h3>毛友秀、 杨孝定、米家齐、宋国政同游石宝寨。</h3> <h3>珊,文艺范十足!</h3> <h3>清莲你硬是年轻吔!成了个真正的“青年”,你硬是要让我们羡慕嫉妒恨哈!</h3> <h3>车车的夫人原来还是我们的校友,小妹儿和车车恩爱有加,羡煞人耶!</h3> <h3>正齐、先觉、正义、张瑜</h3> <h3>成珍穿红衣服好看!</h3> <h3>舒氏两兄弟工作生活在成都,回来的时候很少。50周年下乡纪念返乡游,两兄弟都回来了。哥俩变化不大,大慨这叫“家宽出少年”。</h3> <h3>好像女生精力要好点哈,全部都登上石宝寨的寨顶了,还精神抖擞的,一照相,个个就笑得花枝乱颤的。</h3> <h3>正齐给大家服务照相,17个人,又缺他。</h3> <h3>从忠县回城,必经长寿,顺便去长寿湖看看那里的郁金香🌷花展。</h3> <h3>花开正艳!</h3> <h3>女同学争相在花丛中照相留影。</h3> <h3>这是,1995年首次同学聚会,在缙云山大门女同学的集体照。</h3> <h3>重庆11中100年校庆,部分同学合影。</h3> <h3>这是2012年首次集体回乡的全体照</h3> <h3> 后记 </h3><h3> 写完了《回望——》关上手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50年,半个世纪,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瞬间,那么的短暂。但是,于我们来说,却已是半生。</h3><h3> “离去是少年,归来已古稀”,50年,好多事和人已经被岁月冲洗掉了,但知青这段经历却永远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心里。那里的人,那些事,被时间发酵、搓揉而更加成型,更加清晰,更加让人难以忘怀。</h3><h3> 在那蹉跎岁月里,有我们逝去的青春年华,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有我们流淌的泪水和汗水,在农村的乡亲的脑海中,还有我们播种知识和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h3><h3> 同时, 他们的善良改变了我们的戾气,他们的勤劳促使我们努力,他们的纯朴让我们学会真诚。这些,成了后来我们的精神营养品,成了我们进步的助推剂。</h3><h3> 有农村下乡的经历,才让我们了解农村的落后的生活状况;了解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懂得了吃苦、吃亏;懂得了隐忍、奋斗;懂得了坚强、努力……也成就了后来的局长、书记、董事长、处长、校长、园长……</h3><h3> 50年过去了,重回第二故乡——忠县汝溪,去再见那里的山,去再见那里的水,去再见那里的人,是我们当年知青的多年的心愿。</h3><h3> 返乡,是回忆、是展望、是感恩、也是一次祭奠,祭奠那逝去的青春年华,也是一次整理人生的储存箱活动,也是一次理顺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重新审视和评判,更是对未来生活的展望。</h3><h3> 抚今追昔,意在珍惜当下。不纠结于过去苦难,不沉溺于曾经的辉煌。过好以后每一天,直奔70!努力80!争取90!加油到100!健康万岁!</h3><h3><br></h3><h3> </h3><h3> </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