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b>五十年后的相聚(一)</b></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克山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暨</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九六六届高中三年毕业师生联谊活动剪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目录:<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校园活动</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参观游览</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到会师生</span></h1> <h1></h1><h1> 2016年是我们的母校——克山一中(黑龙江省立克山中学校)建校七十周年,也是我们一九六六届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经高三(1)、高三(2)两班同学磋商,于2016年7月19~21日共同举办了《纪念克山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暨一九六六届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师生联谊会》。<br> 我们的恩师王希瑞、赵俊杰、陈忠森、王秉权、石凤珍和两个班的同学、学弟代表及亲友五十余人参加了师生联谊活动。<br> 我们的老师举办欢迎酒会宴请全体同学;师生共同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欢迎座谈会、参观了校园、品尝了学校食堂的自助餐;参观了毛岸青纪念馆、游览了两湖风光和街景、参观植物园和农村,举办了联欢晚会。<br> 2019年4月1日是克山一中建校七十三周年,特将联谊活动照片奉献给大家,以示纪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一、校园活动</b></font></h1> <h1><i><font color="#167efb">2016年7月20日,参加联谊活动的师生参观校园,举办了联谊活动座谈会。</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联谊会座谈会上,左起陈忠森老师、王秉权老师、张友校长。</font></i></h1> <h1>原高三(2)班团支部书记尹庆华致辞</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纪念克山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暨<br> 六六届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师生联谊会上的<br>献 辞</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俊山</p><h1>尊敬的校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的同学们:<br> 五十年前的一九六六年,在母校克山一中,我们六六届高三、一,高三、二两班八十八名莘莘学子,完成了政审、体检,填报了志愿,即将迈入神圣的高考考场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打破了校园的平静,闯入了社会,厮杀了两年,从此被拦阻在高校大门之外,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h1><h1><br><i><font color="#167efb">原高三(1)班班长陈俊山献辞</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学弟李耀忠致辞</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徐邦林代表全体高三学生向母校敬献书画</font></i></h1> <h1> 一九六八年,我们还来不及对人生作更多的思考,便挥手告别了母校,告别了恩师,怀着诸多的不甘心,匆匆踏上了颠簸崎岖的人生旅程。这一分手,就是将近半个世纪。</h1> <h1> 克山一中,这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她诞生于战火纷飞的一九四六年,几乎与我们六六届学子同龄。七十年来,她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无数的杰出人材,有的为共和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她屹立在克山县城的北郊,成为克山人的骄傲。</h1> <h1> 学校在以张友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谋划下,勤奋务实,紧紧抓住了学校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发展。学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考取得新的突破,其社会关注度、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大为增强,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h1> <h1></h1><h1> 岁月如梭,往事悠悠。我们为曾经学习和生活在这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而自豪。这些年来,我们无论是走到那里,都时时刻刻牵系着母校,关注着母校的发展。我们以她为荣,内心充满敬重和依恋。<br> 我们感谢学校领导对这次联谊会的支持,我们祝贺母校七十周年华诞,祝愿她焕发青春,茁壮成长。</h1> <h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这次重聚,取名六六届师生联谊会。我们荣幸的邀请了五十年前的恩师,他们是一中老校长陈忠森老师,一中老校长、原教委主任王秉权老师,曾为大庆石化总厂教育处长的赵俊杰老师,省教育学院系主任的王希瑞老师,李景惠老师、陈庆玉老师、石凤珍老师。他们已八十左右高龄,在微信中得知我们筹备六六届同学会的消息,欣然表示要参加这次聚会。你们的加入,使我们得到一次拜谒恩师,再一次聆听教诲的机会。</h1> <h1> 敬爱的老师,当年,是你们用洁白的粉笔,描绘出我们成长的道路;是你们用深情的教诲,规范着我们做人的言行;是你们用知识的力量,给我们插上奋飞的翅膀。师恩重如山,师恩永难忘。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们不仅收获学业,也学会了做人。在这里,我代表同学们向各位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礼,感谢当年的培育之恩。祝你们生活愉快,家庭幸福,安享晚年!</h1> <h1> 亲爱的的同学们,在这欢聚的时刻,我们洒下的是笑语,倾诉的是衷肠,珍藏的是友谊,淡忘的是忧伤,收获的是梦想,放飞的是希望。</h1> <h1></h1><h1> 五十年的时光如梦一场<br> 今天,五十余名师生聚拢到母校,来自全国四面八方<br> 重逢的时刻,欣喜的目光停歇在每一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上<br> 聆听有些生涩而又亲切的声音,找寻着内心深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模样</h1> <h1></h1><h1> 久违了,亲爱的同学们,这些年,你们还好吗?<br> 紧紧的握手,热情的拥抱,这一刻,流露的真情依然滚烫<br> 忘不了,在那个青春燃烧的岁月,八十八颗心曾经同样的激情荡漾<br> 忘不了,那年的漫天飞雪带给我们的欣喜若狂<br> 忘不了,每年的新年联欢会上吃学校葡萄、红果的狼吞虎咽模样</h1> <h1></h1><h1> 最难忘,恩师批评审视的目光里饱含着希望<br> 最难忘,不谙世事的我们曾经似懂非懂的和老师对抗</h1> <h1></h1><h1>蓝球场上,<br> 男生的潇洒,我们无比荣光<br> 弹琴,打球,练字,<br> 那么快乐的三年时光<br> 音乐,体育,美术,<br> 我们样样在行<br> 我们欣赏师生表演的话剧<br> 轻骑兵,活跃在克山的城乡</h1> <h1></h1><h1>我们背后品评那位女老师最美<br>那位男老师更狂<br>食堂里的饭菜依然飘香<br>校园里的鲜花灿烂芬芳<br>感谢母校,我们快速成长<br>致谢青春,我们梦想飞扬</h1> <h1></h1><h1>看眼前,是同学们笑意激动的脸庞<br>不论你曾是书记还是处长<br>最可贵的是同学<br>最难得的是同窗<br>有什么能比同学的情谊长,<br>五十年同学情,如心香,似芬芳<br>五十年同窗谊,如醇酒,在流淌</h1> <h1><i><font color="#167efb">参加联谊活动的师生品尝学校食堂提供自助餐</font></i></h1> <h1></h1><h1>回首话当年<br>细语问现状<br>按捺不住说说笑笑<br>逸闻趣事闪亮登场<br>关心与温情滋润了我们的心房<br>友谊的鲜花此刻尽情绽放<br>推杯换盏,泪花在眼波中溢彩流光<br>一首首歌在我们心田荡漾<br>一杯杯酒醉红了我们的脸庞<br>知心的话儿温暖了我们的心房</h1> <h1></h1><h1>让我们祝福<br>亲爱的同学们永远幸福<br>敬爱的老师永远安康<br>我们的母校茁壮成长</h1> <h1></h1><h1>让我们祝福<br>亲爱的同学们永远幸福<br>敬爱的老师永远安康<br>我们的母校茁壮成长<br>永远的六六届 !<br> 团结的六六届!<br>路长情更长 !<br> 友谊地久天长!</h1><p> </p>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二、参观游览</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2016年7月20日下午师生参观毛岸青纪念馆、游览两湖,7月21日参观新农村、游览植物园。</font></h1><p><font color="#ed2308"><br></font></p><h1><font color="#ed2308">1.参观毛岸青纪念馆</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2.游览两湖</font></h1> <h1></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老同学,我想你啦</span></div>茫茫人海,<br>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很多,<br>和你相识的人也是不计其数。<br>但有一群人让你一生难忘,<br>他们与你虽没有血缘关系,<br>但也会像亲人一样关心你,<br>爱护你、帮助你,在乎你,<br>这群人就是老同学。</h1> <h1></h1><h1>老同学就是<br>不管曾经,<br>还是现在,<br>都会有悲伤陪你一起掉眼泪,<br>有欢乐和你一起傻傻的笑。</h1> <h1></h1><h1>老同学就是<br>不一定和你常常联系,<br>但怎么也不会把你忘记,<br>每次想起<br>都会觉得亲切温暖。</h1> <h1></h1><h1>也许在天之涯,<br>也许在海之角。<br>也许在同城中,<br>也许在他乡地。<br>这么多年过去,<br>朋友你可曾变?<br>一声问候,<br>还好吗,我的老同学?<br>一生牵挂,<br>想你啦,我的姐妹兄弟。</h1> <h1></h1><h1>没有利益的杂质,<br>没有利益的浊流,<br>共同走过一段黄金岁月。<br>10年20年30年40年,<br>同学聚会成了人生的盛宴,<br>探讨灿烂的人生,<br>桩桩往事如烟云,<br>最是难忘同学情。</h1><p> </p><p><br></p> <h1></h1><h1>老同学啊!<br>我们最珍贵的岁月已经过去了,<br>生活的负担让皱纹爬上你我的脸,<br>我们经历了不同的喜怒哀乐;<br>我们的人生也变得各自不同;<br>但那份纯粹的情谊永存心间,<br>那份真挚的牵挂永记心头。<br>我们相信在这个多变的社会,<br>唯有同学之情不能变,<br>也不可能变。</h1> <h1></h1><h1>老同学,<br>我想你啦!<br>你是否和我一样追忆从前,<br>如今我们老了步履蹒跚,<br>会不会还能再见上一面,<br>到时候看着彼此的脸,<br>是不是无声的泪<br>会代替所有语言</h1> <h1><p></p></h1><h1> <font color="#ed2308">3.参观新农村</font></h1><p><br></p><h1>这一生遇人无数,<br>社会上鱼龙混杂;<br>酒肉时互相吹捧,<br>餐桌上豪言壮行;<br>那些人没有几个单纯的朋友。<br>只有当年的老同学,<br>他们不会阿谀奉承,<br>因为地位相同;<br>他们不会算计利用,<br>因为心无旁骛;<br>这才是最真的感情!</h1> <h1></h1><h1>真正的朋友金不换。<br>相聚是缘,<br>那些年的青葱岁月,<br>互相陪伴着今天的我们,<br>趁有空、趁我们还走的动,<br>聚聚吧,我的老同学,<br>今生,有你真好!</h1> <h1><font color="#ed2308">4.游览植物园</font></h1> <h1></h1><h1>人生难求老同学,<br>同学难逢几人留,<br>若你跟老同学们还有联系,<br>快给他送去一声问候吧!<br>老同学,幸运有你!<br>一辈子真的不长,<br>该珍惜的彼此珍惜吧!</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参加联谊活动的师生</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高三一班主任陈忠森老师和石凤珍老师</h1> <h1>高三二班主任王秉权老师</h1> <h1>王希瑞老师、赵俊杰老师</h1> <h1></h1><h1> 高三一<br>王志伟 王淑文 井斌 田汉群夫妇</h1> <h1></h1><h1>史艳丽夫妇 刘乃勋夫妇<br>刘仕君 孙月河</h1> <h1>孙喜文 李 平 李再芬 杜念臣</h1> <h1>杨庆文 杨栢昌 何桂琴 谷春德</h1> <h1>张惠臣夫妇 陈俊山 孟宪珍 姚桂珍</h1> <h1></h1><h1>韩志权夫妇 董桂珍夫妇<br>富中复 潘洪斌</h1> <h1></h1><h1> 高三二<br>王志超 王晓凯 尹庆华 田晓明</h1> <h1></h1><h1>齐泮华夫妇 冯淑芬夫妇<br> 杨景霞夫妇 李春和</h1> <h1>李晓龙夫妇 吴艳杰 宋立成 宋兆仑</h1> <h1>赵凌华 徐邦林夫妇</h1> <h1>特邀嘉宾:高二李耀忠同学</h1> <h1></h1><h1>克山一中六六届高中师生联谊会筹委会<br> 召集人:尹庆华 陈俊山<br> 成 员:尹庆华 陈俊山 冯淑芬<br> 刘仕君 吴艳杰 潘洪斌 宋兆仑<br> 孙月河 王志超 孟宪珍</h1> <h1></h1><h1>献辞撰稿:教育老兵<br>诗:老同学,我想你啦!选自《知青社区》<br>照片拍摄:老杨同志<br>编辑整理:老杨同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