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杂谈潍县城的老街巷</h1><h1>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也和大多数城市一样,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城市改造,现在是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平整宽阔,花园广场遍布,河水清澈,空气清新,俨然一座繁华宜居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潍坊市也和其他城市一样,必然要拆除旧的老建筑、老街巷,改建为新的住宅小区和道路、建筑。所以潍县城的老街巷大多数已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回忆一下过去的老街巷,以供大家追忆起老潍县城的旧时模样。</h1><h1> 潍县城老街巷</h1><h1> 潍坊市是在潍县城解放后,由老潍县和坊子组建而成,新潍县则转到寒亭为建制。老潍县城周围设有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西南关、东北关等六大关厢,不知是地理原因还是其他因素没有设置东南关和西北关。东关经过几百年的逐渐发展扩建,筑起了城墙,形成了后来的双城格局。老潍县城由城里和东关两座城池组成,白浪河穿城而过,把城里和东关分为东西双城,隔河相望,两相呼应,由朝阳桥(解放后改为若飞桥,后改为东风桥,亚星集团投资扩宽后又改为亚星桥,现为东风桥)链接两城。</h1><h1> 西城为城里,东至现在的和平路、西至月河路、南至胜利西街、北至北关大街南(现在向阳路古城墙遗址处),呈四方园角形,号曰龟城,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以大十字口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建有如街: 东、南、西、北大街,郭宅街、棋盘街、松园子街、射步亭街、南宫前、后、西街、芙蓉街、布政司街、增福堂街、大、小太平街、岳王庙街等;如巷: 曹家巷、梁家巷、海岛寺巷、郭家巷、金巷子、仓巷子、八仙巷、水巷子、罗家巷、冶坊巷等约50条街巷。当年潍县城里东门大街至大十字口是商贾云集、店舖林立的老潍县政治商业经济活动中心。路南由大十字口向东依次有刘石头水果小铺、饭店、银楼、泰东商行、田家小铺、文具店、陈家小布店、专卖糕点的门面,再向东是人民照相馆、镶牙馆、火烧铺、服装厂门面、新华书店等各种生活用品商店。路北也是琳琅满目的门面,铺面叠幛,览收不尽。还有文庙、百货商店、药铺、新华影剧院和小学校等。潍县的县衙门就在城里的大十字口正北边,其西边是城隍庙,东边是丁四宅家的十笏园,还有文庙、南宫、南寺、东岳庙、文昌阁、魁星楼等有名的古老建筑。城里有郭、陈、丁、刘、张等五大望族;</h1><h1> 东城为东关,由原东关圩发展而成,原东关圩东至现在的潍州路以西、西至南北下河街、南至南沟街(现在的奎文门街)、北至北大路(现在的福寿东街),建有八座阁楼。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扩建为三合土的沙坝城墙,东至现在的潍州路、西至白浪河东岸边、南至胜利东街、北至接近北宫东街,形成了南北长,东西窄的形状,曰蛇城,建有七座城门,每座城门上都有复式楼阁,加上早先东关圩子的八处阁楼,素有“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之称。还有过道:如韩家过道、刘家过道、杜家过道、新过道、四平过道等,沟:如南沟、棘子沟、油坊沟等,堐:麒麟堐、红土湾堐、韩家堐等,路:如北大路等,还有吕家槐树底、杨家牌坊、下洼子、肖家栏子、凤凰庄、猪市口子、辘轳把子、王母阁巷等等,也有近五十条街巷。东关还有民国初期山东省内闻名遐迩的“四大了不滴”建筑,分别是南沟街的“玉露春澡堂”、北下河的“庆德楼酒楼”、西四平街的“永乐大戏院”、后苇湾北堐的“平康里妓院”等。东关有韩、谭、杜、李、王等五大家族。</h1><h1> 老街巷的由来</h1><h1> 老潍县城的街巷基本上是明朝期间定名的。大多数是此街巷住着名门大户人家而取姓氏命名,如城里的郭宅街、曹家巷,东关的李家街、魏家巷等;也有围绕寺庙取名的,如城里的岳王庙街、增福堂街、南寺前街、南宫街,东关的王母阁街、观音堂巷、增福庙巷等;也有用地貌地形取名的,如城里的西下洼子、南下洼子、蝴蝶湾堐、柴家湾堐,东关的红土湾堐、韩家堐、棘子沟、油坊沟、南沟等;也有以街巷功能命名的,如城里的水巷子、东关的下河街等;也有以街巷形状命名的,如城里的十字口、鞍子街,东关的九曲巷、宽巷子、针巷子、辘轳把子等;也有以经营物品而命名的,如东关的米市街、鱼店街、猪市口子等;也有以作坊命名的,如城里的冶坊巷、东关的豆腐巷、油坊沟等;还有以行政机构驻地命名的,如城里的布政司街、察院街、射步亭街、预备仓街、海道司街等,东关的前、后所街等等。这些街巷都是东西、南北正方位走向,形成了四通八达端正的交通网络。</h1><h1> 主要街巷</h1><h1> 但潍县城的主要街道还是以大格局为重,没按约定俗成而命名,如潍县城城里的主街道则是以大十字口为中心,东南西北分别为东门大街、南门大街、西门大街、北门大街,只是北门大街要偏西一些,因大十字口正北是潍县城县衙门,此街定名为县治前街;东关的主要东西街道为东关大街。城里有两条东西通畅的街道,分别是东门(朝阳门)至西门(迎恩门)的城里大街和郭宅街至西下洼子。东关有西门(庆成门)至东门(升曦门)的东关大街,还有西北门(耀武门)至东北门(游麟门)的北大路和西南门(奎文门)至东首南拐到南门(鸣凤门)的南沟街(后改为南大街),不过这两条街因地理原因要比东关大街短很多。潍县城没有一条南北通透的街道,只有以城里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和东关大街为终端的两边南北街道,如城里的南门大街、芙蓉街、岳王庙街、北门大街、曹家巷等,东关的李家街、王母阁街(后改为中兴街)等。现在已经有了南北通透的街道,如月河路、向阳路、和平路、四平路、潍州路等。城里围绕城墙内圈分别有东南西北四条马道,而东关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马道。</h1> <p class="ql-block">城里东门朝阳门钟楼(↓)</p> <h1> 一条街多个名</h1><h1> 潍县城的多数街道是走向一致的一条街取一个街名,也有一条长街取二之四个街名的,通常是每隔一个路口便另取街名,如城里大街,由东门(朝阳门)起向西依次是东门大街、木牌坊、大十字口、四牌坊、西门大街至西门(迎恩门);如从潍县衙门起向南,依次是县治前街、大十字口、小十字口、田宅街、南门大街至南门(安定门);如郭宅街,由东马道向西依次是郭宅街、小十字口东、小十字口、布政司街、增福堂街、西下洼子到西马道;如从东马道起向西依次是察院前街、新街子、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到北门大街;如冶坊巷,由西门大街向南依次为冶坊巷、南下洼子、岳王庙街至南马道;还有曹家巷与梁家巷,芙蓉街与罗家巷等。</h1><h1> 还有东关的南下河与北下河,别看这小小的南北下河,东关大街从两街穿过,在其交接处建有东关八阁之首的《玉皇阁》。其中南下河从东关大街向南至奎文门,是著名的商贸之地,商贾云集,小贩众多。中段偏北路东建有东关八阁之一的《王母阁》。北下河从东关大街向北至通济门不足百米,就有东关八阁中的两座阁楼,分别是九曲巷西首的《观音阁》,最北边的《绿瓦阁》,还有潍县城著名的酒楼“庆德楼”,过去北下河街是专门经营批发布匹棉线的地方。此街住着著名的文史专家陈正宽、陈岗父子,每到周末晚上他们家就是京剧票友聚会的日子,锣鼓琴声演唱声响起,京剧爱好者就围的水泄不通,好不热闹。还有文革时期轰动昌潍地区的王晋龙;李家街由东关大街向北依次为李家街、固堤街、西四平街至北大路,西四平街路西建有“永乐大戏院”;还有东四平与苟家巷和后窑湾,东四平街的北首建有东关八阁之一的《镇武阁》,棘子沟和油坊沟,王母阁街和韩家堐等等。</h1><h1> 由豆腐巷西首北去至东关大街,因中段偏北西边至南下河建有东关圩八阁之一的王母阁而取名王母阁街;南去至南沟街因居住着明初由云南迁移而来的东关韩氏家族而取名韩家堐。韩家堐南首与南沟街交汇处建有东关圩八阁之一的《凌云阁》,北段路东建有一座高大巍峨、青砖黛瓦、翘檐脊兽的韩氏家庙,家庙的对面路西有一座精致的清朝早期建筑,是清康熙年间武进士韩典的官宅,韩典曾官至从三品游击,号称“怀远将军”,因战功卓著,受到康熙皇帝颁发圣旨嘉奖,留给后人有作战时的盔甲战袍和康熙皇帝圣旨。其孙辈韩梦周,字公复,号理堂,清乾隆进士,官至安徽来安县知县,颇有政声。致仕回潍后在程符山麓台书院讲学27年,著书立说,留存颇丰,与昌乐闫循观并称为“山左二巨儒”,是大贤大儒之人。文革前其后人在每年的阴历六月初六,都要把留传近十代的将军盔甲和战袍拿出来晾晒,康熙皇帝的圣旨就收藏在官宅厅房上梁部。可惜在文革初期就让造反派作为四旧全部当街烧掉销毁了,其官宅也在文革中期遭到拆除。甚是可惜。</h1><h1> 多条街一个名</h1><h1> 但也有例外,是由多条不是一个走向的街道而取一个街巷名的,如城里的撞钟院老过道,由北门大街往西进入至三叉路口向北到东西走向的撞钟院前街,与南北走向的撞钟院后街相接,三叉路口向西南方向到撞钟院前湾,这三条不同走向的街道都叫撞钟院老过道;</h1><h1> 又如东关的九曲巷,在北下河街东边有一座观音阁,由此进入九曲巷至东边相接南北走向的李家街,此巷中段偏东有一条向北去,直通东西走向鱼店街的小巷,此北去的巷子还有一条向西北方向至北下河街北段的小巷,这三条不同走向的小巷都是九曲巷,在巷子中段南边有一临街房,门牌43号,当年潍坊市著名的民间评书老艺人李尔珏先生曾经在此居住;潍坊中医院著名的老中医张殿龙大夫曾在九曲巷西首居住。还有东关的豆腐巷,由南沟街的玉露春澡堂偏东斜对面向北去约80米,西拐约80米至南北走向的王母阁街与韩家堐的结合处(后改为中兴街),两条不同走向的街道都叫豆腐巷,别看这小小的豆腐巷,南北段路宽有十米多,比一般街巷要宽许多。路西住着潍县城解放后,经常在烈士陵园和工厂学校宣讲《解放潍县战役》的革命伤残荣誉军人李振成书记。东西段较窄,有六米左右,原潍坊文工团韩连兴团长曾经在路北居住;</h1><h1> 还有东关的凤凰庄街,则是由南大街玉露春澡堂西边的街道,向南100米左右向西拐约50米再向北100米左右回至南大街,这两条南北走向和一条东西走向的三条街道都叫凤凰庄街,其中东边的南北走向街道的东边还有大片的胡同,都是凤凰庄街,可能当年凤凰庄就是一个村庄,后来被围在了城墙里面。修建东关城墙的时候,由于东关南门建在了凤凰庄的东南边,所以起名为《鸣凤门》。东关东北门也因为紧挨着的西北边是麒麟堐而定名为《游麟门》。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这些特殊的街巷已不复存在,很少留存的也统一了街巷名。</h1><h1> 街巷奇名</h1><h1>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围绕城里的南宫、南寺、岳王庙、增福堂、撞钟院、城隍庙,东关的观音堂、增福庙、王母阁、三观阁等周围都有以这些庙宇为名的街道,唯独城里的文庙、关帝庙周围没有以此为名的街道,不知是因为尊崇和敬畏文武圣人而没有命名,还是因地理原因或是庙宇建造晚于街巷而没有命名。最后一项应为不妥,不可能先建造好街道,留出空地尔后建造庙宇,前两项的原因更合理一些;再一个现象是潍县城城里和东关都有很多牌坊,但只有城里的胡家牌坊和东关的杨家牌坊,以牌坊为街名,其余的牌坊都没有用来为街巷命名,可能是有的牌坊建造时间比街巷命名晚。还有就是别的城市有很多以其他市县命名的街道,潍县城只有东关的以安丘县命名的安丘巷和以固堤乡命名的固堤街,当时不知是什么原因和目的,用此两地名作为这两条街巷的名称,或许是两条街巷建成之初,居住此地的多数是该两地的乡亲。</h1><h1> 老街巷的变迁</h1><h1> 明朝期间定的街巷名称,一直到民国时期,一般情况下没有变动,如胡家牌坊街虽然清朝成为丁家宅邸,丁家财大气粗,富甲一方,潍县城首富,但也没有更换街名;增福堂街的陈大花翎家族;太平街和八仙巷的刘氏家族;西门里的张兆栋总督宅邸;北门大街的陈大观家族,虽说都是名门望族,官宦人家,却都没有更换街名。但也有例外,如大十字口南的田氏家族,在清朝期间暴富后把南门大街的北段改为田宅街。民国时期东门大街和西门大街合并改为中山大街,南门大街和田宅街以及县治前街改为中正大街。解放初期为纪念“四八烈士”分别改为邓发街、博古街,东关大街改为叶挺街,朝阳桥改为若飞桥。现邓发街和叶挺街通称为东风街,博古街为向阳路,若飞桥为东风桥。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街巷改了新的名字,文革后又重新改回了原来的街巷名称。</h1><h1> 现在的街巷</h1><h1>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城市改造,过去两座城池的11座城门只剩下东关的已维修重建的奎文门和通济门,八阁也只剩下了绿瓦阁(现状破败不堪)。老街巷也已经所剩无几了,就是保留有老街名的,也是物是人非,不再是原址原貌。如郭宅街虽有保留,但原来的明清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在成了商业气息浓厚的酒店小吃一条街。只有胡家牌坊街基本还是结合原来的样子修缮,供人们瞻仰和回顾老潍县城的历史风貌。</h1><h1> 注: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能力有限,难免出现错误和纰漏,敬请谅解并指正。</h1><h1> 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韩典、韩梦周后人韩嘉庆先生的鼎力相助,特别是其中韩家堐一段更是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h1> <h3>图片有的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