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孝道,感悟兰亭书道 —— 城西小学六(2)班研学之旅

刘 晓

<h3>研学旅行第一站:中华孝德园</h3><h3>  2019年3月29日上午,约一个小时车程就到上虞中华孝德园。中华孝德园坐落在上虞凤凰山麓,占地37.5公顷,是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式景区。</h3> <h3>集合出发</h3> <h3>到达孝德园</h3> <h3>研学旅行开始</h3> <h3>  孝德园的慈孝阁为仿清两层楼阁式建筑,登楼能观赏曹娥江景色。大舜庙为仿两汉时期建筑风格,以铜雕、石雕及大量花岗石建成,粗犷中现细腻,古朴中蕴典雅。此建筑出自著名古建筑师朱光亚先生之手。护庙围墙上、地面上都嵌有铜雕;般若寺则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佛教建筑;神州圣迹是著名雕塑家贺中令设计主创的体现道德始祖大舜一生践行德孝的文明古迹;以“象耕鸟耘”典故为背景的舜耕群雕,是出自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之手,它有15只采用芝麻花岗石雕塑而成的石象群,舜帝立于大象之上,左手扶犁,右手擎日月星辰,气宇轩昂。</h3> <h3>中华孝德文化馆展示的是孝文化的传承、追索与思考。</h3> <h3>研学旅行第二站:绍兴兰亭</h3> <h3>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树木茂密,小溪潺潺,一条窄窄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处。走进大门,就看见一个三角形的亭子,亭子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两个大大的繁体字“鹅池”。“鹅”字字形细长,挺拔隽秀,“池”字虽然是行体,但一笔一划都十分有力。传说“鹅”字是王羲之写的,“池”字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写的,所以这块碑又被称为“父子碑”。</h3><h3>  </h3> <h3>  石碑边有个池子,当然就是“鹅池”了,“鹅池”里有几只又白又胖的鹅,在水中自由自在的。传说王羲之认为鹅很漂亮,是因为鹅脖子的弯曲度象拿笔时手指的弯曲度一样,鹅游泳时把全身的力气用在脚掌上和写字时全身力气用在手指一样。鹅时而把头伸下水寻找食物,时而用力划水在水上穿梭,时而站在石头上伸长了脖子向天大叫。</h3> <h3>  我们来到了“曲水流觞”。一条弯弯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小溪两边是一些石墩,我们坐在石墩上,用树叶代替酒觞,就这样模仿一千六百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当时,王羲之也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兰亭集序”。</h3> <h3>  踏上潇潇竹林间幽秘的小路,满腔的竹叶清香。似是不经意的一譬,就流出那山,那水,那竹隙间透出的微弱的阳光……眼眸中早已是一片迷醉,怪不得古人独爱寄情于山水,身处自然,心灵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其感染,这是一种灵魂上的悸动。</h3><h3> 同学们太久地在校园里待着,大自然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吧!一生肆意潇洒,如赛李太白饮酒放歌;一生恣意飞笑,如与诸葛共待东风。不知不觉,时间在叶隙中流走,漫无目的的脚步不知何时停在了一座有着巨大裂痕的墨雕面前。上前近看,凌厉的笔锋仿佛囊括了那位书法大家一生的放荡不羁。回想起一生,辉煌又不失缤纷,尽享繁华又不失朴素。那十八缸写完的墨水,被微风吹皱的墨池,以及入木三分的坚韧,哪一样不值得让世人去钦佩。沉思许久,后辈感悟,莫过于此。但同学们似已容不下这等肃穆气氛,再次嘻哈着去玩乐。</h3> <h3>  山谷草地、庭院小巷、门前屋后、小桥流水、田野池塘,同学们三五成群,四六作伴,在研学旅行的路上我们聆听着春风翻卷的讯息,也留下了轻盈跳跃的身影,这是一种怎样的别致啊!</h3><h3> </h3><h3> 城西小学六(2)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