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 自驾卡萨布兰卡、三毛故地、撒哈拉沙漠16天

军歌

<h3>  2018南欧北非自由行——16天4000多公里的摩洛哥自驾之旅。</h3><h3> 全部行程从直布罗陀海峡踏上北非,经卡萨布兰卡沿大西洋海岸南下,到达西撒哈拉阿尤恩(三毛故居),再北返经梅尔祖卡的撒哈拉沙漠,翻越阿特拉斯山,再过直布罗陀海峡回西班牙。</h3><h3> 1月31日,阿尔赫西拉斯(西班牙),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休达(西属)——丹吉尔(摩洛哥)——艾西拉——拉巴特(摩洛哥首都)——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索维拉——阿加迪尔——塔尔法亚——阿尤恩(西撒哈拉)——塔鲁丹特——瓦尔扎扎特——梅尔祖卡——菲斯——梅克内斯——穆莱伊德里斯——舍夫沙万——德土安——丹吉尔,渡过直布罗陀海峡——2月15日,塔里法(西班牙)。</h3> <h3>  摩洛哥,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东部以及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赢得“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摩洛哥是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还享有“北非花园”的美称。</h3><h3> 摩洛哥最早居民为柏柏尔人。先后受腓尼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统治。公元788年建立第一个阿拉伯王国。 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摩洛哥先后遭法国、西班牙等殖民者入侵。1912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北部狭长地区和南部的一个地区则划为西班牙的保护地。 1956年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名为摩洛哥王国。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摩洛哥认为其接壤的休达应为其领土,但实际上是西班牙在非洲大陆上的飞地。</h3><h3> 摩洛哥历史上的高光时期是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凭借伊斯兰教的精神凝聚力快速扩张,不仅向西统治到北非,还向北将西班牙、葡萄牙的地盘全部拿下。</h3><h3> 葡萄牙建国就是从解放摩洛哥占领的土地开始的。摩洛哥被崛起的欧洲赶回北非后,又不断遭受法、西、葡的侵略。休达,至今还被西班牙占领。</h3> <h3>  摩洛哥历史上有一项吉尼斯纪录至今无人打破!</h3><h3>  </h3><h3> 在摩洛哥阿拉维王朝时期的第二位苏丹(国王)穆莱-伊斯梅尔,先后娶了各种肤色妻妾500多,生了525个儿子和342个女儿,共867个孩子!</h3><h3> 这位摩洛哥国王的纪录空前绝后,被后人形象的称为“人形播种机”! 中国历史上至今,生孩子最多的纪录是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生了120多个儿子,100多个女儿。</h3> <h3>  摩洛哥是被<b><font color="#167efb">大西洋</font></b>和<b><font color="#ff8a00">撒哈拉大沙漠</font></b>裹挟的北非国家,中国人可以免签证进入。</h3><h3> 去摩洛哥不仅是被其独特地域风光所吸引,更有卡萨布兰卡及西撒哈拉的三毛故居让我们深深向往。</h3> <h3>  大西洋边上的海上城堡。</h3> <h3>  <b>卡萨布兰卡</b>——摩洛哥人称达尔贝达。</h3><h3> 12世纪,柏柏尔人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将其命名为安法,意为“高地”。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当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5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安法,并将其夷为平地。1770年,摩洛哥国王下令在安法城旧址兴建一座新城,将其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同样意为“白色的房子”。1907年,法国殖民者占领了卡萨布兰卡,并在此建设了港口。卡萨布兰卡从此成为摩洛哥的主要贸易口岸,该市经济得以迅速发展。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将该市名称恢复为达尔贝达。</h3><h3><b><font color="#010101">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font></b>。会议讨论了二战后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战局和对轴心国作战问题,并就加强对德国的轰炸、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殖民地的殖民统治命运等问题进行磋商。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在2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同盟国将把对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 此次会议使得卡萨布兰卡名扬天下,成为世界名城之一。</h3><h3> <b><font color="#b04fbb"> 电影《北非谍影》,又名《卡萨布兰卡》 </font></b>1942年11月26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商人里克手持宝贵的通行证,反纳粹人士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的到来使得里克与伊尔莎的旧情复燃,两人面对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难以抉择的故事。</h3><h3> 1944年该片在第16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项 。2007年,美国好莱坞编剧协会评选了史上“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该片排名第一位。</h3><h3> 这部描写卡萨布兰卡故事的电影,拍摄时候二战正酣,所有场景只好在好莱坞拍摄。</h3><h3> 现在卡萨布兰卡按电影复制的里克酒馆,完全再现了影片的情景。可惜,我们没有提前预定,无法实现在酒馆喝一杯的夙愿。</h3><h3> 二战,一部描述卡萨布兰卡故事的《北非谍影》电影;随后英、美二国元首在这里决定联手打败法西斯,促使北非诞生了一个世界名城!</h3> <h3>  1912年至1956年,得土安是西班牙保护国首都,因此这里遗留了浓厚的西班牙与摩尔人混搭风。无论西班牙人建的新城,还是摩尔人的麦地那,所有建筑都是纯白色的。如果你去过西班牙的格拉纳达摩尔人聚集区,一定会把初入眼的得土安错认为格拉纳达,反之亦然。</h3><h3></h3><h3> 西班牙的新城与摩尔人的老城天差地别,新城的宽阔整洁与老城的狭窄脏乱形成鲜明对比,走在新城,与走在欧洲城市没什么不同,而老城里,一条旧货街接着一个菜市场,一条堆满垃圾的小巷接着一个腥臭的牛羊海鲜市场,虽然这是真实的生活感,却不怎么美。也许把新城与老城叫作富人区与贫民区才更恰当吧。</h3> <h3>  得土安的麦地那,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共有三面城墙,七座城门和三十多座清真寺。与舍夫沙万截然不同,是以纯白色为主调的另外一个世界。蓝天白云下,同样让人着迷。 </h3><h3>  麦地那内白色的房屋密密麻麻簇拥在一起,涂鸦也是“就地取材”,很养眼。</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h3><h3>  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广场8万)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h3><h3> 主体<b><font color="#167efb">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font></b>,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h3><h3> 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h3> <h3><b>索维拉城(照片是海边</b><b>炮台</b><b>)是一个典型的18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北非防御港口城市,城市以同时期欧洲防御城堡为蓝本,加上北非地方特点建造而成。自从城市建成开始,索维拉城就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海港,连接着摩洛哥以及撒哈拉内陆地区与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2001年世界文化遗产。</b></h3> <h3>大西洋海边的礁石——天桥。</h3> <h3>  首都拉巴特的哈桑清真寺(始建于1184年)</h3> <h3>在摩洛哥北部沿海城市,欧式建筑与阿拉伯文化交辉相应。法国对摩洛哥的影响更大,卡萨布兰卡的法国色彩更浓厚。</h3> <h3>摩洛哥的四大古皇城——</h3><h3></h3><h3>红色皇城马拉喀什</h3><h3></h3><h3>白色皇城拉巴特</h3><h3></h3><h3>黑色皇城梅克内斯</h3><h3></h3><h3>蓝色皇城菲斯</h3> <h3>  在摩洛哥自驾,我们因超速被警察拦停十几次。当地警察手持测速仪,守候在坡底,过来就拦停。查验驾照,同行女伙伴就比划解释,友好的警察都是挥手放行。</h3><h3>  还有一次,我们从雪山下来后,发现车右后胎扎破了。用随车的小千斤顶换备胎,没几下就弯了。正着急,一辆当地轿车停下帮忙。用他们小车的千斤顶也是不好用,司机又帮我们拦停一辆载客的大巴车。二台车的司机合力用大液压千斤顶帮我们换好了备胎。</h3><h3> 感恩,善良友好、在异国他乡帮助我们的人!</h3> <h3>  从摩洛哥的东北部塔札,到西南部的阿加迪尔,有一绵延起伏的山脉,它像一道屏障,把色如琥珀的撒嗒拉沙漠,同大西洋沿岸平原截然分开,这一天然屏障就是非洲的著名山脉——<b>阿特拉斯山脉</b>。</h3><h3> 阿特拉斯山脉主峰为图卜加勒山,海拔4177 米,是非洲北部的最高峰。</h3><h3> </h3><h3> 出发前的功课没有做好,没有想到非洲有雪山。</h3><h3> 四十多天南欧北非自驾游最大的危险就出现在雪山顶。</h3><h3> 我们是傍晚到达山顶。当时道路泥泞,两侧积雪很厚。在坡顶转弯处,气温突然骤降,车内外温差将玻璃瞬间凝成厚霜!雪山陡坡熄火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同行伙伴立即搽开凝霜,渡过了紧踩油门盲开的危急时刻。</h3><h3> 每每回想阿特拉斯山顶的险情都十分后怕。万幸没有在寒冷的雪山顶撞车、陷车。</h3> <h3>摩洛哥特有的食钵。</h3> <h3><b>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b>是一组由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这是一处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在防御墙内建造有许多房屋,同时四周还有箭塔进行辅助防御。位于瓦尔扎扎特省的阿伊特•本•哈杜是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经典范例。1987年世界文化遗产。</h3> <h3>  台湾女作家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被《撒哈拉的故事》传颂。</h3><h3>  西撒哈拉 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处撒哈拉沙漠西部,濒临大西洋,与摩洛哥、毛利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相邻。该地是一个有争议地区,摩洛哥声明对此地区拥有主权。西撒哈拉历史上曾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离西撒哈拉。1979年,毛里塔尼亚宣布放弃对西撒哈拉的领土主权。而摩洛哥与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的武装冲突一直持续至1991年。<b>摩洛哥目前控制着西撒哈拉约四分之三的地区</b>。联合国在此派驻了200名维和官兵。</h3><h3> 西撒哈拉的阿尤恩,三毛故居所在地金河大道44号已经几易其名,现在的准确名称是:Nakib Miloud Elkhalloufi大道。</h3><h3> 我们从摩洛哥专程自驾1000多公里到西撒哈拉的阿尤恩看三毛。更多的女性毛粉是打飞机过来的。中国人的三毛情结,让这个荒凉的沙漠小镇知名度大增。</h3> <h3></h3><h3>  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2大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h3><h3> 前年去埃及的时候,从撒哈拉大沙漠的东部进入,有幸在千姿万态的黑白沙漠露营。</h3><h3> 这次我们从撒哈拉沙漠西部之门梅尔祖卡进入。抵达后先将车辆存放好。二个向导带我们在沙漠中骑骆驼、看日落,约1小时左右到达营地入住帐篷。在营地内享用晚餐,与当地柏柏尔人围坐在篝火旁聊天打鼓,载歌载舞。我们还爬上了帐篷周围的那座沙漠看星轨银河。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星河;甚至看到了北斗七星,太震撼心灵了。浩瀚宇宙;你我真的渺小如尘粒。<br></h3><h3> </h3> <h3>  菲斯是北非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国家的源起地。</h3><h3>  菲斯的古城就像迷宫一样。狭窄交错的小巷,拥挤的商贩,导航基本失灵!</h3><h3> 走在在菲斯古城广场附近,会有奇怪的味道考验你的嗅觉,循着这刺鼻的味道走去,就到了"臭名昭著"的<font color="#ff8a00"><b>皮革染坊</b></font>。在众多的手工艺中,皮革业算是菲斯最为著名的行当了,菲斯的皮革业最为有名。据说,菲斯老城之所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皮革大染缸挣分不少。</h3><h3> 我们从周围楼上俯瞰拍摄,可见形成于18世纪的皮革大染缸就像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大染缸其实是上百个大石臼排列组合而成,石臼里的各色染料提炼自天然植物,用石灰对皮子进行浸泡后,用鸽子粪和牛尿清洗,再放入植物染料中进行染色,据说200多年来从未更换过。烈日下,染匠们跳进五颜六色的染缸,或将一块块完整的牛羊皮革放进去,或将已浸泡在染缸里的皮革拎出来。这里是我们今天在摩洛哥城市中,能见到的最原生态的手工行业了。老城里的皮革工厂是菲斯乃至整个摩洛哥最著名的景点,很多旅行书籍都把这里当作摩洛哥的标志。这里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受到从视觉到嗅觉的全方位冲击力</h3> <h3>  皮革大染缸就像一块巨大的调色板。</h3> <h3>摩洛哥共有9处世界文化遗产。</h3> <h3>路边的景色就像一幅地毯画</h3> <h3>红绿蓝</h3> <h3>世界三大蓝城——希腊<font color="#167efb">圣托里尼</font>、摩洛哥<font color="#167efb"><b>舍夫沙万</b></font>、印度<font color="#167efb">焦特布尔</font>。</h3><h3>舍夫沙万的这个小巷阶梯成就了这张网红的照片。</h3><h3><br></h3><h3>狭窄弯曲的小巷,引领着我们在迷宫一样山城穿梭。大多数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蓝色,像童话中的世界一般。从走进这座城开始,楼梯、台阶、墙壁、门板、窗台、花架等等,所有目光能见到的地方全被刷成了蓝色,小到一粒石,大到一面墙,无一例外。</h3><h3><br></h3><h3>满眼是白色和蓝色,带着清爽的海洋风,让你觉得这里不像是一个北非小镇,倒像一个地中海小岛。国家地理杂志曾经这么评价舍夫沙万:“摩洛哥小镇舍夫沙万弯曲的街道,都蒙上了一层梦幻的蓝色”。</h3> <h3>那为什么舍夫沙万全城都被涂成蓝色?最常见的说法是因为这里的柏柏尔人忍受不了北非夏天的高温,把房子外墙全部刷成了蓝色,增添荫凉的感觉,还可以防止蚊虫叮咬。</h3><h3>另一种说法则与宗教有关。始建于1471年的舍夫沙万,起初只是遭到西班牙人驱逐的摩尔人建立的一个堡垒,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扩建,堡垒逐渐成为一座城市,受到宗教迫害的犹太人也来到这里避难。犹太人最先开始将房屋粉刷成蓝色。他们用的是一种用贝类制成的天然颜料,名叫Tekhelel。在犹太教里,蓝色代表的是天空和天堂,所以蓝色也寓意着是在上帝的保佑之中。于是小城里的居民纷纷效仿,很快,舍夫沙万便被蓝色所包围。尽管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大部分犹太人离开这里,但蓝色小城的主色调也一直保持至今。 </h3> <h3>摩洛哥人的特色长袍。</h3> <h3>柏柏尔人</h3> <h3>放风筝</h3> <h3>载着羊皮去漂染的毛驴。</h3> <h3>修补</h3> <h3>我骑的这个骆驼在沙漠露营</h3> <h3>麦地那的小巷。</h3><h3>在摩洛哥,所有的老城,都称为麦地那。</h3> <h3>皇宫卫兵</h3> <h3>睡了</h3> <h3>请喝茶</h3> <h3>卖水果</h3> <h3>送烧饼</h3> <h3>晒太阳</h3> <h3>艺人</h3> <h3>耍猴的</h3> <h3>聊天</h3> <h3>街头女孩</h3> <h3>酣睡</h3> <h3>哥俩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