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老馍馍

刘永峰

<p>  每到清明节,无论妈妈忙不忙,累不累,雷打不动,都要坚持给儿女们蒸几个“老馍馍”,她孙子小的时候,蒸的是“花花”,“燕燕”。妈妈今年七十八岁,身体力行,心灵手巧,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前二天,早早地又给我们悄悄地放下六个“老馍馍”。妈妈蒸的“老馍馍”,手艺技术不错,妈妈用一把梳子,一双筷子,一把剪刀,几颗黄豆,麻子,一点颜料,捻出一个色彩斑斓,五颜六色的动物世界,一幅五谷丰登,硕果累累,繁花似锦的景象尽收眼底。什么花鸟鱼虫一个个表现的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每个图案都有着不同寓意,不同象征,寄托家人们吉祥如意,健康长寿。也体现了妈妈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妈妈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讴歌,妈妈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精气神,前几年,还拿着一串串“花花”,走街串巷,摆摊设点的做起生意来,证明了妈妈人生价值,艺术魅力,劳动成果以及妈妈自强自立自信的人生态度,不是吗?前几年,不时还经常有人和我妈预定“花花”,请上门指导撵花花业务,怎么点缀,怎么拙样,怎么构图?妈妈认真讲,学生仔细学,真的我妈还有不少粉丝呢!</p><p> 说实话,我妈聪明贤惠,做事做人有恒心有毅力,年轻时是一位种庄稼的行家里手,说到这,回想起来,真的让我们儿女更加尊敬母亲,更疼爱母亲,妈妈受了很多的苦和累,由于父亲在乡政府工作,四个子女上学,什么农活重活都撂给妈妈,妈妈什么都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个人种,一个人犁地,一个人管理,除草,拿粪,一个人收割,都是一个人承担,每年都是粮食满仓,应有尽有,“巾帼不让须眉”。妈妈还会出丝(蚕变丝,有一套工艺程序),那时每年都有养蚕人请的出丝,挣几两丝(丝,在农村用于做鞋,70后的人都害哈),都是妈妈用技术换来的财富。妈妈酷爱学习,爱看报纸,常常一个人读出声音,至今会写不少字,台历上密密麻麻写了个满,找不见我们了就留言,在家中桌子上留下亲笔信。同时还会唱歌,今年过年在吃饭时,还给我们儿女,唱了几首,悦耳动听,回味无穷。妈妈为了我们儿女,为了家庭,付出很多,受罪无数,受苦受累,无怨无悔。母亲年龄大了,也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但是母亲性格刚强,不听儿女,怎么做思想政治工作,都做不通啊。去年还坚持种地,收捡破烂,经商摆摊(在早市上批发一小捆韭菜香菜,然后分把零售,一天转六或七元,就说生意好的很,不知哪天赔了一元,急的老人啊,说了几次)。我们儿女,不是嫌妈妈丢人,嫌妈妈脏。就是害怕妈妈,因为年龄大了,听力不好,万一倒在劳累奔波的路上,让我们儿女如何是好?</p><p> 妈妈的“老馍馍”香,甜,好。妈妈的“老馍馍”我永远吃不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