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9年1月中旬,花甲之年的我们去德国探亲,回国前夕,临时决定去巴黎一游。一幌20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因为那是我们笫一次出国探亲,第一次国外处女游,而且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五天自由行,所以记忆犹新,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从柏林乘15日夜间大巴去巴黎,往返票价249马克,卧铺再加20,60岁以上老人和学生可优惠50马克,凭护照购买,当时忘了带,但说明情况后仍购到可仃留五天的往返优惠票(199马克,五天有效),如在国内绝对不行,德国人的通情达理让人感动和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6日早9时到达巴黎,乘地铁转乘时出了第一次洋相,找不到换乘的车次,既不懂法语,英语也不能与人交流,幸好等到一位华人把我们带到下一层地铁才顺利上车。到达在法国大使馆工作的亲戚指定地点与他汇合,借住在使馆生活区一间设施齐全且带厨具的公寓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稍事休息便去熟悉环境,走出公寓大楼不远便到塞纳河边,我们通过一座小桥来到一座小岛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翠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淸淸河水流过小岛,岛上有一船型结构楼房,楼房旁一丛翠竹在寒风中摇曳生机盎然。在异国他乡见到"岁寒三友"中的竹子,颇感意外,一下子勾起一缕乡情,仿佛又闻到故乡熟悉的味道。难道此处主人也有"宁可日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怀?昨夜的失眠和劳累顿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规划游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到住处,借助大使馆编的巜法国旅游参观指南》,安排以后四天的游程,确定要看景点及交通路线。为了节省时间多看景点,决定早岀晩归,不回来吃午饭,自带干粮。每天提前把第二天要去的景点位置找到,记下乘车线路及中转站,并决定一律乘地铁前往,因为买地铁票说个数字即可购票,不用过多交谈,而且购10张以上有优惠,比单张省30%的钱。事后证明,这个方法行之有效,没有出过差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识巴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黎分为20个区,由内向外排序。塞纳河将市区分为两半,河南有6个区,河北有14个区,1至10区为市中心繁华区,13区为华人聚居区。兰色线表示塞纳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黎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五大国际都会之一。被世界公认的桂冠有一大堆,如花都、艺术之都、文化之都、时尚之都和浪漫之都等。巴黎有大小之分,小巴黎是指大环城公路以内市区,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大巴黎包括周边七个省,面积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常说的巴黎是指前者。塞纳河自北而南呈"8"字形蜿蜒穿过市区,两岸古迹景点众多,但又秉性不同,各有侧重。河南(左岸)是温文尔雅的人文区,遍布咖啡店、宫殿、博物馆、学校及影剧院。河北(右岸),为主要商业区,金融发达,商贾云集。故有人云,左岸重"情",想找思想上的知音到左岸;右岸多"欲",想找商业上的伙伴请去右岸。换言之,左岸用“脑”,右岸用“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月17日开始我们的巴黎自由行,首站就是卢浮宫及巴黎圣母院,先看了宫的外围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凯旋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称卡鲁索凯旋门,位于卢浮宫对面卡鲁索广场及杜乐丽花园入口处,为庆祝拿破仑1805~1808年间一系列战争的胜利而建造。高19米,宽23米,厚7米。红、白大理石园柱之间有三个园拱门,中拱门高6米,侧面两个高4米。其外部有8根产自希腊科林斯的大理石园柱,拱门上布满拿破仑战绩的浮雕。说到凯旋门,巴黎市共有三座,沿着卢浮宫中轴线向西,还有两座凯旋门,一座中型凯旋门在香榭里舍大街上,每逢国庆及重大活动皆要通过这里;另一座大凯旋门在新区拉德芳斯。大金字塔也在同一中轴线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顶部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凯旋门顶部雕塑为和平与胜利两位镀金女神牽着四匹青铜战马,头戴金冠的拿破仑满怀豪情的站在车上宣告胜利。奔马是拿破仑征战意大利时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掠回的,1815年拿破仑兵败退位后还给了威尼斯,现在是复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小凯旋门,东望是杜乐丽花园、卢浮宫,西边则是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中凯旋门,这条中轴线,起点是卢浮宫,终点是巴黎新区拉德芳的大凯旋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小凯旋门进入杜乐丽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杜乐丽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花园很大,有草坪、喷泉及塑像等景观。这里原本是杜乐丽宫殿的庭院,在法国大革命中宫殿被毁,庭院改成了大众花园。虽然在萧瑟的一月,草坪依然泛绿。我们无暇细看,直奔卢浮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卢浮宫区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塞纳河蜿蜒流过市中心,卢浮宫位于北岸,左侧不远是凯旋门,右边河中岛上是巴黎圣母院;对应的南岸有荣军院和拿破仑墓,主要景点密布两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卢浮宫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称卡鲁索广场,在卢浮宫的“∏”型广场上,场中心有玻璃金字塔及路易十四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易十四(1638~1715)青铜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易十四5岁登基,活了77岁,执政长达72年,是法国也是欧洲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他雄才大略,文治武攻,增强国力,开疆拓土,使法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強大的国家。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追求艺术卓越,对法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強征豪取收购国内外的艺术珍品和王室藏品存到宫内,由最初的100件猛增到3000件,卢浮宫的形成他功不可没。另外,他还培养了大批本土画家,修建了凡尔赛宫。他对艺术的狂热,致使国库空虚,但却把法国的文化艺术推上了繁荣的顶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字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字塔高21.6米,底宽30米,各边长35米,占地面积24公顷,釆用不锈钢钢架支撑。四个侧面由673块透亮菱形玻璃组成,总面积约2000平米,塔身总重为200吨(玻璃重105吨,金属结构重95吨)。在大金字塔的南北东还有三座5米高的小金字塔,对着三个不同的展览馆,并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组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这是传统与现代对视的融合。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的金字塔与U型宫殿相呼应,塔旁喷泉池面水平如镜,倒映着兰天白云和建筑,把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绝妙的奇特景观,被人们称呼是“卢浮宫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字塔后面是卢浮宫靠塞纳河的一侧的德农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塔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解决日益增多游客分流的问题及实现大卢浮宫计划,密特朗总统邀请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于1982年在广场中部建造了1大4小共5座玻璃金字塔形透明屋顶,大金字塔下即为观众入口,在地下分流进入北东南翼各展厅。我们便从这里下去购票入宫参观,因是周日,半价票26法朗。展台前有多语种文字导游简介,当时的中文版是一家台湾基金会赞助印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塔风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扩建卢浮宫并广泛征集方案,应征者都是全世界著名的顶级建筑师。总统邀请全球15位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当评委,遴选结果,有13位馆长投了贝聿铭金字塔方案的票。不料结果公布后,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以传统派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这个设计破坏了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也糟蹋了金字塔。而密特朗力排众议,坚持专家的推荐,采用了金字塔方案。在贝聿铭的回忆里,说在13年的扩建中,有两年的时间都花在了爭论上,甚至不敢上街怕被人认出。当他把形似“钻石”金字塔方案送交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个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当时巴黎90%的人都反对。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他在卢浮宫前建了一个足尺的模型,邀猜6万巴黎人参观、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投了赞成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获得殊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获得密特朗总统授予的荣誉骑士勋章勋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该奖是1979年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荣获殊荣的第五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完金字塔,该看主角卢浮宫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字塔入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字塔1984~1989年完工后,作为卢浮宫的新入口,成功地将各个独立宫殿连结起来,加上场馆布局、周边商店街、仃车场等重新设计,使参观路线变得更加流暢;由于玻璃金字塔透光良好,贯彻了“让光线做设计”的思想,使地下室产生明亮的空间感,让这座老旧博物馆重获新生。1988年密特朗对在改扩建工程中表现卓越的贝聿铭授予法国最珍贵的荣誉骑士勋章,如今玻璃金字塔成了法国人的骄傲。1917年出生于广州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于2019年5月17日去世,享年102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金字塔主入口外,还有塞纳河畔的狮门入口、小凯旋门两边地下通道的卡鲁塞勒长廊入口及卢浮宫地铁站旁里沃里街99号入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卢浮宫(LE LOUVRE)</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塞纳河北岸,建于1204年,原为王宫,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古典绘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占地约198公顷。16世纪初开始收藏珍品,1715年,法国民议会决定将卢浮宫王宫城堡改为博物馆,1793年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面积五万多平米,225个展厅,收藏珍品40余万件,居世界四大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俄国艾米尔塔什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之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卢浮宫最初为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同时存放王室的挡案和珍宝。查理五世将卢浮宫改为皇宫,曾住过50位国王及王后,但这之后的150年再无国王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卢浮宫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卢浮宫占地面积45公顷(含草坪),建筑物占地面积4.8公顷,整体建筑呈U型,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右岸,两侧的长度均为690米,东立面全长约172米,高28米。分新旧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世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一世时期,不过绝大多建筑是在拿破仑三世(1852--1857)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向中心广场的两边建筑物上有86位名人塑像。在广场中轴线上有小凯旋门和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这里便是参观卢浮宫的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卢浮宫北侧的黎塞留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卢浮宫南侧的德农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侧立面建筑完全相同,皆为巴洛克式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面的敘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馆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馆面积达4.8万平米,根据展品种类和来源分布在六个展馆中展出,它们是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面如此众多的展馆,想要全看是不可能,只有买月票或周票才能多看、细看。我们是蜻蜓点水重点看被世界誉为馆藏"三宝”的爰神《维纳斯》雕塑、微笑的《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尼卡石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入口大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金字塔地面下到入口大厅,拿到有关卢浮宫的资料,在多种文字中找到一份中文说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导游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年前的卢浮宫中文导游图来自台湾的一家旅游公司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卢浮宫有225个展厅,陈列面积5.5万平米。40余万件展品陈列在"Π"型结构的三层楼房及地下夹道的展厅中,供人参观。藏品太多,游人一般只能选择性地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宫内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宫内,首先看到中庭的精美雕塑。跟随人流先后看了一楼的维纳斯塑像,二楼的蒙娜丽莎像和胜利女神雕像。在绘画厅的仃留时间也不短,展品太多,目不暇接,多为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的油画,我们对这些所知极少,欣赏不了,不像我国的泼墨丹青、山水花树、飞禽走兽那样好懂。展品太多,四个多小时仅看了很少几个展厅,尽管中间休息几次还是感到饥累交加,不得不结束参观。到赛纳河畔吃自带午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庭的精美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拥挤的通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动感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爱神维纳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她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繁殖生长。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以美丽称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理石女神雕像,高2.04米,雕刻时间估计为公元前150--50年,于1820年在爱情海的米洛斯岛上发现。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佼美,身材勻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呈现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其绝世魅力震憾了世界,成为人们心目中爱与美的像征。但她到底姓什名谁,不知道。其断臂是什么姿式也不知道,正如我国的巜红楼梦》一样,谜底未解的不完美就是最完美,她能不断地引导人们去鉴赏、探索和研究,愈加彰显出其巨大的艺术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断臂之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两个传说,其一是:1820年春,希腊米洛斯岛一农民刨地时挖出了雕塑(与西安兵马佣的发现相同),出土塑像右臂下垂,手抚衣衿;左手握一只苹果高举过头。法国驻该地领事获悉后立刻赶去用高价收购,并付定金100银币,但全额现金不够,遂派人去君士坦布尔向法国大使报告,大使马上让祕书带上余款前去洽购。不料农民已将雕塑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且己经装船外运。法领事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消息,也派舰艇参加争抢,混战中塑像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成了断臂女神,最终法国人以8000银币买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传说二:塑像竣工后,雕塑家请来许多名人评审。大家看后一致认为作品完美,尤其是两只手臂最美。作者当即敲断手臂,众人不解,问其原因,作者回答,不能因局部美破坏整体美,如果那样,我宁愿她是残缺的美。对于这两种说法,我更愿意相信前者,而后者有些牽强、杜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合影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趁人少与女神塑像合个影。拍照者是在广场偶遇的到巴黎出差的在国家核工业局工作的小王,萍水相逢,分外亲切,一路互拍,直到出宫后才分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利女神尼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位在二层德农馆阿波罗走廊的迈鲁楼梯上。1863年发现于爱情海北部萨莫色雷斯岛,故又名巜萨莫色雷斯尼卡像》。发现时是一些碎片,后经修复才得以站立,但缺头少臂,高3.28米。估计成像于公元前3世纪,由于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复原后的塑像呈现出历史的沦桑。最早竖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传说是为纪念公元前306年德米特里国王战胜埃及舰队而建,但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190年罗得岛人战胜敍利亚舰队而建的纪念碑,总之,是为庆祝战胜外来侵略者的胜利而建,但持前一观点的人居多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雕塑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尼卡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雅典娜的伴侣。传说她协助奥林匹斯战胜了泰坦巨人,为人们带来胜利。雕塑形像展现了作者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杰出雕刻技巧,使其成为古希腊雕塑中的珍品。女神展翅欲飞的姿态,稍向前倾的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硕大煽动的羽翼,体现了胜利者心态和凯旋的激情。薄衫包裹着丰满的肉体,海风吹拂着衣裙,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张开的双翅构成极其流畅的线条,衣裙的质感和皱纹的雕刻,让观赏者忘记了身体的残缺,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动态,让观众获得完满的审美享受。能把一块冰冷的石头,雕刻成具有生命活力的形像,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高度结合,不得不令人击掌叫绝,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绘画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绘画是卢浮宫里最吸人的艺术品之一,收集了从意大利14世纪初列19世纪七个世纪的欧洲名画,规模和质量均为世界第一。绘画馆35个展厅2000件展品中,法国画家作品占2/3,其余来自外国。法王享利四世花13年时间建成画廊,后来的路易十四国王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以后拿破仑称雄欧洲时又掠夺了各国大量艺术品,使得卢浮宫馆藏数量更加充盈,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如今在绘画馆陈列着从14--19世纪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德国和英国等各种流派的著名画家的作品中最杰出的富丽堂皇的绘画作品,内容有反映宗教神话的,宫庭生活的,也有反映战争、劳动和群众生活场面的绘画。我们重点看了几幅,当然重中之重是镇馆之宝的《蒙娜丽莎》,她名扬四海,最吸引游人的眼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参观时间有限,对绘画的欣赏水平有限,只能在每个世纪藏品中选择一两幅重点观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微笑的《蒙娜丽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二楼中间一个大厅展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画像原型据说是一位威尼斯商人的妻子。外罩玻璃,禁止拍照(本图及部分资料均取自网上)。透过布置在周围的柔和灯光,可以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树丛幽深迷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像。更难得的是画像梦幻似的妩媚微笑,具有一种神祕莫测的千古奇韵,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她那温柔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生动异常,故又名"永恒的微笑“。温文尔雅的微笑,笑容中又略显一絲忧郁,让世人为之陶醉、倾倒,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画像右手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这幅稀世珍品,被称为世界绘画史上的"明珠",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凡来巴黎的人,很少不去卢浮宫的,凡去卢浮宫的,无一不在这幅画前久久仃留,慢慢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达芬奇是后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意大利佛罗伦萨人,著名的画家、科学家,代表作有巜蒙娜丽莎》、巜最后的晚餐》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殊的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蒙娜丽莎的脸型接近于黄金比例,如果从整幅画面画一条黄金螺旋线,便能形成一个贯穿蒙娜丽莎从手到肩、头、鼻孔、下巴、直到头顶的黄金矩形。很显然达芬卡把数学融入到了绘画中。其次,据专家分析,在画像嘴唇处,用了整整40层颜料,才塑造世界上最神祕的微笑。微笑中蕴含着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还有2%的愤怒。因此观众才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不同的情绪。但也有专家认为,画像最神祕处不在嘴巴,而在眼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画像之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温切蒂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睛里有微小的字符,褐绿色的右眼球上有黑色的LV字样,这是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名字的头一个字母(意大利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而左眼球上的字母尚未确认,看起来像是CE。而其他部位也隐藏着字符,如背景拱桥上就有数字72或许是字母L和数字2。有的专家甚至揭密画像隐藏着四种动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此之外这幅作品存在巨大争论和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微笑之谜,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得到的感受都不一样;身份之谜,原型是谁,究竟是公爵夫人、模特、高人妻子还是有五个孩子的母亲?真伪之谜,500年来不少收藏家声称自已收藏的是原作真画,数量竞达60幅之多;字符之谜,因为画家达芬奇善于用符号和密码传递信息,很可能把字符藏在“眼睛是心灵"这扇"窗户"中,作为交流途径;背景之谜,画像身后背景是意大利中部的阿雷佐市还是北部的博比奥小镇等等问题都争论不休,没有明确结论,估计今后仍有不少考古专家和专业人士会继续深入作专题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查理七世肖像》(15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右边是简介。作者富凯是15世纪法国杰出画家,法国初期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之一。他27岁完成罗马教皇尤金四世的肖像画,55岁被尊称为"御前美术家”。《查理七世肖像》显示出迴然不同寻常的真实和卓越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技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巜垂死的奴隶》(16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米开朗基罗1513年的作品。奴隶双眼紧闭,好像不是在迎接死亡,而是在休息。在他安详的脸上,没有垂死挣扎的痕迹,也没有因恐惧而造成肢体的扭曲,相反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平静和陶醉,仿佛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他左手支着头部,右手扶在胸前,好像刚刚经历过残忍的折磨,精疲力尽,正在进入一种解脱状态。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另两位为拉斐尔、达芬奇),代表作有巜大卫》、巜创世纪》、巜最后的审判》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巜圣母子与圣安娜》(16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达芬奇于1503--1509年完成。这是一幅被埋没的经典之作。作品的美丽与神祕几乎可以与巜蒙娜丽莎》相媲美,但被大多数人忽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幅祖孙三代慈爰和谐的亲情图,圣母玛利亚坐在母亲圣安娜膝上,弯身去抱欲骑小羊羔的儿子耶稣,外婆在承受女儿身体重量的同时,看着淘气的小外孙发出了会心的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民之家》》(17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路易-勒南。画面上,人物均衡排开,每个人物都有个性。作者对农民的描写,没有任何掩饰。恶劣的农村环境,贫困的物质生活,左侧辛劳、瘦削的老妇以及营养不良、衣衫褴褛的赤脚小姑娘,都画得异常精细,感人至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巜沐浴的贝特莎伯》(17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伯朗宁于1654年创作,是他最大的人体画作。他用真实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充满人性的平民女子的裸体形象,精心地刻画了她略带忧愁的面容和无可奈何的神情。描绘的裸女没带给男人欲望的色彩,更多的是充满同情并用真挚的感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王路易十四肖像》(18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画是路易十四63岁生日时订制的,原想送给他的孙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因太喜欢了没送。原著留在凡尔赛宫,这里是一幅复制品。画面上集中描写了所有显示皇室集权的象征物品:王冠和"正义之手”,礼服大衣,查理曼之剑和享利四世的权杖。有人说画家里戈是画者之王,也是王之画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巜土耳其浴女》(19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艺术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作品,是法国学院派大师安格尔82岁时的创作。在如此高龄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如此精致的作品。20个人物交错在一起,没有絲亳杂乱与不协调。她们在浴室中的不同姿式与表情,构成了一幅统一和谐的生活画面,充分表现了一群在土耳其宫庭浴室中的少女,正悠闲自在地享受沐浴给她带来的欢乐。整幅画面展现了对女性胴体的赞美,显示大师才华不减当年,佩服、赞叹大师的高超手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巜达芬奇之死》(19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于1818年绘制。据说1519年达芬奇临终时是躺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法国第一位文艺复兴式君主)怀中去世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完绘画馆从卢浮宫出来,到了塞纳河畔,稍作休息并吃完自带午餐,浏览沿河分布的旧书摊。它们专卖二手书刊杂志、报纸、绘画及明信片等,有点类似北京的潘家园,但名气、规模更大,围绕西岱岛两岸延绵数里,三五成群的人们驻足寻旧觅古。长长的绿色书屋,淡淡的书刋飘香,给风情万种的塞纳河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看了几家,没买什么就直奔巴黎圣母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畔旧书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巴黎圣母院所在的西岱岛为中心,沿塞纳河两岸、绕岛一周的旧书摊,长达3公里,共二百余家,绝大部分在左岸。市政府规定,每个书摊长不超过8.6米,宽0.7米,临河侧高0.6米,靠路侧高0.3米,允许设4个书箱,但必需确保3个是卖古旧书刊,1个可以卖旅游纪念品。摊主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卖黄色的、伤风败俗和违反社会秩序的书刊。近来因货源逐渐减少,才允许卖少量旅游纪念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书摊摊主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否则识货困难。甚至传说有一位哲学教授辞职来当摊主,专卖自己的藏品。由于市里规定摊位数量不变,因此要排队补位。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由职业,颇受一知识分子的青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旧书摊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500余年历史的旧书摊,名声远播。凡游巴黎圣母院,必逛旧书摊。这是巴黎最接地气的露天图书馆,上自王公贵族、密特朗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文人墨客都曾来过。巴尔扎克形容这些书摊是"吞噬巴黎诗人、哲学家和学者的辉煌地窖"。200多个摊位,30多万本图书,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书市。也许我国百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革命先辈亦曾到此驻足留步。这里是文化人情有独钟的圣地,还是"知识分子"一词的发源地。在政教合一的中世纪,重文的左岸,聚集大批学富五车的读书人。1898年,有一位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作家、理论家左拉,在巜震旦报》发表公开信"我控诉",揭露法军总参谋部德雷福特冤案(诬他向德军提供情报),向宗教政治发起挑战。以左拉为首的一群文化人,用他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逻辑推理,舌战当局,竞然纠正了一个宗教迫害案的错判,使22年的沉冤得以平反,获得广大民众的叫好和赞赏。从此人们把用知识改变人类命运的这些读书人统称为"知识分子"。由此可见,知识分子一词来自法语,同时也证明从诞生之日起,知识分子就深受老百姓欢迎,是"香″的而不是"臭"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巴黎圣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黎圣母院位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西岱岛是法兰西民族的发源地,公元前300年,岛上居住的民族叫巴黎西族,巴黎市因此得名。公元508年,巴黎被法兰克人定为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61年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里兴建圣母院,主教和国王主持奠基典礼,直至1345年才全部建成。后遭战乱破坏严重,1845年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复建,到1864年竣工重新开放,1911年起,再度整修南侧外墙等处,更换了一半的残损墙石。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藏有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是世界十大教堂之一。每年参观人数多达1300多万,是法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岱岛上的圣母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圣母院的兴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世纪的巴黎日益崛起成为法兰西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为了显彰巴黎的城市地位,路易七世于1160年命令当地主教在一座罗马时期教堂废墟上修建巴黎圣母院,一直持续到1260年才完工。后在17和18世纪进行了重大修复和增建,才形成现在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圣母院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堂平面形状如拉丁十字,十字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大厅,供作礼拜用。正面为竖长方形,上下三层,左右分三竖条,状如九宫格。面宽47米,总高63米。左右两侧上层为方柱形塔楼,中间一格无塔楼,所以较低。中层中心是一圆形光环式大玫瑰窗,镶嵌彩色花玻璃,象征天堂。中层两侧是双窗。顶部采用一排连续式拱顶,显得细瘦而空透。正面两端各有一座钟楼,高69米,南钟楼的巨钟重13吨。北钟楼设有387级台阶,登上顶层,巴黎尽收眼底。90米的高塔给基督教的天国营造一种神祕幻觉。十字的东西向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底层,粗壮的墩子把立面分成三段,设三个尖拱双扇门,当中的主门名"最后的审判″,中柱上的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行善的好人,灵魂升入天堂,另一边是有罪的恶人被打入地狱,印证我国的一句话:做人要"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右门叫"圣安娜"",圣安娜是圣母的母亲,中柱上有5世纪时巴黎主教圣马赛尔的塑像。左门名"圣母门",中柱上有圣母圣婴像。一层和二层之间有28个浅像龛,内有28个犹太和以色列国王塑像。正门是纵长方形大堂,宽48米,进深130米,高35米。堂内有不少大理石雕像。其中,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神态慈祥而端重。顶部和四壁到处都是圣经中的故事绘画和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全部采用石材,雨果称她为"石头的交响乐"。教堂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水平与竖直接近黄金比例(1:0.618)的伟大杰作。立柱和装饰把立面分为9小块黄金比矩形,显得非常和谐、匀称,为后来建造教堂者效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上的鸽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母院前有一个不大的广场,在此觅食的鸽子不少。圣母院每到周日下午,都要举行免费入场的的大管风琴独奏音乐会,不少信徒、游客到此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正门前约20米处,建有一块带有巴黎城徽标志的"零公里"标志的圆形铜牌(1924.10.10)。环绕铜牌的四大块青石上刻着"法国道路起点"字样,正午太阳的落点刚好落在这里,故有人把这个点称为"巴黎的子午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礼拜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著名的玫瑰花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母圣婴像及彩色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壁辉煌的拱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圣母院后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黎圣母院法文原意为"我们的女士",女士是耶稣圣母玛丽亚。始建于1163年,历经180年后于1345年建成。18世纪末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和掠夺,百孔千疮,破败不堪。但到1831年雨果的同名大作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政府决定修复,工程持续23年,才得见今日的风釆。高耸的两座塔楼成了巴黎的地标之一,387级台阶可将游客带到顶部,既可欣赏各种神祕生物状浮雕,又可俯览巴黎市区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人的圣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母院与巴黎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这里曾发生许多重大事件:1430年英皇享利四世加冕;1455年为冤死的民族女英雄贞德平反、树立《圣女贞德》像;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1811年罗马帝王举行受洗典礼;1944年举办巴黎解放典礼;1970年为戴高乐举行国葬;2019年突发大火,主体建筑箭形塔烧塌,至今仍在修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桥边,江风拂面。凝望着教堂高高的钟楼,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又浮现在脑海。这部在我国造成轰动、脍炙人口的影片,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的凄美悲剧故事。神父收养了一个像貌醜陋而心地善良的撞钟人卡西莫多,道貌岸然的神父却是一个卑劣无恥的贪色之徒,他指使卡西莫多掳走靠卖艺为生的吉卜赛美女艾斯米拉达,途中被英俊的上尉菲比斯救走,英雄救美人,两人互生情意。而卡西莫多则被处以笞刑,艾斯米拉达不计前隙,烈日下为他送水解渴,使他顿时沐浴在爱与美的圣洁光环中,初次体会到人间温情,从此将他的全部爱意寄托在她身上,不离不弃,无怨无悔。艾斯米拉达却盲目爱上救她的帅哥,但上尉风流成性,又移情别恋。当他被怀恨在心的神父刺伤时,又嫁祸于艾斯米拉达,致她被判绞刑,行刑时,撞钟人不顾一切勇敢地救走艾斯米拉达并藏于圣母院钟楼。最后,她拒绝了神父的威逼利诱,宁死不从,终被军队杀害。卡利莫多为心爱的姑娘复仇,将神父从教堂顶楼推下摔死,他也偎依在艾斯米拉达尸体旁殉情。凡是看过影片的观众,无一不为奇丑无比而又聋哑的驼背撞钟人的形象所感动。现在站在故事的原发地重温故事,感叹良多。这个动人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几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人性沦落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结束今天计划的游程,从上午9时到下午4时许近8个小时,看的景点不多,但收获不小。自由行的顺利开局,为以后的行程增加了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4月14日于秦皇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10月17日改于秦皇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