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中的“形”

子云阁

<h3>  书法中的"形",是书法书写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 书法中的“形”,分临帖中的形,意想中的形,意识中的形及作品完成后的形。</h3><h3>书法中的“势"是作品完成过程中的通过笔力,笔法,运笔的趋向及用笔的各种技法技巧来表现。</h3><h3><br></h3> <h3>颜真卿</h3> <h3>颜正卿</h3> <h3>(一)临帖中的形,即以先人范本临摹,这是学习和提高书法艺术水平的必要和必须的方法。如果认为这是初学者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h3> <h3>王羲之</h3> <h3>临帖临摹学习书法我认为是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和书法艺术水平的必须的修练过程。</h3><h3> 初学者临帖是复制式的学习过程,要求严格按帖中的笔法,字的架构,一絲不苟地领会精神理解字帖中古人笔法,从落笔取势到收笔</h3><h3> 之后进入创作式的临摹,先人字帖己在自己头脑中有了深刻的影像,能离开字帖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此阶段的学习临摹要如古人所云: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且学习临摹多个范本在创作中融汇贯通。</h3><h3> 再次,进入创造性的学习临摹,书法艺术最终要形成有自己个性的书法。没有个性的书法是初级的一般化的艺术,不具有生命力。</h3><h3> 要成为书法大家,就要博采众长不断地创造性地学习临摹别人的长处以补自己之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水平,去攀登书法艺术之髙峰。</h3> <h3>柳公权</h3> <h3>柳公权</h3> <h3>意想中的形是在书写落笔之前,就要考虑好这个字或这幅作品怎么去体现书法艺术的美感。所谓“意在笔先",意从何来?笔者认为意从多方面对书法艺术的学习练习形成。</h3> <h3>首先书法艺术形态的变化,也有他自身的变化法则和规律,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从象形文字开始演变到今天的各种字体书法艺术。遵循着她自身固有的自然之法。即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传统文化艺术。而不足完全背离传统去所谓大胆有魄力地挑战传统艺术</h3> <h3>书写的每个字每一笔之间及字与字之间都要气韵贯通,没有局部的气韵就没有整体的气势。…</h3> <h3>欧阳询</h3> <h3>意识中的形,是艺术作品的意境,随着书写情感的提升而产生的意境。没有预先想像中的原型而随感情的抒发而创作的作品。</h3> <h3>怀素</h3> <h3>“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是书法艺术的内涵和本质。而狂草最能渲泄人的情感,张扬人的主体精神。《自叙帖》力的表现过程,就是情感的抒发过程,力的发展过程,就是情感的推进过程。情感决定力感!</h3><h3> 我想 怀素他在书写时本人不会事先就想好这篇自叙帖这个原样。而是随着感情的抒发和书法艺术素养技巧的积累挥笔而就,这就是由感而发,厚积薄发修练而成的有意识到无意识的"形"。</h3><h3> 书法中的"形",需要不断的刻苦学和苦练,由初学到专业,由爱好者到书家,需要的是各种学识和经历的积累,古人曰:行走万里,阅读万卷,下笔犹神。</h3><h3> </h3> <h3>书法中的形也是书法美学的根本问题。  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孙过庭以简短8个字,就高度概括了书法美学的道理。</h3> <h3>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弘一法师名言</h3><h3> 德文书</h3><h3> </h3> <h3>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弘一法师名言</h3><h3> 德文书</h3> <h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畄。 王维诗</h3><h3> 德文书</h3> <h3>秋雨沐山林愈净,叶如翡翠宝石红,</h3><h3>湖水湛蓝心神清,小调声里取美景。 </h3><h3>髙振邦诗 德文书</h3> <h3>  邱德文 選写 图片来自网络</h3><h3> 2019.4,编制</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