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平齐线K504嫩江特大桥钻探开始了。与北京铁道科学院的水工实验配合结束了,又开始了与天津铁三院的K504特大桥联合设计,马上进行K504特大桥定测、钻探。左起:乔国栋 刘金木 姜久成 李长林</p> <p>左起:王兆生 崔虹 孙玉山郝金岭李长林 刘启祥王炳和 孙增学摄影马文中</p><p> 回忆江桥504会战 ——李长林</p><p> 平齐线K504特大桥钻探的特点是,在水面下松散的沙砾层中钻孔深度65~75米深,必须套管跟进。这样保证不塌孔、取样、原位测试。</p><p> 难点之一是齐院设备只有30型、100型,下管必须人工拧进,起管也需要人力配合,孔越深,需要扭矩越大。凭人力能否完成,挑战巨大。</p><p> 难点之二是时间紧迫,任务重。共一个月时间,中间有个春节,必须完成11个水上深孔,取样和原位测试工作量也很大。</p><p> 难点之三是要求质量高,必须达到铁三院的质量要求。</p><p> 难点之四是作业环境差,江面寒冷、光滑,疲劳作业,农民工较多,安全压力很大</p><p> 任务下达后,地质队立刻动员起来,组成三个钻机组、小集体组织一个钻机组,于第二天下午进场,时间是1999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四。</p><p> 为完成任务,齐院地质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早晨天刚亮就到达现场、晚上看不见才收工,中午为抢时间在零下二十多度的现场轮班吃饭,午饭基本是馒头,榨菜和豆腐汤,人停机不停。</p><p> 由于极度疲劳和天气寒冷,十几个员工感冒发烧,他们白天坚持去现场工作,晚上在旅店打点滴。从70多岁的王德富,到18岁的孙小毅,没有一个人叫苦。白天队长姜久成、副队长刘伟兵、技术员王兆生、老队长张宝林等与大家一起干,晚上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得做内业一直到深夜。</p><p> 设计院领导给予地质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所有领导和中层干部都轮流到现场,为会战鼓劲加油。工会组织女同志到现场给参加会战的同志们做菜,包饺子,大家深受鼓舞和感动。</p><p> 艰苦卓绝的江桥会战,从1999年2月9日~3月6日,历时近一个月,以地质队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一代地质队员的光辉业绩将载入齐鉄设计院的史册。</p><p> 转眼之间,504会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江桥会战的日日夜夜,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将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一个参战队员心中。</p><p> </p> <p>平齐线K504江桥会战胜利合影 1999.3.6 于江桥 摄影 马文中</p><p>李长林:这张照片是1999年3月6日,江桥会战完成任务后拍的,叫不出名字的都是当地雇佣的民工,这些人能吃苦,为在解冻前完成江面作业作出了贡献。 江桥的照片是马文中现场拍摄,民工的名字都忘了。</p><p><br></p> <p>江桥会战合影局部放大 前排左:### ### ### 李长林 刘启祥 2排:### ### ### ### ### 孙玉山 孙小毅 3排:刘卫兵 李栋林 ### 4排:耿春江 ### ### 崔虹</p> <p> 江桥会战合影局部放大—2</p><p>前排:## 刘立锁 郝金岭 ## ## 王炳和 ##</p><p>后排:崔铭 王兆生 鹿有山 郝万仁 孙玉山##</p> <p> 办公室郝万仁、郝金岭、崔虹、李栋林、杨海波主动请缨,编入正规军作战。</p><p>左起:崔铭 李栋林 刘卫兵 郝万仁 孙小毅 鹿有山 崔虹 郝金岭 耿春江 刘立锁 李长林</p><p>李长林:</p><p> 照相机的后面是这些珍贵照片的贡献人马文中。他真是照亮了别人,暗淡了自己。他自己一张照片都没有。不知道大马当时是怎么想的?</p><p> 谢谢马文中!二十年过去了, 迟到的感谢!</p> <p>局部放大—1 左起:崔虹 郝金岭 耿春江 刘立锁 李长林</p> <p>局部放大—2 左起:崔铭 李栋林 刘卫兵 郝万仁 孙小毅 鹿有山</p> <p> K504特大桥地质钻探难点之一,在于齐院设备只有30型、100型,下管必须人工拧进,起管也需要人力配合,孔越深,需要扭矩越大。凭人力能否完成,挑战巨大。</p><p> 这个照片所拍的,就是会战中8个地质队员齐心协力、人工拧进钻杆的场面。套管下到50米左右时,十四、五个人推管还累得气喘嘘嘘,大汗淋漓。504钻探之难,可见一斑。</p><p> 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没有齐院的铁人精神,504特大桥钻探是不可能完成的。</p> <h3> 工地一角</h3> <h3> 平齐铁路K504既有大桥勘测</h3> <h3> 王德富</h3><h3> 年过七旬的地质队老队长王德富,已经退休多年,听说江桥504会战的消息,也主动来到江桥参战,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h3><h3> 王德富担任地质队长多年,他经的多,见的广,冰上钻探经验丰富。地质队的传统精神,源自老一辈人的传帮带,如今地质队老一辈铁人队长来参加会战,为地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h3> <p>崔虹:一马当先,舍我其谁。崔虹爬上井架处理故障。</p> <p>干得很累,吃的很香!张宝林领着他的队员在冰天雪地里吃“大餐”。</p> <h3> 郑云杰与葛元彩</h3> <p>聘用的当地民工不怕苦累、严寒,工作已经很熟练,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h3> 鹿有山</h3> <p>齐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幺忠文在齐院第五次职工代表大会上,大力宣传地质队江桥504会战的先进事迹,号召全院职工向504工地的同志们学习,发扬504精神,为完成我院九九年改革与发展的重任而努力奋斗!</p> <h3> 张宝林,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投身于核原料铀矿勘查工作,后转到齐院地质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一生工作兢兢业业,对人和蔼可亲,做事公道正派,是大家很敬重的老队长。退休后被聘用到小集体勘察队,做技术负责人。504会战,风餐露宿,宝刀未老,不输年轻人,体现老一代地质人能吃大苦、耐大老的奋斗精神。<br></h3> <p>白天他们与工人一起去现场,晚上别人休息时,他们还要做内业一直到深夜。</p> <h3> 姜久成是地质队队长,刘卫兵是地质队副队长,李长林是齐院副院长。他们既是会战的指挥员,同时也是普通的战斗员。</h3> <h3> 刘卫兵在做内业</h3> <p>齐院副院长李长林 初次用上大哥大,指挥有点像村长</p> <p>王兆生,为人敦厚善良,肯于学习钻研,是齐院自学成才的典范。当年的钻探工,如今早已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了。</p> <p>穿针引线 刘卫兵在工地缝工作服</p> <h3> 刘卫兵的午餐</h3> <p>地质队主力队员鹿有山,能文能武,不仅是熟练的钻探司机,作为现场技术员也是一把好手。</p> <h3> 任务下达后,地质队动员起来,组成三个钻机组、小集体组织一个钻机组于第二天下午进场,时间是1999年2月9日,农历戊寅年腊月二十四。</h3> <p>1999年2月10日(腊月二十五),大江冰面现场4台钻机同时开始钻探。</p> <p>早晨钻机烤火才能发动 左孙增学、中孙玉山、右刘启祥</p> <p> 为完成任务,齐院地质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早晨七点天刚亮就到达现场、晚上七点看不见才收工,每天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冰天雪地中,在寒风凛冽的嫩江江面上工作时间十二个小时。</p> <p>小集体参加504会战人员:王兆生 王德富 李长林 尤胜 张宝林 ## 韩大军</p> <p>王德生: 关于江桥会战,我的1999年工作日记本有记载:</p><p> 会战正值春节,为了抢在解冻之前完成冰上深孔钻探,地质队在春节前大年二十九才从江桥回来,春节只在家里过了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二就又去江桥现场了。</p><p> 大年二十九地质队回来时,正值周日,院领导与同志们赶到院里燃放爆竹热烈欢迎,正月初二出发时,院领导欢送,热烈的场面,十分感人,我还记得很清楚。</p><p> 这张照片拍的是同志们出发前,在设计院院内装车的情况。</p> <p>K504特大桥钻探的特点,在于在水面下松散的沙砾层中钻孔深度65~75米深,必须套管跟进。这样保证不塌孔、取样、原位测试。幺院长、乔院长在现场。</p> <p>地质队员每天中午为抢时间在零下二十多度的现场轮班吃饭,午饭基本是馒头、烧饼、榨菜和豆腐汤,人停机不停。</p> <p>吃着烧饼,榨菜,喝着热乎的豆腐汤,身边还有遮挡风雪的帐篷。504江桥会战现场能有这样的后勤保障条件,很不错了,办公室李栋林、汽车司机的功劳很大</p> <p>江桥会战难点之二是时间紧迫,任务重。共一个月时间,中间有个春节,必须完成11个水上深孔,取样和原位测试工作量也很大。乔院长在现场。</p> <p>每孔开钻前要放一挂鞭炮,有一个孔没放,结果钻头掉下去了没捞上来 废孔了,有点儿巧合 照片中放炮的是刘立锁</p> <h3> 开钻了,崔铭放炮!</h3> <p>这是刘卫兵在钻孔75米时留的纪念照</p> <p>管钻与外管卡住了,崔虹(上)和王炳和(下)在处理</p> <p>创纪录时孔深75米纪念照 左起:##崔铭 李栋林 ## ##郝万仁 孙小毅 经过奋战终于创造日进尺40米 ,三天冰下进尺75米的我院历史最好成绩</p> <p>钢丝绳脱出滑轮槽了,崔铭(上)和刘卫兵(下)在处理</p> <p>崔铭登上井架最高处处理滑轮故障。崔铭,出色的钻探司机,技术精湛,在他眼里各种难事不叫事,眼到手到故障除。</p> <h3> 崔铭重感冒,铁打的汉子也倒下了。但是他白天坚持上工地,晚上打点滴,工作治病两不误。这就是地质队的铁人精神,可歌可泣!</h3> <p>艰苦卓绝的江桥会战从1999年2月9日~3月6日历时一个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必须在冬季完成的11个水上深孔取样和原位测试,技术、质量、安全全达标,得到铁三院和齐院领导好评,齐院一代地质队员的光辉业绩,将载入齐鉄设计院史册。刘立锁 王兆生 ### 李长林齐心协力人工拧进钻杆</p> <p>右起:乔国栋 幺忠文 李长林 春节期间,院领导亲临江桥会战现场</p> <p>工会组织女同志到现场给同志们做菜,包饺子,大家非常感动。左起:王丽 李淑梅 刘伟杰 李玲 林汉成 ## 李栋林</p> <p>林主席率领慰问团来到江桥工地,代表院党政工团,向战斗在会战工地的地质队员敬酒。左起李栋林 林汉成 刘伟杰 李淑梅 王丽 李玲</p> <p>李玲、李栋林在包饺子。李栋林,后勤负责人。俗话说:打仗打的是后勤,六十多人的住宿伙食全靠他一人负责,中午不仅把热汤、烧饼和馒头送到工地,有时晚上亲自下厨给大家改善伙食。后勤工作安排井井有条,无人不满意。</p> <p>左起:李长林 姜久成 颜炳才 冯文贵 王炳和 刘卫兵。设计院领导给予地质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所有领导和中层干部都轮流到现场为会战鼓劲加油。这是副院长李长林在向院领导和各科长介绍江桥会战现场情况</p> <h3>江桥会战现场访谈 左起:乔国栋 郝万仁 李长林 ###</h3> <p>江桥会战现场访谈 左起:孙玉山 ### 李长旭 聂铁刚 冯文贵</p> <h3> 张宝林 颜炳才 姜久成</h3> <h3>江桥会战现场座访谈 颜炳才 姜久成 刘卫兵 王宏信</h3> <h3>总工室冯文贵 于国庆 王传军刘锡盘来到现场</h3> <p>铁三院地质专线贾乃康现场验收 左姜久成,中间贾乃康,右边李长林</p> <p> 1999年3月6日,504江桥会战胜利结束,地质队即日返齐。齐院院领导(林汉成乔国栋)和各科同志们在院内等待,欢迎地质队的勇士们凯旋归来。</p> <h3> 郭英杰 ### 于国庆 沙文杰</h3> <p>设计院的标语牌 向艰苦奋战在江桥工地的同志们致敬!</p> <p>这是院里进度计划告示牌,每天院里要进度数据,真正的挂图作战</p> <p> 齐鉄设计院新春联 喜迎新春设计院九九勇闯改革关 笑傲江桥地质队春节激战五〇四横批:五〇四钻探工地战犹酣 黑板报全文:全院干部职工对504特大桥钻探工程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地质路基科的同志们更是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目前正鏖战在江桥工地上。</p><p> 他们2月9日奔赴工地,10日即开钻,春节也仅仅休整了二天。</p><p> 504现场天寒地冻,他们每天早7时开钻 ,晚7时才收工,中午在现场仅简单的吃一碗菜、二个烧饼后,又接着干。</p><p> 套管下到50米左右时,十四、五个人推管还累得气喘嘘嘘,大汗淋漓。经过大家的团结奋战,终于创造了日进尺40米 ,三天冰下进尺70米的我院历史最好成绩。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完成7个孔,占总任务的60%。</p><p> 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我院出现了主动请缨上一线的动人场面。马文忠、郝万仁、崔虹、李栋林、郝金岭、杨海波等同志主动随地质队去了现场,而且在工作中顶岗作业,也成了主力队员,皮夹克被划破了也在所不惜,做出了突出贡献。院准备在适当时机,对会战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们予以奖励。</p><p> 院党政工团号召全院职工向504工地的同志们学习,发扬504精神,为完成我院九九年改革与发展的重任而努力奋斗!</p><p> 向奋战在504现场的全体同志们致敬!</p><p> ———齐院党政工团</p> <p>热烈欢迎参加江桥钻探会战的同志们胜利归来!</p> <p>冬去春来,齐院与铁三院平齐线K504特大桥联合设计全面展开。地质钻探工作在完成了11个冰上深孔钻探之后,开始了504特大桥全线钻探,新的困难和问题,接踵而至。</p> <h3> 嫩江漫滩水深测量</h3> <h3> 水中搭设钻井平台</h3> <p>齐铁设计院红旗招展,地质队大卡车来到了江桥钻探工地 1999.6</p> <p>江桥 K504特大桥钻探工地 王德生 姜久成 1999.6.27</p> <p>K504特大桥钻探工地 1999.6.27 姜久成 铁三院安玉昆 李长林 刘卫兵 </p> <p>采用百米回转活套泥浆钻进行水上钻探</p> <p>引进铁三院先进的深孔钻探工艺,请来三院地路处勘察队技师安玉昆来现场,指导泥浆活套钻探工艺,主要是粘土深孔钻探和取样,解决了504深孔粘土钻探的技术难题。</p> <p>江桥地质钻探现场 1999.6.27 前排左起:李长林 郝万仁 王传军 孙玉山 安玉昆(铁三院)刘立锁 刘卫兵 鹿有山 后排:姜久成 ###(安全帽)孙小毅 崔鸣</p><p>李长林:这张照片是在江桥504,照片中陌生的是三院老安,请来指导泥浆活套钻探工艺,主要是粘土深孔钻探和取样,引进这项技术后,齐院的钻探水平有所提升,尤其在大庆地区。老安的名字忘了。</p> <h3> 这是504桥头路基钻探</h3> <h3> 504桥头路基钻探</h3> <h3> 郑云杰</h3> <p> 刘洋(刘长江儿子)</p> <p>江桥地质钻探现场 1999.6.27 李长林:这张照片是在江桥504,照片中陌生的(左1)是铁三院安玉昆,请来指导泥浆活套钻探工艺,主要是粘土深孔钻探和取样,引进这项技术后,齐院的钻探水平有所提升,尤其在大庆地区。</p> <p>姜久成 铁三院安玉昆 刘立锁</p> <h3> 孙小毅 铁三院安玉昆 刘立锁</h3> <p>左起:王德生 幺忠文 王力华 李长林 彭志树 于国庆</p> <p>左起:### 鹿有山 姜久成 彭志树 王德生</p> <p>江桥野餐 王兆生 铁三院安玉昆 耿春江 姜久成 鹿有山 孙增学 李栋林</p> <h3> 齐院地质队江桥驻地</h3> <p>平齐线K504特大桥架桥合拢仪式</p> <p>抚今追昔,忆当年的出差岁月 ———李长林</p><p> 观看祖国70年大庆的全流程预演画面时,当北京湛蓝的天空中一群群飞机编队飞行而过,我感到十分震撼!我的祖国,通过几代人的奋斗,终于强大起来了。感慨之余,总有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浮现在眼前……。</p><p> 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毕业,在东北一家铁路设计院从事勘测设计工作。工作性质决定,出差是家常便饭的事,足迹也遍布白山黑水。经常顶着零下2、30度的严寒进行野外勘测,往往因为任务紧急,早出晚归,中午在野外雪地上吃饭已经习惯。当年的差旅费很低,吃住条件非常艰苦,却因此发了生很多“趣事”。</p><p> 吃床腿的故事</p><p>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差吃床腿是一个能做不能说的“福利”,因为住宿和伙食补贴都是按天定死的,要想出差能吃上点肉开开荤、偶尔喝上一杯“小烧儿”解解乏,那都是要开动脑筋的。我们勘测队每个班组都有兼管伙食的,这个人必须能说会道,会砍价,还能擅长想办法给大家创造点好条件。比如,5元钱一晚的旅店,他能砍成3元,剩下的2元打到伙食里就能改善伙食;再比如,外业回来多报销几天,把这几天的差旅费打到伙食里,那肯定就有酒有肉了。不过这种小招数是骗不过领导的,只要不过分,领导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时叫做刀要磨得快,薄薄的削。后来有一个科室出差,做的过分了,削的厚了点,没吃完,大家回来每人又分了几块钱,这不得了了,通报批评处理,弄得科室负责人很没面子。 </p><p> 一盘土豆丝的回忆</p><p> 1990年的冬天,我们勘测队到小兴安岭地区搞地质钻探,住在一家小旅店,晚上收工回来,大家又冷又饿有疲劳,有的队员甚至没有洗一把脸就到了饭桌上,大家坐好后,上来一盘土豆丝,我们的老工长由于冻僵的手没缓过来,不小心筷子掉在地上,当他弯下腰拾起筷子去夹土豆丝一刹那,盘中已空空如也,他流露出的遗憾表情被我瞬间捕捉到了。后来提起这件事,他说他是故意的,领导嘛,要干在前头,享受在后,这种解释我是半信半疑的。这个故事放在现在可能有人会说,你们这些人是不是素质有点低呀等等。可是在那个年代,虽说改革开放十几年了,但物质条件还是很贫乏,尤其是偏远地区。当时我们的出差费是住宿5元钱,伙食补贴1元2角,工资也就一、二百元钱,都要养家糊口,出差时不可能再把工资往里填。因此十几个人能叫上几个素菜也是不错了,所以出现上述的一幕也很正常,仓廪实而知礼节吗。</p><p> 2元钱旅店的遭遇</p><p> 大约是92年左右的春天,我们勘测队到内蒙古牙克石市出差,这地方流动人口不大,旅店不多,条件好的宾馆我们是住不起的。后来找来找去找到一个便宜的旅店,一排大平房,久不开张有点发霉的味道,但一晚2元的价格很有诱惑力,我们就住下来了。晚上大家还喝了点小酒,我有个91年毕业的师弟长得细皮嫩肉,不胜酒量,3两小烧儿下肚就倒头大睡,第二天早晨起来,大家看他有点不不对劲,原白净的脸上红红的胖了一圈,而且向丘陵一样起伏不平,再看看身上,跟脸上一样,精神也有点萎靡不振,大家都以为是酒精过敏,后来到医院看了一下,医生说可能是跳蚤咬的,回来检查一下床铺,着实吓了一跳,成群的跳蚤欢歌起舞,正在享受着大餐后的愉悦……。</p><p> 难忘的江桥朝鲜酸菜</p><p>1998年冬天我们勘测队到一个叫江桥的地方搞勘测,这个小地方由于抗日英雄马占山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而赫赫有名,我们的任务是平齐铁路K504特大桥重建的勘测设计,时间紧、任务重,院领导把这项任务称为“江桥会战”。当时勘测队60多人住到江桥镇火车站前一家朝鲜族老板娘开的旅店,老板娘从没接到过这样大的生意,喜出望外,于是她把其他的旅客全部劝走,专门接待我们,有求必应,服务那是真叫好。当时我们的差旅费也提高了一大截,旅店可以住到25元一晚,伙食补贴8元一天,酒一般都是我们自己买的小烧,出差时带几桶,那时东北小地方冬天根本没有新鲜蔬菜卖,只有酸菜、土豆和豆腐等。看到老板娘家腌了几大缸酸菜,又为我们杀了一头大肥猪,我们的胃就放心了。于是乎中午不是豆腐汤就是酸菜汤,几大桶运到工地,每人一大碗,不够还管填,里边还飘着五花肉片,在零下20多度的冰面一群人吃着馒头喝着热乎的酸菜肉片汤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晚上伙食丰盛一些,但酸菜仍是主角,酸菜炖大骨头,酸菜炖粉条,酸菜炖五花肉、酸菜炖冻豆腐……,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大家还是没有吃够,这家酸菜确实腌的水平高超,大家公认的,最后吃的呼吸都有酸菜味,满旅店充满酸酸的味道,几大缸酸菜就这样给消灭了,可是大家仍没有吃够,后来再也没有吃到那样好的酸菜了。</p><p> 到了南方工作以后,出差的机会不多了,虽然离家在工地呆了7、8年,但吃住条件好多了。记得2004年到浙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交投集团下边的一个高速公路指挥部做技术工作,每天吃饭都是桌餐,专门请一个阿姨给做饭,十几个人,每顿饭十来个菜,荤素搭配,晚餐想喝还能喝两口。有时怕吃出“三高”来,总是提醒做饭的阿姨,少放油,少放盐,少放肉。住的一人一屋带卫生间,有席梦思睡还有电视看,条件真是发生了天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家庭条件逐步改善,全家自费出去旅游也多了起来,想去一个地方,往往先搜集一下当地的宾馆信息,不带星的基本不在考虑之内。吃饭也是先找当地的美食,不管贵不贵总是要满足一下口福的。</p><p>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作为一个60后,我经历了祖国由穷变富、有富变强的伟大历程,今天的好生活是由几代人血汗付出换来的,在为祖国今天的富强自豪之时,更加不能忘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我们在享受获得感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千千万万住在偏远山区、住在板房或阴暗的地下室里贫困的乡亲、低收入人群。习主席说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因此我们且不可沾沾自喜,贪图享受,建设强大的祖国还需要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去吃苦、去奋斗、去拼搏。 杭州金基 李长林</p> <p> 相册操作方法</p><p>一、阅览方法</p><p> 点开本相册,放开手机音量,用手指向上拨动画面,逐页欣赏,有音乐伴奏。</p><p> 二、收藏方法</p><p> 1.手机收藏(网络版,受网络控制)</p><p> 用姆指按住相册(不打开),在弹出来的菜单中,点击“收藏”,即完成手机收藏。要看相册时,点击页面右下角的“我”,即可看到“收藏”,点开即可见本相册。</p><p> 2.QQ空间收藏(网络版,受网络控制)</p><p> 阅览相册时,点击页面右上角的三个点,在弹出来的菜单中,点击“发送到QQ空间”,相册即进入你的QQ空间,可以在电脑上看,效果更好,并且有音乐伴奏。 </p><p> 3.电脑收藏(电子版,可长期保留)</p><p> 相册发送到QQ空间后,可通过“另存为”,发至电脑桌面,即转换为电子版相册。电子版相册在电脑上看,效果很好,并且不受网络控制,可永久保存。其缺点是:无音乐伴奏。 </p><p> 4. 单张照片也可以点击、跳出、放大、下载。 </p><p> 王德生 2019.5.1</p> <p>王兆生:</p><p> 非常感谢我们德高望重的王总为大家制作了这么高质量的相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20年前在齐齐哈尔工作、生活的美好时光。多谢您王总!</p><p>王传军:</p><p> 首先感谢王总在五一劳动节之际为我们奉献了一组精美绝伦的相册,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生的真实写照,是一部齐院人可歌可泣的光辉诗篇,一部难以忘怀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无愧祖国,相册中李长林等同志的感言更是让人激动。</p><p> 让我们牢记历史,珍惜生活,发扬齐院精神,永往前行。愿齐院人健康快乐。</p><p>刘志华:</p><p>王总你好!美篇相册做的真好!留下在齐院工作的美好回忆,王总辛苦了,谢谢你!</p> <p>于国庆:</p><p> 王总辛苦了!齐齐哈尔设计院己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消失了,在体制转換的游戏中画上了休止符。</p><p> 观看了你整理的影相,仿佛一个生气勃勃的齐院和一个战斗的集体仍在述说着辉煌,一代人仍在奋斗。</p><p> 在当今辉煌和奋斗虽然不值钱了,可能是价值取向发生的逆转,也可以理解为乾坤在和我们开玩笑。谢谢王总[抱拳]</p><p>刘志华:</p><p> 王总做的美篇真好![强]留个美好的回忆,看了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这么好的集体,这么能战斗单位,照样解散下岗,消声灭迹。</p><p>孙文利:</p><p> 历史不能重写,但历史就是人写的,林主席是历史的记录人,王总是历史的编写人,谢谢二位的劳苦,让我们这些被记录的人能有一些回记的影子。可喜、可贺、可叹,这就是历史上的齐院。</p><p>林汉成:</p><p> 齐设计院人的肯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是大家的精神感动了我,让我有机会留下这些照片,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永远难忘的。文利说的很对,”历史不能重写,但历史就是人写的”,我们无愧于那个年代,虽然历史和我们开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玩笑,让我们齐院淹没在历史转折的弯道上,但我们的精神是永存的,我们用实际行动所书写的奋斗历史是谁也抹不掉的,照片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感谢王总为这些照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我们共同珍藏起我们宝贵的青春年华,让齐院精神永存!</p><p>崔世勋:</p><p> 历史是抹杀不了的,只有用行动写出这些历史的齐院人,才有发言权,齐院人为此感到骄傲,齐院人无愧于那个时代。[爱心][爱心][拳头][拳头][强][强]</p><p>孙文利:</p><p> 相册让我们重温了历史,可喜;相册再现了齐院精神,可贺;老友不能促膝,可叹;齐院永远成为历史,可悲!</p><p> 再次感谢林主席和王总的付出。</p><p>王传军:</p><p> 感谢林主席和王总再现了我们齐铁设计院的光辉战斗历史,它是齐铁人的辉煌 ,它像片尾的蒸汽机车一样高歌猛进,向我们走来,这篇辉煌的历史是我们齐铁人亲手书写的,我们无愧于那个历史时代。它是我们历史见证。我们感到娇傲。</p><p><br></p><p>张再仁:</p><p> 凝固的历史画卷</p><p> ----赞王德生制作的美篇</p><p> 历史,</p><p> 是逝去的岁月,</p><p> 是曾经的过去。</p><p> 记忆,</p><p> 将岁月谱写成青春之歌,</p><p> 将过去编织成美丽的画卷。</p><p> </p><p> 然而,</p><p> 画卷会在记忆里褪色,</p><p> 歌声会在岁月里淡漠。</p><p> 唯有照片,</p><p> 是记忆长河里的浪花朵朵。</p><p> 它凝固了时间,记录了片刻,</p><p> 永远保留了不能忘却的过去。</p><p><br></p><p> 在照片里,</p><p> 有诗和远方,</p><p> 更有过去的</p><p> 奋斗和建设。</p><p> 照片是对生活的记忆。</p><p> 照片是对人生的述说。</p><p> 照片能证实过去的人生价值,</p><p> 照片能表现今天的幸福欢乐。</p><p><br></p><p> 照片里有你的特色,</p><p> 照片里有我的风格。</p><p> 照片里可能有昨天的昂扬,</p><p> 照片里更会有今日的祥和。</p><p><br></p><p> 欣赏照片,</p><p> 会让你重温当年的高昂斗志,</p><p> 制作相册,</p><p> 会让你体会岁月如歌</p><p><br></p><p> 亲爱的朋友,</p><p> 让我们以林主席和王总为榜样,</p><p> 一起动手,</p><p> 制作属于你的人生相册。</p><p> 锁住美好的瞬间,</p><p> 凝固欢乐的时刻。</p><p>张再仁:</p><p> 看德生美篇,作词一首贺之</p><p> 小重山</p><p> 欣赏美篇难入眠,</p><p> 时空忽穿越,</p><p> 回当年。</p><p> 忘我奋斗在齐院,</p><p> 意风发,</p><p> 野外战高寒。</p><p><br></p><p> 艰苦不畏难,</p><p> 设计谱新篇,</p><p> 犹昨天。</p><p> 德生汉诚制美篇,</p><p> 多受累,</p><p> 记录美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