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盛家带

米兰

<p>  盛家带是我居住多年的地方。六十五年前,随父母搬进盛家带29号后,就一直住在这里。读了小学又读中学。文革时下乡插队,虽然户口迁到昆山,可农闲、过年、过节、父母生病时,总是要回盛家带老家帮忙的。后来知青上调进厂,考入大学走读,户口又回了盛家带。几十年来,我在这里吃在这里睡,在这里学习在这里做事,在这里结婚生子。后来丈夫单位分房,才移居十全街。可老妈还在这儿,弟弟还在这儿,乡邻还在这儿,户口还在这儿,根还在这儿呀,三天两头要回盛家带看看的。直至2000年12月,一场拆迁动员大会把盛家带的居民全部赶光。</p><p> 别了,盛家带。</p><p> 前一阵,年近8旬的常州二姊说想看看盛家带老家现在的模样。遵姊所嘱,现居杭州的我趁回苏为父母扫墓之际,特抽空重走了一趟盛家帶,拍下她现在的美丽新貌,以乐吾姊。</p> <h3>从苏大南校门出来,走过小小的平桥,沿河街巷就是盛家带。粉墙上贴着盛家带的名片:</h3><h3> 盛家带位于十梓街东段南侧,西北起十梓街,东南至百步街,与河平行。</h3><h3> 传有名医世家盛姓居此,且巷形斜弯,如衣带飘拂,故名。巷长450米,宽3.5米。</h3><h3> 该巷旧时多大户人家,9号原系长元吴盐公堂旧址。13号原为袁家祠堂,27号为徐家祠堂,29号朱宅、31号苏宅、33号顾宅均为市控制保护古建筑。</h3> <h3>  盛家带1号,原来是小桥边停放手推垃圾车的空地。文革后在此建了两间简易平房,把百步居委会从盛家带31号搬到这里办公。现在1号是重新造过的,边上一间是环卫工人休息室,其余部分是咖啡店。</h3> <h3>  漂亮的紫藤花架是八十年代末盛家带创建洁齐美街巷时搭建的。</h3> <h3>  盛家带2号,原先的小木门内住着老夫妻俩和外孙女,拆迁时搬走了。现在重建成楼房后,底层开了杂货店和玉雕铺子。</h3> <h3>  河边的空地如今绿化得很好,有树有草。</h3><h3>原来的盛家带3号、4号为现在的白围墙取代,里面是新造的楼房。</h3> <h3>  盛家带5号,宽宽的防盗大门内有一幢小楼,是九十年代杨晓堂调任苏州市委书记时所建。据说他没来住,是他的秘书住的。但铁门紧闭,很少见人进出。</h3> <h3>门前临河景色不错。</h3> <h3>  盛家带6号,是在原先沿河的空地上建起的艺念小筑,经营玉雕生意,对外营业。</h3> <h3>  盛家带9号,原系清朝盐公堂旧址。铁柵门后面有路通到吴衙场,路两边有许多房屋。五十年代初这里有一所银行中学,后停办了。六十年代初又成了民办初中。民办中学搬走后,房管局安排了一些无房职工、居民居住。盛家带拆迁后,里面的房子再次重建。</h3> <h3>   原先竖着"盐公堂"界石的沿河空地,有一个粪车倒粪到粪船上去的水泥槽。后来此地建了简易公厕,如今变成了更干净更漂亮设备齐全的公共卫生间。</h3> <h3>  苏大东吴饭店的后门,里面原来是苏州地委招待所,原先的后门很小,也不对外开放。据说原来是盛家带13号袁家祠堂旧址。</h3> <h3>  盛家带11号现在是新造的楼房。</h3> <h3>  盛家带12号也是新造的二层楼房。</h3> <h3> 盛家带14号,二层楼房。</h3> <h3>  现在的盛家带14-1号,也是文革后、改开初期才造起来的。从最初两间平房逐渐扩建成现在的二层楼房。</h3> <h3>盛家带12号,14号,14-1号连成一排。</h3> <h3>  仁义亭很漂亮,假山石真玲珑。这些都是2000年盛家带拆迁改造后所建。</h3> <h3>  老的忠信桥在96年重修了一次,把残缺的桥栏、桥阶、桥墩用石块补全,保持原状。修旧如旧,真的很好。</h3> <h3>  盛家带18号正对着忠信桥堍,原来老宅的第一进门口住着江苏师院的厨师徐师傅一家。老徐的小儿子和我的小弟是同学。</h3> <h3>  现在门里的房子重建过了。</h3> <h3> 我找不到19号的门牌号,原先路边的那棵大树正对着一个独门独户,住着江苏师院的教授辛润堂先生夫妇和独生女儿小慧。记得院内种着许多又香又红的玖瑰花。现在门外的大树还在,门呢?屋呢?</h3> <h3>  从围墙边上的红铁大门进去,里面有长长一排简易平房,门楣上方墙上有黑漆手写19--8,19--9,19--10的字样。屋前是大片空地,四周堆放着各色建筑材料和拌水泥的机器,象一个建筑站的办公场地,两个工人模样的人在忙着。问过他们才知道,前面的平房是19号的,后面的楼房是东吴饭店的。</h3> <h3>  盛家带20号,原先20号大院内有几排平房,住了许多由房管局安排入住的职工。拆迁后建了五层的住宅楼,原来住在平房里的童师母就安置在楼梯左边的一楼一室户里。</h3> <h3>  盛家带21--1号</h3> <h3>  这是盛家带21号,没有22号。那么22号在哪里?那个门口有个公用大水井的五进大宅院现在何处?</h3> <h3>  这是盛家带23号,市一中老师刘恩同家。文革后刘将自住的三间平房及院内大片空地卖给了王四酒家,酒店建了职工住的五层住宅楼。2000年拆迁时,23号没有动迁,还在原位。</h3><h3> 由此可以推测,门牌号为21号的大院就是原来的盛家带22号。原来22号门前那口公用水井没有了,门里两排五进的深宅老屋也没有了。21号里面现在是重新规划建造的楼房。</h3> <h3>  盛家带24号,吴师母家。吴家独门独户的一进带后院的住房很早就换了主人。</h3> <h3>  河对岸是螺丝浜的洋楼房。</h3> <h3>  此处没门牌号,看位置是把原来盛家带25、26、27、28号都围进去拆掉重建了。</h3><h3> 记忆当中,原26号门口有清朝末年为汪文婉立的贞节石牌坊。汪老太我小时后还见过多次,屋髻头,缠小脚,小小个子,说话细声细气,待人非常客气。</h3><h3> 27号原系徐家祠堂,当年我搬来时,27号的大门尚在,但巳封闭。据说里面地方很大,公家征用,办起了工厂,就是现在的一光厂。工厂大门开在迎风桥弄,正对着孔副司巷。</h3><h3> 28号是一所五进的普通民宅,里面有井,但没有陪弄。住着在望星桥卖大饼油条豆浆的″豆腐浆"黄师傅家,絲织厂工人阮师傅家,做保姆的王家和罗家,还有卖魚做小生意的。都是劳动人民,几十年的邻居。</h3> <h3>  站在此处看斜对岸,景色依旧。</h3> <h3>  再来路左边找找盛家带29号吧。</h3> <h3>  老照片是盛家带29号的大门口。六十五年前,三扇大木门上写着″福康药厂"四个繁体大字。房东老朱先生朱恒是开药厂的,后来公私合营,併到苏州化工厂了。29号五进的深宅大院,住了十几户人家。第一进,有2个大房间2个小房间,住了两户人家。中间是客厅,走穿的。大房子前有天井,天井门前有砖雕花门楼一座,题字"棣萼联芳",四周有人物花鸟的雕刻装饰。第二进原是大厅,隔成三户,住着一光厂工人。大厅前的天井很大,筑有两个水泥大花台,种有金桂和银桂,金秋时节滿院桂香。天井的墙门上有雕花门楼,上刻"理学传家"四个大字。下方有三个古人讲学、传道解惑场景的镂空砖塑。大厅右边是长长的陪弄,通到第三进第四进第五进。第三进楼下最早住的是银行中学的老师,后来是医生、人武部干部和交通局工人家属。楼上是房东的自留私房。第三进也有一座雕花门楼,上面的字巳不记得了。第四进是房东朱家所住,楼下是带厢房的大厅,楼上是数间臥室。一家所住,比较清静。第五进也是楼房,不过楼下住了两三户,楼上也有两三户,人声嘈杂,比较拥挤,都是工人家庭。第五进后面的花园早就划归工厂,与前面的居民住房隔断了。29号不象隔壁的盛家带30号、31号、33号都是可以从大门口一直走到后面的迎风桥弄的。</h3> <h3>  现在门前河边的石头码头还在。</h3> <h3>  岸边的石栏杆是正对着当年的大门的。</h3> <h3>  原先三扇大木门的位置是这堵白墙,29号你在哪里?</h3> <h3>  白墙右边的黑铁门开了一条缝,走过去看看。铁门旁边墙上钉着盛家带29号的牌子。但铁门所在应该是原来30号的位置。</h3> <h3>  铁门里面,中间一条宽路,两边是新造的苏式建筑。</h3> <h3>  先看路左边,这是前面的门卫房和汽车库。</h3> <h3>  后面是第一个红漆边门。</h3> <h3>  这是第二个红漆边门,门上砖刻"樊園"两字,门里面也是新造的楼房。</h3> <h3>  第三个红漆边门,门上有清逸二字,门牌上写着盛家带29--3幢。<br></h3> <h3>  29一3幢后面,白墙照壁内竖着吊塔,那块是工厂地盘,还在建造之中。</h3> <h3> 从新回到进来时的铁门处,从右边看起,这是第一个边门。</h3> <h3>  走过很长一段围墙。</h3> <h3>  这是第二个边门,红门石鼓很有气派。</h3> <h3>  大红门旁边的车库开着门,穿过车库可进去看看里面的新造房子。几个装修工人在此进进出出。</h3> <h3>  顺宽路再往前走,一堆建筑垃圾后面的铁门开着。</h3> <h3>  铁门外是迎风桥弄。铁门旁墙上贴着盛家带31号后门的标牌。</h3> <h3> 从31号后门退回来,穿过汽车库进入了新31号建筑,里面居然是个小小园林。正对边门的是一棵迎客松,前厅是平层,后堂是楼房,中间隔着一池清水。</h3> <h3>  堂前长廊,两边门上的砖雕大字不都认识。</h3> <h3> 长廊外风景更好。</h3> <h3>  假山上还筑小亭。</h3> <h3>  楼房和迴廊。</h3> <h3>  站在前厅看后堂,后堂的二层楼房有气派。</h3> <h3>  前厅的正中是大花窗。</h3> <h3>  花窗的左边有一条长长的陪弄(有屋顶的連接各幢房子的室内长廊),走进去看看。</h3> <h3>  陪弄很暗,但还能看出两边间隔着有边门。有的门紧闭,有的门半开。从半掩的边门走进去看看。</h3> <h3>这间正房很暗,仔细辨认才看清桌上放的是铜器,上面有葑湄草堂四个字。</h3> <h3>  里面的厢房稍微亮一点,是厨房。有两三个服务员在忙碌。我们的闯入惊动了他们,私闯民宅,于是马上就赶我们出去。</h3> <h3>   我边解释边往前走,看见开着的边门就在门口抓拍张照片。一进一进的房子还在装修之中。</h3> <h3>  无人入住,不及细看。</h3> <h3>  暗长的陪弄前头露出了光亮。</h3> <h3>  走出陪弄又见新造的园林式建筑。其实这里原本是31号(苏宅)的大厅,60年时办过大食堂,家家户户都来这食堂吃饭。后来又改作盒子工厂,是街办工厂。百步居委会也在这里。</h3> <h3>  小桥流水,假山迥廊。</h3> <h3>  楼房</h3> <h3>  长廊</h3> <h3>  还在修建之中,听说现在要装修成老板聚会的会所了。</h3> <h3>  走到第一进的屋前了。前面就是大门了。</h3> <h3>  里面的人客气地把我们赶出了大门。门上有告示:私人住宅,谢绝参观。</h3><h3> 我们今天运气真好。</h3> <h3>  盛家带31号的大门紧闭。这就是新造的葑楣草堂,2005年先以5千6百万的价格在上海拍卖,无人问津。后被南京人,建造苏州东方之门的老板,以4千7百万买下。一直无人居住。现在大概价值上亿了吧。</h3> <h3>  这是盛家带32号的位置,但没有门牌号,红门后面是葑湄草堂前花园的一部分了。</h3> <h3>  从这里看看盛家带29到32号吧,老宅拆得全无踪影,新造的苏式古典园林别墅为富人所有,却从不居住。真真叫,房子是炒的,不是住的。</h3><h3> 嗚呼,盛家带,美虽美却无人气。</h3> <h3>  盛家带33号,门前外地游客驻脚仰望门楣上的标牌。顾宅。</h3> <p>  二门半开,里面的房门也开着。66年前就住在这里的秋师母还在不在?</p> <p> 92岁的秋师母还健在,我认得她,她也认得我。她说自己不肯搬走,最后才给她留了这间房。33号顾宅也只有大门口这第一进还算是原汁原味的。整条盛家带也只有33号顾宅的第一进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子。</p> <p>  秋师母房子旁边原本是陪弄(有屋面的),现在是露天弄堂。房东顾家的女儿和我是小学同学,她住在第四进。那时我天天都要走进暗暗的长长的陪弄,鸽子俚一淘去学堂(约了她一起去学校)。</p> <h3>  这面白墙原本是盛家带34和35号,房子进深很浅,只有一进。</h3> <h3>  盛家带35号转角正对小巷迎风桥弄。派出所就在弄口。</h3> <h3>  盛家带35号后门犹在。</h3> <h3>  站在盛家带再向前看,前面就是望星桥。盛家带走到望星桥那段路,其实就是迎风桥。</h3><h3> 我刚搬来时,迎风桥还在,桥下还有河水流淌,直通凤凰街南昌桥。56、57年苏州开展填河运动,河填了桥拆了,只有迎风桥弄,迎风桥下塘两条巷名至今还在。</h3> <h3>  站在望星桥上看看盛家带吧。</h3> <p>  再走盛家带,只为追思忆旧。</p><p> ( 篇中旧照片来自美篇老乐,他当是住在31号里的老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