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作者对你说了什么

毛歌

<h3>世界神话学一代宗师约瑟夫·坎贝尔,很多次谈论读书对于自己和生命的影响关系,他以为:</h3><h3><br></h3><h3> 当你发现一个真正能抓住你心的作者的时,就把他所有的作品读完。不要说“我想知道某某某写的东西”,也不要被畅销书排行榜所困扰。</h3><h3> 只去读这一位作者想要告诉你的。然后去读这位作者读过的东西。这时世界便以某种一致的观点豁然开朗。但如果你从一个作者跳到另一个作者,你也可以告诉我们某位作者在何时写了某首诗,但你一点儿也不了解作者对你说了什么。(引自《神话的力量》第133页)</h3><h3><br></h3><h3>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都觉得应该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因为是经典,因为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出来塑造读者人生的的25本书之一。接下来,我们开读。要知道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梭罗每天早晨都读《薄伽梵歌》,他用 bathe这个单词形容自己和这本人类文明经典的关系,我翻译为“浸泡”。我自己在读《瓦尔登湖》之后,用了两年时间读《薄伽梵歌》,一年读中文,一年读英文。结果是,再来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h3><h3><br></h3><h3>还有一个例子,很多人喜欢顾城的诗歌,尤其是他那些爱情的诗歌。然而,顾城是中国现代诗人里面十分罕见的童话寓言诗人,如果一个人要真正懂得顾城的诗歌,他就得完整地去阅读他的童话寓言诗歌,我甚至以为,读懂了他的寓言诗歌,才有可能彻底懂得顾城这个人。</h3><h3><br></h3><h3>梭罗说“每天清晨,我将自己沐浴在《博伽梵歌》的智慧之中,与那触目惊心、广阔无限的哲理相比,我们现代的文明及其文献显得如此渺小和苍白。” 梭罗和《薄伽梵歌》这样一种紧密的关系,就赋予了我们一种方向:除非我们也和梭罗一样有同样对于经典的感动,否则,我们要读懂梭罗将会是巨大的挑战,而不仅仅是世俗的粗糙的什么简朴主义原则的概括。</h3><h3><br></h3><h3>我们很多时候是知道某个作者,却并不知道他要告诉我们什么。这种态度,既浪费宝贵的时间,也显得我们非常粗糙和浮躁。所以,如果你和一个人聊天,问他读到的某个作者和诗人的事情,你大约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深浅。</h3><h3><br></h3><h3>这和旅行一样,很多人说,我去过德文港口,我去过伊甸山,我天天在一树山走,或者说我去过凤凰,去过龙里,去过桂林,去过牛津,去过盐湖城,去过魁北克,去过青城山,去过韶山冲,但是谈到生动的令人难忘的细节的时候,一脸懵逼。这种旅行,几乎等于路过,连经过都谈不上。路过是行色匆匆,而经过也许会稍作停留,像《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一样,在山下打个尖,喝几碗酒再说。要知道,旅行的细节,会使得我们人生旅程的道路变得漫长、饱满而圆润,而不觉得生命的局促不安、干燥枯萎。</h3><h3><br></h3><h3>(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