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1年运河拓宽后即将拆除的中兴桥,上塘紧贴桥身的理发店和下塘紧贴桥身的和桥大力士罗万坤家已拆除。</p> <h3>即将拆除的南兴桥南侧面,桥洞中的二层楼房是和桥百货公司。</h3> <h3>南兴桥北侧面,对岸的二层楼房是南兴饭店。</h3> <p>和桥老北兴桥与这座桥十分相似,不过北兴桥是由青石砌成的,比这座桥更高大。它的特点是河两岸沿河岸各有二个台阶上桥。照片的左边与当年和桥的情景高度相似,桥边也是一家糖烟酒副食商店。当年北兴桥东堍对面是居民粮油供应站。</p><p>我一直留意寻找和桥老北兴桥的照片,可一直没有找到。</p><p>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从网上下载的,与老北兴桥相似,不过老北兴桥更高大雄伟。</p> <p class="ql-block">现位于小沿河囗,名为永宁桥。其实是原来小沿河上的第二座桥,后来拆迁过来的。原来小沿河上有四座桥,从西到东分别是小和桥、永宁桥、永丰桥、顺宁桥。</p> <h3>1972年小沿河口的第一座桥拼接加宽的后的样子,东边的老桥栏仍在,西边的换成了水泥的,2000年拆除,然后把小沿河上的第二座桥搬迁到了现在的河口,现名为永宁桥。</h3> <p class="ql-block">小沿河上的第二座桥的西侧。现在拆迁到了小沿河与塘河连接处。</p> <h3>小沿河上的第二座桥的东侧。</h3> <h3>运河东岸(下塘)沿河道路中段,现已在河道中。远处建于1972年的红卫桥依稀可见。</h3> <h3>1972年以后的东横街街口,右面一排店面房还是以前的模样,左边的店面房已被1972年建造的中兴桥引桥取代。</h3> <h3>右起是上塘老街中段原油条麻糕店、孙小毛小吃店、朱文达先生和吴建生的雕印店和钟表店。民国第一大律师吴凯生的老家就在雕印店的后面。</h3> <h3>原来的皮件厂、钟表店,怎么又冒出一个"兰天五金交电商店"?</h3> <h3>以下三张是南兴桥下北面景象,照片左后的四层楼房就是建于1980年代的医院门诊大楼,直至医院东迁后才拆除。现在此地块是和晖广场。摄于2003年</h3> <p class="ql-block">这是50年代至70年代和桥医院大门,其实这是从前城隍届的大门。1970年代后期和桥医院在东围墙边第一次造了门诊部(仅是一层的平房)后,此门基本不用。直到1980年代中期建造了新的门诊大楼后,才拆除了这个大门。照片中我们能看到80年代中期的新门诊大楼正在建造。</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常常见到瘦小的吴哲先院长在门厅巡视。进门后的右边是我所看到的最早的注射室所在,左边是开水房,开水房的北面还有一些小平房。</p> <h3>这幢小楼就是1950年代至70年医院的门诊部,小时候我常常去看病,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吴哲先、夏少宗、鲍孝林、曹谷兴、何志等医生和护士。</h3><h3>以前是彭城中学的教室,后来才成为医院,80年代左右以后后用作病员病房。</h3> <h3>1971年运河拓宽后,建于1972年的中兴桥,于2000年拆除。</h3> <h3>点击放大观看,输入电脑效果更佳。五十年前的和桥镇区!这是1971年钟张运河疏浚前和桥镇区示意图,手绘于2017年4月。全凭个人记忆绘画。</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绘制的一张示意图:1971年塘河向西拓宽前的和桥镇区。这次拓宽将砌在河帮岸上的店面房全拆了,变成了河道的一部分。和桥老街成了单面街,一直持续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和桥,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我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非和桥籍和桥人,民主巷是我在和桥生活居住最久的地方。1959年出生的我在和桥及周边几个乡镇生活工作了五十多年。几年前因工作调动举家搬迁至宜兴城区,但我和桥人的身份如同产品标签一样永远无法改变。</p><p class="ql-block"> 对故乡的印象,由于年龄的差异和视角的不同,各人不尽相同。每当我想起故乡,首先在我脑海浮现的是三座横跨钟张运河、连接上塘下塘的大石拱古桥,还有镇南首的公路大木桥。</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中兴桥位于老和桥的中心地段,到了和桥而没有去中兴桥头如同没到和桥一样。桥东是老东横街,但不像现在这样桥堍直对街道,正对着的是一家糖烟酒商店,店中有一罗姓营业员。商店的西、北两面都是敞开式的木排门,西门正对中兴桥,北门在东横街上,街对面是斩肉师傅褚小狗的肉铺。白白胖胖的褚师傅有四个漂亮女儿一个儿子。后来禇师傅还带出了大头孙尧虎、小华等几个徒弟,还有一个吉姓女徒弟。商店东面沿街住着几户人家,肉铺的东面也有几家住户,然后是油条麻糕店和搬运工会(港区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人称大力士的搬运工罗万坤家的房屋北山墙紧贴着中兴桥的桥身东南面,罗家排门与桥堍几乎持平,门前是河东岸沿河的南北大道,枕河而居,西面窗下便是繁忙的钟张运河。站在他家门口朝西面的窗望去,好像中兴桥就在他家后院。向南隔着一户人家就是小沿河口的那座桥。罗家大娘在家做着轧面和爆米花的营生,罗家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个个能说会道、风趣幽默,常常有一些小伙伴聚在他家门口玩。老二国良身材魁梧,酷似其父,知青返城后下海经商先富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当年中兴桥东堍东横街口一带是最典型的江南古镇老街景象,可惜现在看不到当年此地的影像资料,我们只能在周庄、南浔、西塘等江南古镇寻觅昔日和桥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下了中兴桥东堍左拐往北前行近二百米就是宜兴县第三中学,1969年改名为和桥中学。下桥右拐经罗家门口,过小和桥,沿小沿河南岸走五六十米就到了门朝小沿河的和桥小学二部的大门。我刚上小学那会儿走的就是这个门。大概在1967年校门搬到了学校西南方向的寨沟弄内,弄口是钟张运河。说到和桥小学我立马想起了矮矮胖胖和蔼可亲的路庆来校长,他60年代初来和小任职,历时二十多年,80年代初调宜兴教师进修学校任总务主任。 </p><p class="ql-block"> 中兴桥东横街口是二所学校绝大多数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招来了一些小商小贩。有些学生为凑热闹,故意到此绕行。</p><p class="ql-block"> 东横街口附近有我的许多同学,如王仲初、褚丽园、许锦秀、周宁、钱刚、汤耀芳、周立卓等。</p><p class="ql-block"> 东横街建在小沿河北岸,沿街南边的房屋枕河而建,窗下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小沿河上除了运河口那座桥以外,还有三座小石拱桥,一座在原和桥小学二部大门东面围墙转角处,另一座是再往东名医夏少宗家附近、没有护栏的小桥,再一座在化城寺围墙东南角处。它们分别在小和桥、永宁桥、永半桥、顺宁挢。</p><p class="ql-block"> 1965年化城寺成了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宜兴分院的校园,一批大学教师子女随迁来到和桥读书,其中有我的同学张伟、张霞(小)、邱浩等。</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中兴桥西堍地段是当年和桥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从中桥上下来向西越过十多米宽的街道便是观音巷,后来拓宽延伸,连同旁边的小河,一起成了现在的西横街。观音巷巷口南侧是一幢灰色的楼房,上面是陆永祥的照相馆(后来与颜顺才的合并了),然后是当年镇上最好的公厕之一(另一个在民主巷内),再往西是劳动街居委的居民食堂,再过十多米一段空地,便到了护栏桥。过了护栏桥向南十多米是和桥剧场。观音巷口北侧有李伯泉老师母亲的小人书店,放学后或节假日坐满了看小人书的孩子们,家里坐满了就坐在门口。许多周边农村的小朋友把来这里看小人书作为上和桥玩的必选内容。往西过了几家住户便是大众女子浴室、招待所(在浴室楼上)、大众男子浴室(刘成强同学的父亲是经理,吕小平同学的父亲是会计)。浴室西侧还住着七八户人家,其中有做豆腐干师傅李生大、铁匠师傅袁伯根、裁缝龚师傅。1976年和桥剧场向西挪了几十米,在现在的和桥影城位置建造了和桥影剧院。在剧场旧址上建造了新的大众浴室。以前在民主巷内也有一家集体性质的男浴室,我洗澡堂的第一印象就在那里,大概在1965年合并掉了。迎祥巷口有一家集体性质的女浴室,大概到1968年左右才关门,烫死准新娘的事件就发生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观音巷,是老和桥最著名的巷子,里面四通八达,住满了人家。巷尾有一个地方叫王家场,边上有一郭氏轧面铺子。</p><p class="ql-block"> 向南过了护栏桥右转,石驳的河岸,路边住满了人家。沿河往西近百米就到了当时属于和桥公社的园地村。观音巷小河在园地村村后悄悄流过,1966年在园地村东、小河南岸边建造了一座蓄粪池,高出地面二米多的池顶平台有好几百平方米,有些孩子居然在上面游戏玩耍。</p><p class="ql-block"> 观音巷河上除了有与运河交汇处作为街道的平桥和里面一点的护栏桥外,依次还有王家场边的王家桥和积谷桥。积谷桥在园地村的西北几十米处,小河流经积谷桥后向北流去,与现在的玉龙河基本重合。积谷桥的位置差不多就在现在的农业银行处。现在的镇政府前部和建设银行所在地是一大片属于和桥蚕种场的桑树林。</p><p class="ql-block"> 1972年南新公路1.0版穿过园地村西村头,向西北方向走去。原镇区这一段就是现在的永昌路。南新公路筑好后,直到1980年左右才通公交车。</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再回到中兴桥头(或叫中桥头)。中兴桥西堍下来就是十多米宽的和桥老街,也是全镇唯一的一条街道,老街南北全长近三华里,但中兴桥以北和高塍弄以南的街道仅三四米宽,中间五六百米有十多米宽的这一段街道据说是1950年代初改造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1971年运河拓宽以前,和桥老街两旁都是商铺或住户。沿河一面称为下岸,另一面称为上岸。下岸的房屋有的直接建在垂直的河帮上,有的像吊脚楼似的,房屋的一部分悬空在岸边河面上,仅用几根木柱支撑着。有的人家还有自家的河埠,足不出户就可以下到河边淘米洗菜汰衣服。</p><p class="ql-block"> 中兴桥往北收窄处是一家糖烟酒商店,往北还有寄售商店、开水灶等。中桥西堍北侧沿河有一块空地,每当秋冬季节来临总会搭起一个芦棚作为卖和桥美食浑汤豆腐花的铺子。一碗浑汤豆腐花不知温暖了多少和桥人,再加上二根油条,简直就是和桥人早餐的最高配置。那时豆腐花五分钱一碗,油条一两粮票五分钱二根。夏天不卖豆腐花。1972年新的中兴桥造成后,豆腐花铺子就搬到了引桥下的桥洞中。当年和桥的商业系统分为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和纯商业,还有供销合作社的商店,这个豆腐花铺子是属于纯商业的。(韦英同学的父亲、周敏同学的母亲都是商业系统的负责人,周旭科同学的父亲是供销合作社的会计)</p><p class="ql-block"> 上塘中兴桥往北,还有房管所、联合诊所(后并入和桥医院)、邮电所、税务所、镇政府、派出所、区委,文革中还有工人纠察队队部。过了螽斯巷有当时和桥唯一的一家银行一一宜兴人民银行和桥办事处。和桥镇的首脑机关、重要部门几乎都在这里。(储政科同学的父亲,还有我的岳父都是税务所的会计)</p><p class="ql-block"> 我的同学何克中、蒯南英、洪军、朱小飞、蒯渊定、凌建新等都住在这一地段。</p><p class="ql-block"> 紧贴着中兴桥西堍南面的是一爿理发店(当年和桥最有名的理发店是民主巷附近的中南理发店,靠近百货公司的河边还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理发店。理发师樊三大曾在店堂代售电影票,几年以后樊师傅成了和桥影剧院的负责人。再过了许多年后樊师傅的小儿子樊锡龙也成了和桥影剧院的负责人)。理发店往南还有水果店、点心店和张菊生的鱼行。点心店横跨在观音巷河与运河交汇处的平桥上。</p><p class="ql-block"> 鱼行对面是一家糖烟酒商店,店堂里摆着一台冷藏柜,店堂后面生产冰棍。再往南是国营和桥药店、红旗百货店、土杂商店和国营太滆饭店(和桥比较大的饭店还有老街中段的和桥饭店、南兴桥下的南兴饭店)。</p><p class="ql-block"> 1971年运河拓宽后,上塘中兴桥地段进行了全面改造,拐角处烟糖公司大楼拔地而起,门前有了一个小广场,向西的街道初具雏形。</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和桥没有蔬莱农贸市场,小商贩和自产自销的菜农在中兴桥至迎祥巷间的街道两边摆摊交易,从天蒙蒙亮到九十点钟这段街道熙熙攘攘,拥挤不堪。后来移到了中兴桥以北街道上。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桥终于建起了农贸市场,不过还只是一个大棚。</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看到的镇区运河是2001年第二次拓宽后的样子,第一拓宽是1971年秋冬时节。河道向西拓宽了近十米,因此把上塘老街靠河的一面全拆了,挖掘成了河道,河道有二十多米宽了。挖出的泥土顺势把观音巷河填没了。为了给河道让路,和桥的标志性建筑中兴桥、南兴桥和北兴桥三座古石拱桥彻底地消失了。拆桥那阵子是和桥人心中最灰暗的时光。古桥没了,街道也成了"半边疯",人们谑称和桥老街成上海外滩了。同样长的街道店铺少了一半,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景象。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城镇建设没有跟上,此时的和桥显得杂乱冷清凋敝。街道路面仍用乱石铺就,没有铺浇水泥路面,此事一直为民众诟病。</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没能完整拍摄记录下三座石拱桥的雄姿倩影,网传的中兴桥和南兴桥照片是在河道拓宽后、即将拆除前所拍摄的,没能反映出真实状况。北兴桥的照片从未见过。北兴桥所用石材是青石,中兴桥和南兴桥用的是花岗岩麻石条。</p><p class="ql-block"> 运河的第二次拓宽是在2000年,这次向东拓宽了二三十米,把东河沿河的道路和路边的民房全拆了,河道变成了五十多米宽。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及时进行,现在的运河两岸高楼林立、街道宽敞、店铺富丽,一派繁荣兴旺景象。人们笑逐颜开,拍手称道。但是运河的二次拓宽和东横街的改造,使和桥的古镇风貌丧失殆尽、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老南兴桥在老中兴桥以南四五百米处,成色显得新一些。河东桥堍正对着国营和桥酱厂(俞启跃同学的父亲是厂里的会计)。酱厂没有正规的大门,两开间的楼房下面的一间作为大门,一眼望去里面黑漆漆的。以前厂里只生产豆酱、酱油和萝卜干,文革后期生产过味精。1976年和桥豆腐店的李生大师傅调至酱厂,开始了豆腐干的生产,取名桥亭牌。或许就是现在龙泉豆腐干的前世。</p><p class="ql-block"> 过了酱厂北面的二排民房,就到了建筑社,即后来的宜兴建筑四分公司。建筑社有一位外地口音的女工程师,而且是镇上唯一的工程师,很是令人敬慕。</p><p class="ql-block"> 酱厂南边是一唐姓人家,再过去就是和桥人民公社的机关办公室,一座三进深的高楼宅院。隔着一条巷子是竹业社和木业社(张霞同学的母亲、孙小刚同学的父亲分别是二个社的会计)。门前河岸上堆满了毛竹和木材,河里还浮着竹排和木排。</p><p class="ql-block"> 再往南就是周家浜了,周家浜北岸是和桥小学一部,两棵二百多岁的银杏矗立在校园中,如今仍然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学校的东隔壁是和桥粮油厂三工场和居民粮油供应点。那时的粮油凭票供应,只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才能每月领到粮票30斤和油票4两。1970年左右,三工场东边办起了和桥保温厂。</p><p class="ql-block"> 耿小华、王丽娜等同学就住在周家浜南岸,过了周家浜桥不远,路西面是和桥民办初级中学。招收分数达不到公办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或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后来与和桥中学分区域招生。民办中学1965年由化城寺搬迁而来,唐明是校长,老师有俞运鹏、蒋一鸣、程传恕、李伯清、胡国英、钱孝金、朱道龙等。学校于1970年并入和桥中学。后来和桥食品站搬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往南不远就是锡宜公路,越过公路继续南行是和桥运输社(水上运输船队),然后是和桥公社花园大队。1977年底我的许多同学作为知青到此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紧贴南兴桥西堍南侧是高家的开水灶和茶馆,还有镇上唯一的板车自行车修理铺,修车师傅还有个女的。旁边还有几家住户,再往南河帮岸上就没有房屋了。</p><p class="ql-block"> 南兴桥西堍街对面是南兴饭店,南隔壁是和桥食品站。食品站主要业务是收购并屠宰周边农民家养的生猪供应市场,多余的用卡车贩运到外地。搬运工用背驼着猪上车,后来改为成群驱赶上车。每次外运会有一名职工在装猪的车箱里看护着这些猪,随车押运。平时还经常到外地采购带鱼黄鱼等供应本镇市场。食品站南边后来有一家寄售商店等车。再往南是和桥农机厂,大约在65年农机厂和印刷社厂址对换,这里成了印刷社(我父亲是印刷社的会计)。印刷社南边是和桥供电所、糖烟酒店,然后就到了高塍弄和老轮船客运站。从老轮船客运站开始街道收窄,往南依次是煤球厂、供销社生资部、废品收购站、耕牛苗猪市场(人称"牛落场")。</p><p class="ql-block"> 1971年运河拓宽拆了老南兴桥,在往南近百米处的高塍弄口新建了一座台阶式的水泥拱桥,取名红卫桥。2000年第二次拓宽时拆了红卫桥,在老南兴桥位置又重造了南兴桥。</p><p class="ql-block"> 老南兴桥西堍往北十米处有一座平桥,名为劳动桥。一家油条麻糕店横跨在平桥西边的河上,人们可以直接从桥面上进入店堂。过了平桥往西几十米是和桥医院(城隍庙原址,现在的和晖广场)。瘦小的吴哲先院长经常在门厅巡视。老街到医院的沿河道路原来是泥土路,大约在1965年我亲眼看到建筑工人用青砖铺成了近三米的平坦道路。路边住着少年的潘瑞阳老师、居委会江兰仙主任等。医院门前的小河同样没能逃脱被填平的命运,2001年重建南兴桥后成了使用健康西路。</p><p class="ql-block"> 医院门前、河的斜对面是和桥公社农业中学,没有围墙,仅有三四个教室的一排房屋。周法林、李锡培、戴三英等是学校的老师,1972年停办,后来周法林、戴三英、李锡培作为民办教师到和桥中学任教。农业中学其实于农业无关,它创办于1964年主要招收未考入普通初中的农业户口青少年。不属于教育局编制,教师由各公社在未考取大学的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派。经费由各公社自筹解决。</p><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医院的河对面至高塍弄的一片空地上,由房管所建造了四幢两层楼居民公租房。快五十年了,这些房屋仍在。</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从劳动桥向北沿街西侧有糖烟酒商店、轧棉花店、镇工会(后来成为铜铅匠店)、百货公司(王仲初同学的母亲是百货公司的会计)。和桥百货公司的上级批发站是无锡百货公司,宜兴其他镇的上级批发站是常州百货公司,因此常有宜兴其他地方的人(包括武进县)来和桥选购或批发商品。</p><p class="ql-block"> 劳动桥向北、沿河有小辫子周春红父亲的铜匠铺,他浇注的"烫婆子"、脚炉、铜勺锅铲堪称一流。再过了沙伟阳、戴长生等七八户人家后,有一幢二层小楼,那就是和桥信用社,高双林、笪狗大、陆玉秀(魏亚军同学的母亲)都是信用社的职员。再往北几十米、百货公司斜对面、许尧明家北侧,有一个全镇最好的河埠。宽度有十多米,中间两边各有一个可以堆放货物的平台,河边停满了御货装货的船只。河埠上来的街对面、百货公司北侧是有名无实的和桥菜市场,"和桥菜市场"几个大字写在石砌的高高的门楣上。这里偶尔会办一些展销会,放放露天电影,有时还需凭票入场。1970年这里办起了和桥镜片厂,后来镜片厂搬迁,让给了和桥农机厂。用于消防观察和消防报警、足有十多米高的木结构钟楼就在进入大门后的北侧。</p><p class="ql-block"> 百货公司门前以及往南这一段街道两旁,高高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每天下午那里还会有一些零星的农产品交易。</p><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老中兴桥是一个略带沧桑的汉子,那么老南兴桥就是一个英俊后生,北兴桥更像是一个大家闺秀。从外表看,中兴桥的年代更久远些,有些台阶护栏有点破损歪斜。南兴桥整整齐齐,没有破损。北兴桥更显年轻秀美。中兴桥和南兴桥所用石材是花岗岩麻石,北兴桥是青石。</p><p class="ql-block"> 北兴桥的桥堍也很别致,不像一般的石拱桥那样从台阶直接上桥,而是要先走上河边的一个平台,行人可从平台的南面或北面走上平台,然后拐弯上桥。这样的设计可能是北兴桥地段地势比较低,河边筑起的小平台可以提高河岸的高度,提高了河岸高度也就提高了桥的高度,便于船只通行。</p><p class="ql-block"> 北兴桥东堍路边是居民粮油供应站(俞小军同学的父亲是粮管所会计),北面是和桥区农机管理所(蒯南英同学的父亲是会计)。粮油供应站的南边是粮油厂二工场,后面是粮库。每到夏收秋收时节,交公粮卖余粮的农船塞满了河道,常常引起河道交通堵塞。再往南是颇具规模的国营和桥蚕种场。</p><p class="ql-block"> 北兴桥西堍正对着一家糖烟酒店,南边一块空地边有一所民办小学,俗称三部小学。生源是北兴桥一带和北庄大队、新建大队、前谢大队的一部分学龄儿童。汤顺法、陈小是、许尧明、曹金凤、唐福生、欧吉香、吴风华、张秀华等是这里的老师,1969年并入和桥小学。</p><p class="ql-block"> 北兴桥西堍往北是国营和桥粮油厂厂部和榨油工场,每当菜籽黄豆收获季节,附近的农民在烈日下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兑换。</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北兴桥北移了几十米。</p><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 我最早见到的和桥南首公路桥是在木桥,窄窄的桥面仅容一辆车通行,若两边有车要过桥,有一辆必须在桥头等候让行。桥面上横铺着厚厚的木板,上面又像铁路那样纵向铺了二道木板,车轮在纵向的木板上行驶。1965年在木板的北侧建造了平板水泥桥,为了防止"阶级敌人"的破坏,政府还组织民兵和中学生夜间站岗值守。</p><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有一支解放军坦克部队从无锡驶经和桥,七八岁的我挤在路边观看坦克经过,那天和桥万人空巷,男女老少都涌到了公路边。为了保护新造的桥梁,水泥桥面上铺了好几层草包麻袋。</p><p class="ql-block"> 当年从废品收购站到公路桥这段街道,河边没有石驳的河帮岸,只是泥土斜坡。那一段路西边错落的平房里住着十来户人家,有六个女孩的铁匠杨师傅就住在那里。说来也巧,镇北首有一位陈师傅同样有六个女孩,不同的是陈师傅最后生了个男孩。更巧的是,我的二个发小后来与这二家分别有了姻亲关系。</p><p class="ql-block"> 1968年宜兴染织厂从芳桥搬迁而来,大门朝东正对运河。漂染车间的废颜料水直接排入河中,后来镇北首运河边又开办了纤维厂,后改为纺织厂,同样颜料废水直接排放。一南一北的二家厂把运河和桥段的水彻底毁了,鱼虾绝了踪迹。那时还没自来水,运河水就是和桥人的生活之水。和桥民众怨声载道。</p><p class="ql-block"> 公路桥南边,东临运河是和桥耐火材料人厂,厂门与公路对面的染织厂新大门相对。原属镇办企业的耐火厂在70年代初升格为县属企业,工人月工资从18元一下升到了近30元。还增办了非金属粉末冶金车间,有一批来自宜城和张渚的青年工人。后来另立门户为粉末冶金厂。</p><p class="ql-block"> 公路桥东岸北边是一块农田,后来在此开办了和桥公社农机厂。过了周家浜路口是和桥汽车站,说是汽车站,其实就是一间屋的一个候车室,站长姓候,候站长高大魁梧,一脸慈祥。1966年汽车站东移了六七十米,有了宽敞的的候车室和站内停车场。除了有客运汽车外,还有客运轮船,每天中午有四趟客运轮船经和桥分别到达无锡、溧阳、常州和张渚。</p><p class="ql-block"> 公路桥东岸南边是一些农户和蚕茧收购站,后来围了一个苗猪交易市场。1975年我曾在里面看了一场露天电影巜海霞》,电影是根据小说巜海岛女民兵》改编的,吴海燕演主角,著名小品演员蔡明演少女海霞。</p><p class="ql-block"> 人老啦!怀旧。眼前的事情记不住,过去的事情忘不了;看书越来越远,(此处省略六个字)。芝麻绿豆,啰啰嗦嗦,瞎写一通,让您见笑了!记忆肯定有差错,欢迎指正。</p><p class="ql-block"> (钮立群写于2019年3月)</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