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黄氏渊源(柏二公支派)

黄文坚

始祖黄恂公始迁善化道林 <p class="ql-block">道林镇,是一座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古为商贾重镇,物阜民丰,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素有 “ 小南京 ” 之称 。位于宁乡市东南部,湘江下游一级支流靳江河穿镇而过;沿岸阡陌纵横,植被丰茂,绿带环抱,麒麟山 、狮子山分立两岸,山水田园景观浑然天成,得天独厚 。老谱中道林市宗师庙乃宁乡县秀士乡五十八都谢英里十区宗师庙,即今天的宁乡市道林镇华鑫市村杜家坪组。</p> <p class="ql-block">唐昭宗大顺四年癸丑岁公元893年始祖黄恂公经江西迁湖广潭州善化,择居道林市宗师庙附近,妣田氏,生子一,景召。二世祖景召择偶江氏,发派有三,智逊,智远,智长。智逊守父业,智长知临江府新喻县知县,配宋氏,生伯居,伯中,宋仁宗时(1022—1063)迁辰州府沅陵县城东关韩家巷定居(因这里已经有伯字辈兄弟,所以之后柏二公兄弟乃柏而非伯)。远祖于善化道林递传八代,即恂公——景召——智逊——伯庸——魁公——麟公——彩公——正公——仲公。恂公以下,仲公以上,多葬于道林市甲庚向坟山,其他支脉,有仲公嫡兄后裔仍居道林,至今科甲有人,兴旺发达。</p> 黄仲公继迁宝庆东关 <p class="ql-block">传至仲公,始迁宝庆东关外河街羊牯垴前(今邵阳市青龙桥东)置宅,娶倪氏,生瞻公。瞻公葬羊牯垴卯酉向,娶谭氏,生子二,秦公和泰公。泰公迁下罗洪,娶妻邹氏,夫妻擅巫术,并随妻姓邹,改名邹化龙,今罗洪一带仍赫赫有名,葬下罗洪回龙寺下首牛牯亭辛山乙向。秦公亦葬羊牯垴卯酉向,娶罗氏,生二子,万三郎作公与万四郎伟公。今邵阳以黄家命名的地方,与古宝庆府辖区许多黄氏支派,许多应为仲公后裔,只是世远年湮,断了记载。</p> 伟公隐居乡落往北关 <p class="ql-block">到四郎祖伟公,本性淳朴,因厌城市喧哗而喜居乡落,于公元1301年辛丑岁,因避战乱而一路往北。历经数年,始寻宝庆北关巨口铺黄家巷建宅,娶妻肖氏娩妹,生四子:柏一,柏二,柏三,柏四。柏一公,字法保,娶李氏居巨口铺黄家巷。柏三公,字法梓,娶胡氏,住栗坪三甲樟树下 ,我地称为三甲黄家,亦有讹传是三甲王家。据新化县志所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仍沿元代行政区域,栗坪有十甲, 三甲甲长黄法梓,而非王法梓。柏四公谱载徙新化洋溪和青塘,字法显,娶范氏,生子二,承济,承海,女一适曾达,查曾姓族谱,曾达元末明初人,所以现在新化柏四房家主是黄法显。在柏二公房老谱里,详细记载沅泥村峦固山有黄法显古墓一塚,解放前还在,只是年代之久,地域之窎,已成荒塚。</p><p class="ql-block"> </p> 柏二公入籍高平张家 <p class="ql-block">而我祖柏二公,经叔祖黄泰公介绍,又前往高平永下二都入籍张家(即今高平镇茶山村下首张家院),改名张魏郎当差。然后与大户张孔珍之女张玉贞结为夫妻,于张家院子屋右癸山丁向建宅(即今茶山村黄家院子),共生有四子。长子承良,迁往栗坪,于樟下右田氹里匤法主地盘定居至今。承良公字政卿,生元至正八年戊子公元1348年三月十五日午时,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任栗坪第六甲甲长,后又任里正(相当于现在乡长之职),因此承良房又称为政卿房,承良公又名黄里正。次子承才,字崇理,从军征战于常德一带,有军功,后退隐安化龙塘黄家,改名黄元璋已同安化黄氏巨族贞利公一派共同修纂,公元1363年长子出生,他们谱中仍有高平的记载。三子承浩,曾随外祖姓张,继承外祖产业,生于元顺帝壬辰年公元1352年。承浩公长子贵和,生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永乐乙酉年公元1405年因军务前往安南;次子贵德,生洪武六年癸丑,永乐庚寅年公元1410年因南京裁匠当班而往。四子承礼,随伯父柏一公住巨口铺,承礼公父子夫妇四人卒后也与柏一,柏三同葬巨口铺屋后坟山,至四世子华公复转回水尾岭背定居。</p> <p class="ql-block">以上根据新化地志,黄氏族谱及长辈口传编写,如有错谬,请留言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