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学生兵的连队情

老狼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家乡学生兵的连队情</b></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守喜 </h1><h1>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克旗一中教学,那时主张“开门办学”,以学为主,还要学工学农学军,我任“新闻班”的班主任,教学生语文课,讲授一些新闻写作知识。1977年“新闻班”50多名学生毕业前夕,国家冬季征兵开始,而且在学校征召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一年我们“新闻班”有11位同学合格,光荣入伍,从40年前到现在,这些学生兵和老师,同学始终保持着联系,我也经常听他们讲述心系兵营战友深的故事。</h1> <h1>  冯耀山、武海城、梁凤君同学经常讲起,连队,是男子汉的世界。这里讲究“坐如钟、站如松、动如风”,一举一动都表现出顶天立地,威风凛凛,一往无前的阳刚之气。所以,他们几十年来,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养成了没有优柔寡断、拖泥带水、敷衍塞责、阴奉阳违的习惯。一诺千金,办事干脆利索,一切行动令行禁止,坚毅刚强的男子汉气概在部队、在地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h1> <h1>  叶阿树、宋吉明、王永政、刘玉林、孙志明等先后讲起,在部队当兵的日子。连队,是年轻人的天下,摸、爬、滚、打,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和强大生命力。打山洞时,即使累得筋疲力尽,但只要稍加修整、补充,又会像小老虎一样继续拼搏,完成更加艰巨的任务。</h1> <h1>  王安君、杨晓东、闫古今等回忆说,连队,是锻造人才的大“熔炉”,是培养英雄的摇篮,这里的战友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相互差异很大,但当你走到一起,严格管理和要求,一点一滴养成了良好的军姿和高尚品德,一招一式练就过的军事技能,打好了人生坚实基础。</h1> <h1>  在同届或上下届的学生中,也有从经棚一中、二中走出的学生兵,如闵晓天,张志刚,冯勤,张国良,王青山,张海瑞。哈铁军,白艾林,王广利,费景全等。他们的体会是,部队最崇尚英雄和先进模范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欧阳海等。这些学生兵在英雄的鼓舞下,千锤百炼之后,变得更坚强。告别军营后,在地方都成了工作岗位上的骨干。</h1> <h1>  王凤财、张凡、苏连斌、姚炳才,王新民等学生兵。在连队这个大家庭中,和战友们同走风雪路,朝夕相处。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手足,胜似亲兄弟,转业后,还要经常和战友相聚,他们自豪为祖国站过岗,放过哨,为祖国奉献青春年华。</h1> <h1> 往事如烟,40多年前送学生当兵的往事让我记忆犹新,尤其是当年收到学生武海城,冯耀山给我寄来的信件和他们的合影。我激动不已。时下,几乎每年都会和当年从经棚一中走出的学生兵相聚,他们也都60岁出头了,但依然是那么年轻,经常听他们唱起:《小白杨》《打靶归来》、《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等歌曲。仿佛看到他们又回到魂萦梦绕的军营,火热的连队,感到好高兴,好幸福。</h1> <h1>  七七届学生兵家乡在美丽富饶的克什克腾草原,走进军营个个朝气蓬勃,乐观向上,退伍回到家乡,那种“身在苦中不觉苦”的连队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发扬光大,个个吃苦能干,重情重义,那种无怨无悔的情感,让我倍感亲切,老朽今日写出此短文,献给当年的学生兵,愿永葆军人本色。</h1> <h3>作者马守喜,回族,内蒙古克旗人,多年从事教育、新闻工作。2002年在赤峰日报传媒集团退休,有多条稿件见诸报端。美篇制作:张 杰</h3>